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伟民
【摘要】高中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我們如何开展和引领新学法?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以新高考为风向标,深入研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中,反思教学不足,创新教学理念,思考教学新策略,构建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语文课堂。基于此,本文试图从问题提出背景、语文课堂存在问题、如何应对挑战三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新课改背景 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6-0166-03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新高考、新课改大幕已经在全国全面开启。从2014年开始,浙江、上海等两省市成为第一批新高考改革省份,2017年首届新高考。2018年9月,本人所在的省份——福建省也正式启动新高考,加入了新一轮课改的行列。随着新课改不断向前推进,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就是今后高中生要直面的新形势。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我们如何开展和引领新学法?如何更好地让学生适应能力、素养要求更高的新高考改革?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高中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变革,首先就体现在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增强,更加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而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创新课堂学习模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中,以适应新高考试题的新变化。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语文教学效率少慢费差的情况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当然,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但是,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篇篇经典美文,老师讲起来声情并茂,学生听起来却索然无味、无动于衷,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共情。按理来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灿若星云,学生如果喜欢文学,不应该不喜欢语文课。究其原因,就是课堂模式出现问题,没有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厘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叶圣陶曾说:“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不绝讲说,学生默默聆受。”由此可见,教师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教法必须改变,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学生的需求。
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策略
3.1构建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情境”一词成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关键词。学非所用是很多学生的普遍感觉。“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日益受到重视。语文新高考卷中,处处都能看到具体情境类的题型,特别是作文题,经常创设具体情境、任务,比如要求写演讲稿、书信、解说词等实用类文体,都是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为了更好地适应考试新变化,在课堂中,笔者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小活动,设置几个具体任务,比如模仿专家诗词鉴赏、演讲、讲《二十四史》里经典人物故事、模仿播音员播报新闻、模仿老师读一篇优秀作文并点评。笔者让学生自选一个任务,每堂课请一位同学上台完成任务。其实,每个人天生都有表现欲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贴近实际生活,更能贴近高考实战,突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因而深受学生欢迎,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创设了比较活跃的课堂气氛,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接下来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
3.2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多媒体视听与情境任务结合起来
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深度融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希沃白板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制作或整合优秀课件,通过多媒体集音、形、色于一体的优势,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学生因文章年代较早而产生历史隔阂感,我们可以提供视听资源帮助他们消除年代隔阂感,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对应的经典影视片段,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以及古代服饰、建筑、饮食的了解等。
在日益重视多媒体深度融合课的今天,学习语文的途径大大拓展,我们也完全可以将一些优秀纪录片、优秀影视作品、优秀综艺节目如《我是演说家》《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见字如面》《奇葩说》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我们在学习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时,面对不同文体、不同国别、不同时代的四篇课文——《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谏逐客书》《与妻书》,我们一开始可能会无从下手,那么如何用这些旧的内容,设置新的情境,从而焕发生机呢?我们不仅可以在课前活动中创设情境,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我们首先可以考虑设置任务,突出“任务”意识。努力体现从“教课文”向“做任务”的转变,体现课堂学习内涵的深刻变化。指向核心素养培育,关注学科思维发展;注重实践性、综合性;设计务求有新意,追求设计的精巧、实用。然后我们可以从综艺节目里找到灵感,找到与课文学习的契合点。如《见字如面》第二季第一期就是《与妻书》的朗读,学生听了很震撼、很感动,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奇葩说》的形式让学生思辨一下,利用《朗读者》形式让学生读一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利用《演说家》形式让学生模仿一下恩格斯的演说。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可以在《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一课中创设以下情境:借鉴形式:《我是演说家》情境任务:片段演讲——阐述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或表达马克思的革命情怀。情境设计:你是一位流亡异国的革命导师,你坚信无产阶级革命必然胜利。面对来自各国的同志们热切的眼神,你如何用你深刻的观点和客观的事实去坚定他们的必胜的信心?情境氛围:自信深刻、气势恢宏。这样的课题形式,将多媒体手段与任务驱动法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3引进群文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容量
