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是节奏。节奏是音乐教育教学的基础环节,对学习音乐的孩子来讲,认识、掌握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奥尔夫乐器在音乐节奏的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让节奏教学富有趣味性,还能以合奏的方式有效促进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感受到艺术之美。利用奥尔夫乐器进行合奏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爱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奥尔夫乐器概括
奥尔夫乐器的由来
奥尔夫乐器指的是德国作曲家、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年—1982年)在自身创立的音乐教学法中使用的乐器。这些乐器统称为“奥尔夫乐器”,主要分为无固定音高乐器、有固定音高乐器。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分为四类:木质类(单双响筒、木鱼、蛙盒),乐器发声明亮、清脆,没有延绵音;散响类(沙锤、串铃等),这类乐器的发声音量比较小,声音分散,能够持续奏长音;皮革类(鼓类乐器),乐器发声会有共鸣声,音量比较大,并且多以低沉为主;金属类(三角铁、十孔口琴、碰钟等),乐器具有延绵音,声音清脆空灵。除了这四类还有特异音响的打击乐—蛙鸣筒;在不同的国家还有一些独特的敲击乐器,我国的锣、鼓等。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主要是音条琴,木质的高、中、低音木琴和金属的高、中、低音铝板琴,小钟琴等。奥尔夫乐器中还有少许的弦乐。奥尔夫所创立的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
奥尔夫乐器的音乐教学
利用奥尔夫乐器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将乐器中的节奏和律动伴随着舞蹈、语言、歌唱、戏剧表演等进行融合,发展为具有综合性的音乐教学。“元素性”音乐教育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旨在根据节奏进行身体上的律动,能够将唱、奏、听、舞综合到一起进行音乐教学。“诉诸感性,回归人本”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卡尔·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通过语言、歌唱、乐器演奏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皆是如此”。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就是要不停地启发和运用这种能力,把这种方法用到学习音乐理念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上,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了解音乐,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的灵感创造。
奥尔夫乐器如何进行节奏训练
童谣
童谣本身就带有丰富的节奏性,童谣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押韵上,节奏能表达诗歌的情感,从心理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小老鼠,上灯台》这首童谣唱道:“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在这首童谣的节奏里包含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可以说节奏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学生在唱童谣时却觉得简单有趣。刚开始训练时,首先让学生有表演性地唱念童謠,然后用不同的奥尔夫乐器代替唱念。如:“小老鼠”“小老”二字用双响筒敲两下;“鼠”这个字用鼓敲一下,因为有之前的唱念,学生很容易理解乐器的作用,这种节奏训练方法过渡自然、效果较好。
游戏性歌曲
游戏性歌曲一般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学生在唱歌时可以加入许多的音乐律动,最后将身体律动转换为乐器配合,这种训练有很强的音乐体验,而且富有层次感。例如:在《小蜜蜂》这首乐曲中加入带有一定节奏循环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律动。拍手可以是两个学生互动型的,这会带给学生如同游戏一般的趣味性,然后再用奥尔夫乐器来代替拍手、拍腿、跺脚,在相同的节奏下,让学生体会身体发出的声音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从用自己的身体做“乐器”过渡到奥尔夫乐器,学生会对乐器的运用有更深的理解。
器乐曲
运用奥尔夫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大多短小简易,供学生学习和演奏。奥尔夫乐器简单易学的特点可以使学生们毫无技术负担。对学生进行重奏与合奏的训练,比让他们只学习独奏更有益处。他们从一开始就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重奏、合奏中的相互配合,不仅可以关注自己的节奏、旋律部分,同时也会注意乐队其他成员的节奏与旋律。这样学生们可以从音乐的节奏、节拍或音量、音色以及音乐的分句等方面学会自我控制、相互配合,体验合作的乐趣。
合奏中提升音乐节奏的运用
卡农合奏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属于复调音乐。一般分为两个声部,两个声部节奏基本相同,在不同的时间点切入音乐能营造出一种声部之间相互追逐的乐感,直到最后一个和弦,将两个声部融合在一起,达到从追逐化为和谐统一的音乐意境。卡农这种音乐技法在奥尔夫乐器合奏中运用较多,将奥尔夫乐器分为两组,分组每隔两个小节进入,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参与合奏的学生必须牢记自己的声部与节奏的切入点,才能平稳地进行演奏。
回旋曲合奏
回旋曲是音乐曲式结构之一。在回旋曲中,音乐一般由主题+副题+主题构成,其音乐的特点是主题与插部(副题)之间的节奏、旋律、速度等元素的差异化对比。一首回旋曲至少有两个插部,具有“循环”的特点。回旋曲在奥尔夫乐器合奏中是常见的音乐类型,不同的乐器发布在主题和插部可以增加主题和插部的差异性及其节奏的特点。学生在反复的音乐循环中,通常能牢牢地记住音乐的节奏型,并体验不同节奏型的音乐特性,或轻巧俏皮,或舒缓平稳。
打击乐器与音乐乐器的合奏
在奥尔夫乐器合奏中,音乐乐器负责的是音乐的旋律线条,打击乐器负责的是音乐的节奏骨架,在每小节的强拍里出现,推动音乐的进行。学生在合奏的过程中,学习主奏与伴奏的分工,懂得主奏应较突出,而伴奏则处于较轻的从属位置。主奏的旋律节奏一般比较丰富复杂,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节奏理解能力;伴奏的节奏一般比较简单,但由于间隔的节拍较长,往往不容易掌握,这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内心节奏感,在休止或延长中等待正确的节奏切入点。
提升音乐节奏教学的意义
奥尔夫乐器的基础教育意义
节奏训练始终是具有基础性教育意义的,奥尔夫乐器的运用,能将节奏训练趣味化、形象化,在合奏中启迪学生的音响感觉和对节奏的体验感受。教师利用奥尔夫乐器开展音乐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对音乐节奏教学课堂的把控,不断提升音乐节奏教学课程的创新,真正以奥尔夫乐器合奏教学能使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形成音乐中有节奏、节奏中有律动、律动中有欣赏的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
奥尔夫乐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卡尔·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以廖乃雄为主的音乐教育家们开始将奥尔夫乐器以及教育理论引入中国,国内传统音乐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奥尔夫乐器的生动性和韵律性正是传统教学课堂所缺失的。所以利用奥尔夫乐器开展音乐教学受到了国内教育工作者的一致推广。学生进行奥尔夫乐器合奏演习,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演奏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音乐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
奥尔夫乐器的中西观念融合作用
奥尔夫乐器为我国了解和学习西方教育理论提供了研究对象,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缺乏对学前音乐作品、乐器以及作者的文化背景、生存年代、社会基本教育资源的认知。在利用奥尔夫乐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结合从传统音乐课程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让学生感受到西方乐器的音乐节奏和演奏技巧,把控好奥尔夫乐器不同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的基本元素、音乐律动、音乐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其精华,才能取长补短,发扬和传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让学生在“音乐无国界”的环境下,真正地了解音乐,进而创造音乐。
结束语
奥尔夫乐器在不断地发展,乐器种类的拓展和升级不断地丰富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继而丰富了整个音乐教育的天地,使音乐教学中使用的音乐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更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教师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应借助奥尔夫乐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在身体里跳跃,感受音乐带给自身的多重感官刺激,进而全方面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力,激发音乐创造力,培养内心听觉。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1 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X证书制度下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思路”(编号:ZJGB20212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辉,女,汉族,湖南邵阳人,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