宋爱菊 胡献钊
在2022年江苏省高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选活动中,笔者执教了《排球:原地正面起跳扣球》一课。本课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结构化教学为抓手,通过教会、勤练、常赛,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一、学习目标建构
学习目标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排球:原地正面起跳扣球》一课是水平五( 高一年级)排球模块第二单元的第11课时,该技术由准备姿势、判断和起跳、空中击球、落地等环节组成,是一项近网进攻性技术。对高一年级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具有垫球、传球以及发球等基础技术储备,但扣球仍是一项技术复杂、对身体素质及协调性要求较高的技能。基于以上分析,设计学习目标为:学练原地起跳扣球含胸收腹、快速挥臂鞭打的动作技術,知道学、练、赛的方法和要求,递进式地加深认知;能在同伴抛、垫球情境下,正确做出起跳、腾空、挥臂击球的连贯动作,击球手法、击球点更协调精准,并能在各种属性的小组比赛中应用;在学练中积极进取,克服疲劳,师生融合,互学共进;在竞争中,遵守规则,敢于拼搏,相互激励,树立正确的胜负观。
二、教学内容深挖
扣球在排球比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得分、得权的重要手段,也是与传、垫球相结合组成的最积极、最有效的进攻方式,同时还是队员协作默契程度的具体体现。原地正面起跳扣球,从自身技术结构而言,由准备姿势、判断和起跳、空中击球、落地等环节组成,整个环节要一气呵成。此外,扣球的时机、高度、配合、意图等因素还有着各种关联,因此,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巧妙组合。在本课内容设计上,笔者紧紧围绕教会、勤练、常赛,以学、练、赛、评一体化为路径进行选择和优化。
1.“教会”——抓住要素,注重整合
在《排球:原地正面起跳扣球》一课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原地扣球的上肢动作。笔者设计了“大象卷鼻子”(双脚前后开立,自然直立,一手持球举于体前上方,另一手做排球扣球的展肩挥臂快速推压包球动作,最后将球收卷于腹前)、扣固定球、2名学生1组扣抛球(见图1-1~图1-3)。笔者在原地徒手模仿练习中采用“抬肘、引臂、展肩、挥臂”的口诀,既帮助学生体会扣球手型和击球手法,又利于记住动作要点。本课重点的快速包球推压动作,由于动作细微且快速,学生不容易观察和体会,“大象卷鼻子”的设计形象生动,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了具体的形象,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展肩挥臂快速包球推压动作,为接下来学习完整的扣球技术做好铺垫。为了让学生体会人与球的位置关系和体会大臂带动小臂的连贯发力,分别设计了对墙扣固定球练习和近/远距离对地扣球练习。经过“抬肘引臂—展肩挥臂—全掌包球—快速推压”等结构化练习,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扣球的上肢动作。
为了教会原地起跳扣球技术,笔者设计了原地起跳练习、“空中摘桃子”(双脚先后自然站立,一手持球自抛于头顶前上方,然后原地起跳挥臂扣球,双手在最高点同时触球,扣球手触球后迅速做快速推压包球动作,落地后将球收卷于腹前)、利用扣球器起跳扣固定球、起跳扣自抛球、起跳扣同伴抛球(图1-4~图1-8)。依据高中体育课程“专项化”的要求及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沿着“扣固定球—扣轻抛球—原地跳起扣固定球—原地起跳扣球”的步骤主线,掌握挥臂击球的重点,突破起跳时机的难点,在练习的过程中,借助辅助器材扣球器体会最高点击球,让学生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对于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行过渡到下一个练习,以体现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自信、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原地起跳扣球动作,掌握技术、提高技能。
2.勤练——从单一到组合
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从简单运动场景到中等复杂运动场景,再到复杂运动场景创设,层层递进。在热身阶段,设计“抛球+垫球+传球”练习;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设计“准备姿势+原地扣球练习+扣球比赛”;在动作技能分化阶段,设计“抛球(自抛、他抛)+原地起跳扣球+扣准比赛”;在自动化阶段,设计战术+6VS6比赛。通过学中练、练中学、练中赛的多样化练习方式,把学、练、赛、评一体化落到了实处,既巩固了动作质量,又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常赛——以赛促技、以赛厚德
以赛促技,通过各种学练比赛推动不同层次学生加深对原地正面扣球技术实战运用的理解。在本课中,教师在导入阶段引入女排精神,为后面的赛进行铺垫;学练阶段,设计了“展示+挑战成功率+挑战不同网高+好学善上”的游戏和比赛;全场6VS6模拟实战教学比赛,注重强调正面扣球的运用以及“垫、传、扣”不同技术之间的关联,同时提醒学生相互呼应配合,提升比赛中复杂情境的应变能力。对于不具备打比赛水平的学生,另外安排了原地扣球比多的比赛,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另外,结合比赛表现,通过榜样激励,认知交流、规范遵从、身心体验等多种形式,搭建认知经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桥梁,整合获取各类能动经验,促进学生品德内化于心。
三、教学方法优化
在教法选择上,应从知识的结构性入手,注重具体应用与认知目的的指向性,着力体现知行统一。既要反映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和体现学生如何学。本课在教学方注设计和选用上,力求通过结构化把教的最优化和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讲解示范+问答+讨论+反馈。如,在学练阶段,笔者在示范前提出了3个具体观察任务和问题,即教师是如何起跳的?扣球挥臂动作是怎样的?起跳后击球的部位在哪里?示范后,让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巧妙地把两脚迅速蹬地、展肩挥臂、击球中后部等动作要领的讲解融入其中,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模仿+口诀+形象性语言提示。如,扣球上肢动作的学练中,教师提炼了“抬、引、挥、甩”4个动作要素,在学习扣球击球时机和位置上,引入了“大象卷鼻子”“空中摘桃子”形象性语言等,以此减缓学习的坡度,巧妙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效促进了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
分解练习+完整练习+预防纠错+评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先分解练习后完整练习,且每个学练步骤都有明确的学习主旨和练习质量的评比要求,把学、练、赛、评一体化有机融合,既提升了学生练习的质量,又激发了学生学练的兴趣,同时确保了练习的密度。另外,在学练中及时对学生进行动态分组,加强个性化指导。
情境+展示+比赛+激励。体育品德的本性是一种后天形成的经验型结构,是对一定体育规范的遵从经验的获得及整合而实现的。因此,本课巧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展示和比赛,然后通过表扬,概括化和系统化其经验结构,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