群文式的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群文式的阅读教学是基于新课改语文的最新教学要求而设定的,与传统的阅读教学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点,尤其是在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方面。教学中有时可以进行群文比较阅读,内引外联,提高课堂容量,开拓学生视野。群文阅读可以把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也可以把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关联比较,甚至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如果能找到比较点都可以进行关联比较,可以关联教材,也可以关联课本之外的作品。当然在分析这些作品时,不必平均使用时间,可以一课精讲,几课比较关联,可以小专题整合研习,也可以大专题整合研习。总之,群文教学可以实现几本教材甚至课内外关联,瞻前顾后。群文教学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教授同一个作家的生平、作品等知识性内容,在比较分析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从而克服语文教学少慢费差的弊病,增加教学的效率和有效度。比如在讲《报任安书》(节选)一课时,笔者有意识地把前面讲过的与屈原、司马迁相关的两篇文章《离骚》(节选)、《屈原列传》跟本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你觉得《离骚》中最让司马迁感动的句子是哪一句?第二,《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是否中肯?第三,为什么一个选择生,一个选择死?这样的群文教学课堂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实现学习内容的前后贯通。当然,群文教学一学期进行几次即可,每堂课都进行群文教学,会大大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也是不合适的。总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的多元化教学。
3.4传授学习技巧,培养问题意识
任何学科都有学习的窍门,语文的学习当然也有很多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多读多写是语文的不二法门。除了传授一般技巧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培养问题意识是语文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技巧。语文教学是否成功,最终还是要在高考中得到检验,而高考试卷其实就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 因此,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课文时,精选问题,肯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发表有个性的见解,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考试。在以往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更多關注的是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习技巧的点拨,导致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但是,面对新高考,很多教师感觉到,如果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苦思冥想、刻苦钻研的能力,就很难在高考中出彩,因为现在的高考卷反刷题的倾向越来越明显,锤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迫在眉睫。教师首先应该创设学习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此,笔者甚至提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的观点。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教材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思维和答案。教师最后给予鼓励性的点评。例如《祝福》一文,可以专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先来自由提问,然后集中来“破案”,讨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讨论越充分,对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就理解得越深入。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要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和思考,形成自己的问题,积极地进行探究,在突破一个个的问题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也就增强了。
3.5精心作业设计,助力“双减”落地
减轻作业负担是“双减”政策的重点之一,作业管理和设计也是减负增效、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切口。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必将大大减轻学生作业量,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时(《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伶官传序》),尝试设计如下作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作业要求】
(1)预习作业:要求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习提示和课下注释,通过圈点批注自主阅读课文,形成初读经验。适当拓展阅读其他史传名篇。完成文言字词积累和文化常识练习。(2)课时作业:研习《屈原列传》一文时,注意鉴赏评析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拓展阅读《报任安书》,比较屈原与司马迁的生死观。研习《苏武传》一文时,拓展阅读《荆轲刺秦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特点,并举例说明。根据单元研习任务,组织一次“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会。(3)课后作业: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设计挖空练习,在动态语境中掌握文言词句;以司马迁的“太史公曰”为例,尝试写作人物短评;从本单元两篇史论中进行思考,尝试写作历史短评;回到历史现场,给司马迁写一封信,与他一起谈谈屈原,尝试与古人对话。
这样的单元作业设计突出学习重点,设计简洁明了、描述准确恰当、条理清晰,学生易于操作。
4.结束语
总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时代发展变化对当代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创新迫在眉睫。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瓶颈,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有所作为,迎难而上,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强化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加强课堂互动合作学习,努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此,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必然呈现欣欣向荣、焕然一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碧芸.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策略[J].新课程,2022(4):74-75.
[2]张玉姣.基于新时代教育对“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思考[A].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
[3]刘任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9(7):237.
[4]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王国良.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中学生阅读,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