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下以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

2023-06-26 07:17:02黄秋菊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角色游戏幼小衔接

黄秋菊

【摘要】幼小科学、有机衔接是当前教育高质量建设的应有之义。幼儿园教师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将幼儿视为行动者的主体,引导其建构起关键的素质与能力,使其在幼小衔接中成功转换过渡。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社会性的重要时期,事关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对其后续的生活、学习与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本文立足幼小衔接视角,结合幼儿园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实际,依据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对幼儿园当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以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进行价值探寻,并提出以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具体策略,以期创造更多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的丰富机会,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幼小的科学衔接、有机衔接、自然衔接与快乐衔接注入活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  幼儿园大班  角色游戏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课题项目】本文系第八期漳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zdy221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6-0124-03

社会交往能力是幼小衔接中幼儿的关键素质,是预测幼儿未来学业准备和社会准备水平的重要因子。拥有较强社会交往能力的幼儿能够主动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与同伴互动关系,形成社会交往的意愿,使自身的社会性获得健康发展。相反,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的幼儿往往会面临人际关系的挑战,人际交往体验与社会性发展水平较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社会”领域部分明确提出将“人际交往”作为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强调要使幼儿“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并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等[1]。我国于2021年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社会准备”也包含了人际交往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是幼儿园日常教育工作与幼小衔接下的重要关注点。基于此,如何将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巧妙融入幼儿园大班的各类课程活动之中,助力幼儿实现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幼儿后续的学业准备和社会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当前幼儿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角色游戏可以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自由结伴、自主选择与自主游戏的机会,有益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笔者尝试通过角色游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搭建幼小科学衔接的“彩虹桥”,打通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现实途径。

一、现状透析:幼小衔接下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之问题

1.课程“表面化”——难以抓住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之“脉”

作为幼儿后续发展所需的“关键素质”,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应系统地渗透于大班现有课程内容之中,让幼儿在精心挑选的游戏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运用积极的语言、信息符号与肢体动作来充分理解他人和表达自我。但是,一些幼儿园教师没有从幼小衔接视角去统整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内容,对幼儿园相关课程内容的编制不充分,如活动方案、材料筛选等,不利于将幼儿所需的社会交往技能引入衔接课程之中,相关课程建设“表面化”,不仅导致大班幼儿所需的社会交往能力存在衔接“断层”问题,也致使教师自身难以抓住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之“脉”。

2.观念“模式化”——难以激活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之“源”

基于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幼儿可以主动地感知周围生活,与同伴进行互动,促进自我概念、人格意识的良性发展。但是,在实施幼小衔接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模式化”现象,对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特点与本质理解不足,更多地将目光聚焦于道德、智力水平方面[2]。比如,一些教师对幼儿同伴互动质量关注不足,没有深入幼儿园日常生活、教学和游戏中蕴含的同伴互动和交往情境,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无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充分锻炼,不利于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有意识地学习社会交往知识和技能。

3.方式“片面化”——难以开阔社会交往能力生发之“根”

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教师依据具体的主题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为主体,运用多元方式全面引导与启发幼儿,让幼儿自主感受与人交往、建立关系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形成与人交往和相处的规则和技能。然而,一些幼儿园大班教师的幼儿社会交往培养方式较为“片面化”,没有把握好契机做好幼儿观察,对于幼儿的行为与需求做出适时与适当的回应。比如,一些教师的幼儿主体理念存在偏差,要么为幼儿安排好游戏内容、角色、规则与材料,要么对幼儿游戏采取放任的方式,使得部分幼儿的行为走向攻击性,导致同伴友好的互动中断,最终使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養成的作用大打折扣。

4.评价“单一化”——难以把握社会交往能力形成之“本”

评价是幼儿园教师进行“规划—实施—反思”的科学手段。在幼小衔接下,幼儿园大班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来考察和反思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过程与结果,对幼儿的交往意愿、交往规则意识、交往基本技能、对待自我和他人的态度等作出一系列的评估。但某些幼儿园大班教师的评价比较“单一化”,没有抓住合理评价时机或建立合理的评价内容维度与灵活的评价形式,导致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评价目的弱化,评价方式创新性不足,自身难以把握社会交往能力形成之“本”,不利于推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

二、价值探寻:幼小衔接下以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之意义

1.学趣相辅,激活幼儿交往意愿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类型之一,在幼儿园中多以群体模仿、多元化道具利用的形式共同开展,能够使幼儿之间自主生发出帮助、借取物品、协商规则、关心帮助、质疑提议、安抚情绪等多样化的互动主题,不断刺激幼儿的交往意愿的“萌生”。比如,在园所的混龄角色游戏——娃娃家中,一些大班幼儿会有意识地观察中班或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需求,敏锐地发现他们遇到的困难,并主动地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在相互关心与相互帮助中实现幼儿交往,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与生活积累积极的交往体验与有益的经验。

2.学技相成,推动幼儿社会性发展

角色游戏能够让幼儿感受不同同伴的不同表现和角色关系,对幼儿的自我意识、互动能力与人际交往技能产生影响[3]。例如,在大班角色游戏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生活经验与创造力不断地碰撞和交织在一起,引领着幼儿更好地表现,实现生活当中的细节,持续对现实生活的某一特定情景产生联想,或主动鼓励同伴“创生”更多想象,吸引同伴与自己分工合作,共同化解困难或冲突。这样不仅有助于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优点,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与交往技能,实现学技相成,带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学展相评,聚焦交往品质养成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教师观察幼儿交往对象选择、交往类型、交往发起方式、交往情感特征与交往结果的“窗口”。比如,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往往会有积极、中性、消极三种情感特征。大班教师可以在角色游戏情境下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情感特征进行观察与分析,判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明显倾向,如友善、关怀、平淡、不满或愤怒等情感。这些观察与记录,能够辅助教师有目的地点评幼儿的表现和行为,引导幼儿学习平等、尊重和接纳的品质,懂得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差异等,形成自尊、自主、自信的交往心态,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开辟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土壤”。

