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玮
摘要: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拥有其特殊的意义与必要性,但现阶段仍存在保护继承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文化观念较弱与农村落后传统文化影响犹存两大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民文化观念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需要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阵地、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以此来解决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过程产生的问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走深走实。
关键词:农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观念
1 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提出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是一个有着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中国农民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部分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而有些则落后于时代,与现代化发展相悖甚至是矛盾的,直至今日扎根于中国农民的心中。这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改革的深化、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点问题。农民文化观念滞后,将对其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现代化进程造成极大阻碍,进而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变革与更新农民陈旧的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并发展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实现农民文化观念的现代化,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2.1 保护继承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文化观念较弱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强烈冲击了农村原有的较为牢固的生活结构,农民自古以来一直遵守的传统道德观念逐渐在各种社会风气的冲击下瓦解。当前,我国农民的道德观念处在转变的关键时期。旧的道德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观念仍未完全树立,各种社会思潮与风气在农村盛行,导致农民保护和继承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文明观念变得越发薄弱。
首先,我国农村的一部分农民对于农村的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的认识不准确、不充分,难以对此产生心理上的认同。优秀传统道德观念是农村农民在中华千年历史中对于自身的道德要求与道德约束的一种岁月沉淀与历史积累,主要包含着踏实奋进、敬老护幼、言而有信、顽强拼搏、厚德载物等道德品质。农村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使得这些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在农村有着较好的流传与保存,对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小农思想仍然对于农民思想观念有所影响,加之市场经济对于农村相对封闭结构的强烈冲击,以及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农民的这些固有的传统优秀道德正在逐步的瓦解,例如当前农村就出现了不赡养老人、邻里之间因为一些微小事情发生剧烈争吵、亲情关系逐渐变得疏远等现象,甚至出现了鱼肉乡里、无视法律的黑社会性质的行为。
其次,我国农村的优秀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外来不良道德观念取代,农民对于外来的道德观念有着一定程度的盲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受到了較为严重的外来不良道德观念的渗透,一方面,利己主义道德观念逐渐将我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侵蚀。许多农民放弃了以往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消极对待集体事务,将自身利益与村集体的利益进行切割,甚至于将自己的利益与自己亲戚的利益进行切割,完全成了一个利己主义者。另一方面,自由享乐的道德观念逐渐将我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侵蚀。农民的价值取向在西方自由享乐的道德观念下出现低俗化、极端化的倾向,一部分农民抛弃过去严于自律的道德观念,在生活水平逐渐改善与收入水平逐渐提高的大背景下陷入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陷阱。农村原有的乡村传统文化,例如一些地方性戏剧、民俗活动等,在低俗化的道德观念的冲击出现了没有人欣赏传承的危机,受到低俗化的道德观念的冲击的农民乐于观看一些碎片化、庸俗化的文化产品,甚至于一些农民对于血腥色情的违法文化产品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都与当前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保护传统观念较为薄弱有着较大的联系。
2.2 农村落后传统文化影响犹存
社会历史的进程生生不息,但总有一些阻碍因素,比如传统。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传统文化对农民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2]在中国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传承下来了,但与此同时糟粕部分也在农民的心里深深扎根,思想观念中的传统性沉淀使得农民在现代化的这个舞台显得较为吃力。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传统落后的风俗习惯与宗教迷信文化在农村的残留。一方面,农村因其较为封闭的社会结构,导致农民思想观念中的传统色彩仍旧十分浓厚,因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就导致在农民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农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难以进行分辨,只能照单全收,其中一些落后的风俗习惯,例如:高价彩礼、溺婴等,也被接收了下来。另一方面,虽然一部分农民在进入新时代后思想现代化的速度较快,摒弃了宗教迷信文化,但仍存在一部分未接受过良好教育且接收信息渠道较为单一农民在传播宗教迷信文化,由于农村特殊的人际结构关系以及一些宗教势力在农村地区的长久经营,这就导致这部分思想现代化的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旧受到农村宗教迷信文化的影响,甚至于因为现代化思想在这部分农民心中立足未稳,存在着被传统的农村宗教文化重新取代的可能。二是小农思想仍是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大敌。由于当今大部分农村仍以农业作为支柱产业,所以小农思想的产生仍在农村有着较强的基础,因为一直以来对农民实行的更多是灌输式而非激发式的教育,这就导致农民整体呈现出从众、缺乏主观意识、人云亦云的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保留了小农思想中的封闭封建、保守落后的特性,使得小农观念中的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观念在农民的思想观念中仍然存在。
