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情绪记忆
一个演员在塑造角色时经常会遇到无法感同身受或是不曾经历的事情,这种情况下的表演往往比较生硬,演员在舞台上无法达到双重生活、两个自我的高度统一,同时也影响了观众对这部戏的认同,对观演关系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情绪记忆也叫作“情感记忆”。情感是艺术构思不可缺少的内容,表演艺术更是角色之间情感的交流,贯穿演员表演的全过程。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情感。”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艺术的极致是情感,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排演还是在正式演出中,情感对于演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动作是戏剧的要素,情感是动作的依据,没有情感就没有动作,由此可见,情绪记忆对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性。
在這种时候生硬地去靠近角色或者生硬地激发情感,往往会造成虚假过火的表演或是自我展览式的表演,不仅影响了整部剧的美感,同时也影响着观众的观剧体验以及与对手之间的交流。下面我举例说明没有正确运用情绪记忆而造成自我展览式的表演错误。
大三下学期的期末汇报中,我在台词片段《临时居所》中饰演茱莉亚。茱莉亚是一位曾经失去孩子的母亲,丈夫的不幸去世使她几近崩溃。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她发现丈夫在他们曾经的家里藏着“另一个女人”。一开始是茱莉亚冷静地处理对去世的丈夫的失望,接着是她无法接受现实的疯狂,随后是发现自己假想的情敌实际上是自己的女儿的那种愧疚,最后是发现这一切都是丈夫准备的惊喜时的感动。这五味杂陈的情感矛盾缠绕在一起,使得角色活灵活现,但给饰演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当时使我为难的是,作为饰演者的我不是一位母亲和妻子,并不了解母亲对于孩子和丈夫的爱。最好的办法便是运用情绪记忆这一心理依据去靠近角色,通过分析角色的每一句台词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搜集相关的影片了解作为一位母亲的心理,在生活中观察母亲与孩子的相处过程。我在排练和演出中让自己以角色的身份进入规定情境,真听真看真感受,最后出色地完成了演出。
为此,我总结出情感对于一个演员、对于整部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俄罗斯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演员无论是在排演中还是正式演出,都要每时每刻融情于角色。”而情绪记忆也属于演员的情感。当演员没有经历过剧中的事件、体验过剧中情感时,根据想象表演或者激发的情感往往会造成错误的影响和效果。下面我将通过查阅的资料和文献解释如何运用情绪记忆靠近角色的情感,引发正确的情感。
情绪记忆的运用分为:储备和唤起
情绪记忆是指演员在创造角色时调动自己过去体验过的情感和激情的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与情感。情绪记忆在表演创作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素材,心理技术的重要手段。演员更好地运用情绪记忆这一技巧,有利于演员体验角色,同时还可以用情绪记忆的活生生的材料加以补充,使体验具有魅力和感染力,使演员的创作丰富而完整。
情绪记忆中的记忆是指在演出或者体验角色情感过程中将自己所体验过的情感转化为角色的情感。因此需要演员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自己所经历或者体验过的情感进行储备积累,形成一个情感的仓库,利用情绪记忆这种活生生的材料加以填充。因此,演员应在生活中对自己所体验过的情感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在对情感进行储备后,接下来演员要做的就是唤起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在规定情境中相类似的情感。演员在排演或是在正式演出时经常会遇到未曾经历过的情感,这时演员就需要唤起自身体验过的相类似的情感来靠近角色的情感,最终达到“化身”境界。演员不仅可以充分唤起情绪记忆来丰富角色,也可充分唤起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演员挖掘他人情感宝藏的钥匙,在观察他人情感时应充分做到感同身受。在排演或正式演出时充分利用情绪记忆或感觉记忆,是演员对自己或他人情感的储备和唤起,有利于演员向角色靠拢,接近角色最终进入角色,增加演员与角色的魅力与感染力,引起观众的共鸣。
当然,情绪记忆要巧妙灵活地运用,要符合剧中人物性格、规定情境、人物关系、情节冲突、社会背景等因素。情绪记忆这一概念最终目的是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搬到舞台上”,而不是将情绪“符号化”。人与人之间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大不相同,因此演员更应该灵活运用情绪记忆,使得演员自身更贴近角色。
情绪记忆对演员的作用
情绪记忆对于演员塑造角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记忆可以使演员靠近角色,丰富角色,提高自身魅力,从而推动演员舞台动作自然而然的产生。但演员在运用情绪记忆这一技巧时也应注意不要一味地运用自己体验过的某一个情感的记忆,这样会使演员自身对情感感到麻木。下面我举例进行说明。