三、实践探索:幼小衔接下以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之策略

1.精心拓展课程,融一融基于学情

幼儿园教师应系统了解大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状况,梳理其实际社会交往需求与幼小双方所需社会交往素质方面的实际差距,拓展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相关的专门性教育课程、特色性教育课程、渗透性教育课程等,让幼儿体会熟悉的游戏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产生和获得新发现,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增强幼儿的良好交往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首先从社会交往这一关键素质出发,深层挖掘大班幼儿感兴趣的角色游戏主题,协同系统、科学地研发与编制幼儿大班现有的角色游戏课程内容,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切实地融入入学准备方面的园本课程体系之中,确保幼儿能够在幼儿园时期进行主动的努力,积累更丰富的社会交往体验,有序做好“社会准备”工作。其次,在相关课程建设与完善的基础上,大班教师还可以配套开发幼儿可以高度自由组合的角色材料,如生活化材料、装扮类材料、象征性材料等,如针对医院、餐厅、娃娃家、理发店等主题角色游戏课程的低结构可变化材料,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进行模仿、联想和创造,联系、运用和分享自身生活经验,拓展幼儿的交往空间,生成更多交往互动主题,调动幼儿与他人交往的热情。

2.转变培育观念,想一想贴近幼儿

《指南》强调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共性与个性,依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在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根据本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特征、兴趣、性格以及社会认知水平等的差异,设计和实施贴近幼儿的角色游戏,使角色游戏真正作用于幼儿之间的交往互动,促进幼儿群体社会交往能力的共同成长。比如,针对社会认知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其在角色游戏中担任一些领导角色,让幼儿在群体游戏中感受认知“冲突”,学习“领导者”的交往策略,学习其社会交往经验,提升自身的社会交往水平。对于社会性发展水平较低且社会交往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可以从角色游戏发起的方式进行观察,用心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背后的真实原因,用集体的力量鼓励幼儿去学习与模仿,参与角色扮演。这样就可以在日积月累中让幼儿积累充足的社会交往技能,使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获得更强的自主、自信、自尊之感,学会主动发起同伴互动,使自身的社会交往水平进一步发展。

3.优化引导方式,变一变落地生根

借助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社会交往语言、表情与动作的生动“表达者”。对此,教师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观察与解读幼儿的交往行为,持续革新与优化引导方式。比如,在“社区医院”主题的角色游戏设计之初,教师为幼儿布置了如下任务:一是利用绘画的方式回顾与整理自己在社区医院就医的經历;二是在家长的协助下搜集医院主题相关的药盒、棉签、就医卡、病历本等废旧物品;三是在家长的辅助下利用旧衣物和物品改造医生服装、看病工具等。通过此三项任务的完成,能够将幼儿的真实体验引入到后续的游戏过程里。在这一主题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平行式、交叉式或垂直式的方法点拨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当看到幼儿因为对“就诊”问题理解不足而导致不知如何推进游戏时,教师可以以“医生”的身份介入幼儿游戏,与“病人”进行如下互动:“请问你感到哪里不舒服”“这些说明你肠胃不好,我给你开些药”等,以隐形指导启发扮演“医生”和“护士”的幼儿理解应如何对待“病人”,让角色游戏顺利进行。这样教师就可以以角色游戏的观察者与合作者,全面有力地发展幼儿社会交往技能。

4.创新评价体系,创一创未来可期

角色游戏不是简单的玩乐,而是一种可以明显地影响幼儿是非观念和交往行为的具有反思性的教学实践。因此,教师要在幼小衔接下积极构建和完善对角色游戏的评价,从社会性发展的视角入手,与幼儿一起分析和讨论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交往和互动问题。比如,在角色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标《指南》在社会领域中作出的大班幼儿“人际交往”培养目标与《意见》中的“社会准备”部分,利用幼儿互评、自评的自主性评价方式,帮助幼儿认识自我、了解他人、获取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回放幼儿参与的角色游戏照片与视频资料,再现幼儿的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的游戏故事与游戏作品,启发幼儿去观察、讨论、分析和反思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行为,发现游戏中已解决和未解决的交往问题,了解自身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闪光点与不足。这样有助于通过游戏评价帮助幼儿进行从行动到情感、态度的转变,促使幼儿诞生良好的交往互动想法与思想,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

角色游戏为幼儿识别他人的游戏意图、理解他人的表情语言和动作信息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情境,贯穿着师幼互动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在幼小衔接的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主动审视当前大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中的问题,重视挖掘角色游戏的价值,从课程建设、观念转变、方式优化和评价创新等层面入手,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未来获得更广阔的成长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司文迪.基于《指南》的大班入学准备教育内容及实施现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1.

[2]何娜,任芳,王木芬.幼小衔接视野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22):116-118.

[3]张乃洁.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的关键素质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10):58-61.

猜你喜欢
幼儿园大班角色游戏幼小衔接
大班幼儿绘画特点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角色游戏组织优化的实践研究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4:20:25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26:43
角色游戏中发挥幼儿自主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5期)2016-12-12 12:26:00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56:34
初谈幼小衔接之家园配合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10:08:40
浅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0:56
幼儿园大班环境中的常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