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秋
为充分体现“以学定教”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笔者以体操类教材为例,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享在参加江苏省高中体育优质课评比的备赛过程中对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进行的有效性调整。
一、深度解析教材,确立设计思路
笔者本次参赛的教学内容为《高一体操:技巧组合动作练习(以“肩肘倒立接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为主的组合动作练习)》。体操教材能够塑造学生健美的体形,培养其意志品质和自我保护意识,并能提高前庭器官功能。
本课为水平五学生选修体操技巧模块第一单元第5课时,选取复习肩肘倒立和重点巩固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为主教材,并拓展以肩肘倒立接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为主的组合动作创编,使学生初步理解组合动作编排的方法,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铺垫。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是本课技巧组合动作中的核心,是衔接全套动作的关键。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笔者基本确定了本课的设计思路:在本单元前4节课的学习基础上,以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动作的巩固复习为重点,践行结构化教学理念,进行组合教学,并在拓展练习中初步尝试以肩肘倒立接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平衡为主的组合动作创编,发现并初步理解组合动作编排的方法,体验组合动作衔接的流畅性。尝试准备部分与基础部分的有效对接,在准备部分的热身活动中融入体操专项动作,为基础部分做铺垫。结束部分进行核心力量练习,对于技巧教材的学习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以学定教”,不同学情下的教学设计预设分析
总体而言,高中学生乐于展示自我,挑战一定难度的技能学习,具备对动作原理的深度思考能力,在以往肩肘倒立和跪跳起学习的基础上,对技巧动作的节奏和空间的感知能力有较好的体验。本课中,学生的运动水平和对小学、初中阶段所涉及的体操技巧掌握情况,是影响本课学习目标的主要因素。
省赛选拔过程中有多次的课堂教学评比,需要根据授课班级的体操基础,围绕“学以致用”的理念,调整规定组合动作的复习时间和组合创编的难度,以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见表1)。
1.体操基础薄弱时,重“知道方法,初步运用”
在市内选拔阶段,该授课班级中多数学生对于肩肘倒立和后滚翻掌握得不够熟练,对单肩后滚翻缺少本体感受,体操素养偏低。部分学生因为身体较胖,平衡性、柔韧性、力量等基本素质有所欠缺,因此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有较大难度,但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对该体操项目有一定兴趣,练习积极性较高,这是本节课学习的积极因素。
基于以上学情,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引领下,本课基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主要方面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采用“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践行结构化教学理念,以问题为主线,制订了结构化的学习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种学练形式,确保絕大部分学生对本课涉及的单个动作和规定动作组合能够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创编方法并初步运用。由于根据学情增加了规定组合动作的复习时间,学生的技能学习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少部分学生在帮助下也能够完成动作,但课堂偏向常态化,欠缺闪光点,整堂课呈现出“以教师为主导”的状态,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空间。
体操属于封闭式技能,基本掌握单一动作后便可进行组合动作练习。在基本掌握2个动作的衔接后进行简单的拓展练习,增加“跪跳起”动作,随后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使学生初步理解创编体操组合动作的方法并能初步运用。
2.有一定基础时,重“了解方法,熟练运用”
省赛初选以录制视频课形式进行,为了更好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和理念,上一节“理想中的体操课”,笔者选择了身体素质较为优秀的班级配合拍摄。该班多数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肩肘倒立和滚翻类技巧,并且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力量基础,学习能力较强。
基于以上学情,笔者认为,相较于体操素养偏低的班级,本次授课对象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可适当提高动作要求和创编难度。换言之,两种学情之间学习目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运动能力”方面,目标由“了解组合动作技术,知道创编方法过渡到初步运用”调整为“掌握组合动作技术,了解创编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与此同时,教学重点侧重于组合动作的学练和编排方法的应用,难点侧重于编排的合理性、动作连贯性和身体姿态。
在实践课中,课堂的前半节课,大部分学生就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去理解组合动作创编的原则,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究,在有一定难度要求的创编活动中,学生创编效果较好,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学以致用”的同时,思维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学生在课堂中过多关注自我,在观察他人动作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略显不足。
3.基础较好时,重“理解方法,灵活运用”
由于省赛现场展示课当天情况变化,参赛教师无法接触在校学生,本次授课对象是由当地年轻体育教师扮演的“学生”。经了解,该班“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高,体操素养方面也没有明显薄弱的“学生”,并且认知体系中已基本建立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完全具备深度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学情,笔者认为,相比于视频课阶段,本课的“运动能力”目标应当进一步升级,力求达到“理解创编方法并灵活运用”,评价方法也作相应调整,教学重难点可保持一致,但必须提高对单个动作的要求和创编的进阶难度。如,将限定内容创编调整为自由创编,要求尽量有一定难度动作的同时,练习形式设置从单人到多人的进阶,并且加入解说和评价,提升审美和创新能力。
“以学定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理解“以学”和“定教”的衍生关系,同时需要具有超强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转变教学思维,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多渠道地探索新的教学手段,积累多样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作为现行课程标准的践行者和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应该努力让每节课实现“夯实基础—探究创新—实践与应用”之间的进阶,力求让学生能够将运动技能“带出课堂—融入生活—伴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