我大学时排演话剧《雷雨》,本人饰演四凤一角,其中有一段四凤哭得撕心裂肺,答应鲁侍萍不再见周萍。我运用情绪记忆这一技巧,在起初的排演中不断地突破自身,向角色靠拢;然而在经历过几次这样的排演后,我再次运用情绪记忆唤起自己的情感时,发现自己似乎麻木了,这影响了自己的整场演出。我在询问师长后总结出了妥善的处理方法:一是演员要把每一次演出都当作第一次演出,避免预判,主动寻找角色中的自我,自我中的角色。二是如果一味地利用一个事件去体验情感,久而久之是会麻木的,因此演员应该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在需要运用情绪记忆时不断更换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以便更好地唤起同角色相似的情感从而摆脱麻木感。
在表演艺术中情感是动作的依据,表演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艺术。演员要通过内心动作去推动外部动作,通过细小的情感与动作,寻找和发觉连贯的情感与动作,最终完成一连串连贯的情感与动作。这一表演技巧在演艺领域非常普遍,更加证明情绪记忆对于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性。不论是话剧还是电影,我们都可以看到演员运用情绪记忆丰富角色内心情感,继而推动角色的外部动作。
下面我再举个有关情绪记忆的例子。在《风声》这一部电影中,周迅饰演顾小曼一角,她所扮演的是一个特工,身份即将被发现。周迅将顾小曼这一角色面对审讯时心中忐忑不安但表面风平浪静的心理情感,由内而外地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审讯室的片段中,顾小曼有个镜头,她缓缓地抽着烟,不慌不忙地回答着审讯人的话,眼神没有一丝的恐惧,直视着审判者;然而一个特写镜头却把隐藏在背后的恐惧与慌张完美地展现出来—她点燃一根香烟用食指和中指夹着缓缓地抽着,然而在审判者看不到的背后她的大拇指却在不断地摩擦自己的食指。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却表现出了角色内心由内而外强烈的紧张害怕的情感,而这些细微的动作正是角色的魅力所在,也是一部好的作品的点睛之笔。可以看出周迅在饰演顾小曼这一角色时,正是她对情感的准确拿捏推动了角色的准确动作。顾小曼作为剧本中的人物,她的经历是作为演员的周迅无从得知的,当时人物所处的情境以及思想也是周迅不曾经历的,而周迅能将这样一个人物演活,可以说是运用情绪记忆将自我生活中体验过的情感储备起来,在饰演角色必要时转化为角色的情感,并在规定情境中推动动作呈现,这才有了观众在荧幕中所看到的活灵活现的顾小曼。
下面我来讲述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情绪记忆的例子。在我的个人表演生活中也能体现出情绪记忆的重要性。我有幸出演了戛纳电影节参赛影片《亡羊补牢》的拍摄,在影片的最后,我饰演的角色是一个不停地挣扎求救在崩溃边缘的年轻女孩。这种需要极强爆发力的情境我未曾经历过,不停地重拍也给剧组成员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而当时的我一直找不到感觉,多次重拍的情况下导演认真地为我演示了一遍。在导演做动作的同时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情感,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爆发转化为动作,继而形成了感觉记忆;在形成感觉记忆后便要感同身受地将导演所爆发出的情感充分地理解,转化为情绪记忆,再将这种情感在规定情境中唤起,将自我的情感转化为角色的情感,情感的丰富使我接近角色、靠近角色最终融入角色的情感,从内心出发由情感帶动动作,展现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对于情绪记忆的错误理解
情绪记忆这四个字往往会误导演员的理解,将表演者带入一个误区,看到情绪两个字,往往先想到我应该怎样将这一情绪表达出来,重点放在了释放情绪上。然而情绪记忆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角色、更加贴近角色而产生的一种技巧。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是性格丰富多样的,角色所生活的环境是具有戏剧冲突的,因此才会有情绪情感上的变化,并不是为了哭而哭,为了笑而笑,哭和笑也不仅仅具有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演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生活中寻找体验过的相似的情绪情感加以运用,并最终体现出来。
因此,演员要以辩证的角度看问题,站在角色的立场上看问题,分析剧本。在不同的角色或情节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巧妙地运用情绪记忆,做到更加生动地诠释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理解演员所扮演的角色,体验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运用情绪记忆这一技巧将“活生生的人”呈现在舞台上。而不是僵硬地运用这一技巧体现演员作为“第一自我”的情绪情感,这样不仅使得演员无法贴近“第二自我”的情绪情感,也会影响演员在排演中的交流判断,交流和判断的偏差可能会影响整场演出的戏剧节奏。
结 语
综上所述,情绪记忆对于表演艺术异常重要,也是演员塑造角色的要素,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艺术的极致是情感。情绪记忆正是演员塑造角色重要的心理依据,演员通过对于过去情感的储备,在塑造角色时将过去所经历过的情感唤起,将自我的情感转化为角色的情感,通过有意识达到下意识,最终进入角色,在增加角色魅力的同时,也影响着观演关系、观众的评价、整部作品的速度与节奏、对手之间的交流等。这便是情绪记忆的重要性所在。因此,演员在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积累、储备自己体验过的种种情感和激情以及与之相伴的种种细节,建立情绪记忆的宝库。正确运用情绪记忆这一心理技术,有利于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有利于观众产生共鸣。
作者简介:宋姿毅,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