3 实现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3.1 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加强对于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农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文化阵地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农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方式方法的一个高度概括与总结,也是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重要表征与高度凝结。在乡村振兴的乡风文明的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实现农民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价值引领,农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树立属于自己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则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筑牢农村文化阵地,使其免受社会其他有害思潮侵袭的重要措施,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就具体的实现路径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加强对于农民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储备较为有限,因此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更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们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对农民的日常教育中去,全方位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一些有红色文化景点的农村就可以经常性组织农民去红色文化景点进行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农民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进行传播,例如自编自导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情景喜剧进行表演与宣传,真正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农民日常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真正使农民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能够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就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当地的一些革命时期留存下来的红色文化、长期保存下来的传统游戏文化,以及一些地方留存的乡规民约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当前,农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抵触情绪,因此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过分剧烈地进行强制性的灌输,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地本身就存在的一些优秀文化进行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传统化、当地化、特色化地进行宣传,让农民能够在原有的思想道德基础上进行理解,避免过分拔高思想境界导致的不适应与抵触心理。
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时代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化融合的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与真理性毋庸置疑,但要使它真正在农民脑海里生根发芽,真正让农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既要有政府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宣传力度,也要有基层干部投身教育与树立典范,最重要的是需要农民自身各项素质的提高,使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实现农民的文化观念现代化,我们需要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农村阵地,深刻把握农民文化观念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3.2 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完成乡风文明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农民的精神文明状况。风俗习惯作为农民精神文明状况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文明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大力推进农村的移风易俗行动。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党员的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发挥其先锋模范的作用,我们更需要发动农民群众,激发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积极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将移风易俗工作当作自己的工作来做,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为孕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动力。
首先,加强党对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领导。一是基层政府要将移风易俗工作当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分工落实的工作机制[4],真正做到每个环节都可以溯源,充分压实基层移风易俗任务责任。二是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行动中以身作则,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党员家庭的“红白喜事”进行规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督察作用,落实基层党组织责任,对违规的党员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发挥农民的监督作用,对于党员干部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与规范。
坚持广泛依靠农民群众开展移风易俗。充分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让农民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发挥农民在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当家作主的意识,让农民自发地形成新的风俗习惯、自觉地执行自己制定的风俗习惯、最后使农民在这些他们自己制定并执行的风俗习惯中受益,成分发挥乡贤在农村的行为引领作用,让这些受过较好教育、有一定威望的乡贤作为农民群体当中移风易俗的示范者与先行者,率先让乡贤们形成“婚丧从简、厚养薄葬、孝亲敬老”的良好的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这样农民既有了效仿对象,也能让农民在碍于面子不得不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时,可以有一个借口,使他们有面子地拒绝过去的不良风俗习惯,真正做到在不伤害农民的情况下完成农村的移风易俗,使得农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移风易俗行动中来。
4 结论
农民文化观念的近代化,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基础性、长期性问题。但是,对人的观念现代化来说,最直接的阻碍就是观念自身。由此可见,要超越既有的或陈旧的思想传统,创造出与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要求相一致的新观念并非易举。
中国要想实现民族的复兴,首先要实现乡村的振兴。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则应该先落实“三农”的现代化,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与归宿在于实现农民的现代化。然而,农民现代化的关键点则在于农民文化观念的现代化。
可以预见,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农民也必将持续推进实现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农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农民的现代化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而农民文化观念的现代化对农民现代化有强大的凝聚与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袁玉稳.当代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思想观念现代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8.
[3] 陈琪.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四重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3-6.
[4] 韩俊.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切实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J].旗帜,2019(9):55-56.
[5] 齐晓光.制度三大基础要素理论视角下党内法规的功能分析[J].领导科学论坛,2021(6):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