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真
摘要:在社会经济的稳定提升背景下,各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较为明显,但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是,“三农”仍然面临着众多严峻挑战,其往往会对农村后续发展与进步带来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三农”所面临的挑战等展开全面分析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农业经济形势;三农
农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领域,然而纵观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一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慢、农民经济收入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在此时代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积极探寻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突破口是当前政府部门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对于此种情况,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及“三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展开深入探究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1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现阶段,在国家、政府推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我国整体农村经济水准实现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现状和形势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下面将针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展开深入探讨。
1.1 农村农业生产能力的增加
现如今,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获得了有效提升,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始终保持在较为稳定的趋势下。我国粮食总量对于维持社会安定、保障人口数量等方面绰绰有余。在农业生产能力的日益提升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口的经济水准也不断提升。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我国农业技术的深化创新、经营模式的顺利转型以及科技化发展进程速度的增加。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已经实现规模性机械自动化生产,促使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实现有效提高。在市场经济的开放趋势下,农村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农业经营模式当中,部分农民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市场需求对原有农村经营模式展开进一步创新改革,进而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实现高效发展。除此之外,农村农业生产技术及方法理念也获得了良好发展,主要体现在无土栽培和大棚蔬菜等种植技术的研发应用,在根本上提高了农村整体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
1.2 农村经济来源途径更丰富
农村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的直接性表现在于农村地区经济收入的增长。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背景下,农村地区的消费能力和水准实现精准化提高,在市场需求的冲击下,农村人民群众的经济贸易也获得了广泛发展,农民不再单纯依靠农业生产获取更多经济效益,其经济收入的来源途径日益丰富多样,发家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多,促使农村经济实现高效发展[1]。
1.3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农民文化水准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部门的关注与重视,新时代农村不再将目光与精力聚焦于经济发展方面,而是更加注重生態环境与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新农村建设期间,我国大多数地区因缺乏足够数量的公共基础设施、环境恶劣等问题消失殆尽。在新农村建设阶段中,我国农村的整体生活环境发生了众多变化,农民整体经济发展也不再以牺牲环境作为根本性代价,农村人民群众纷纷树立了良好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1.4 农村经济机制还需完善
现如今,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整体规模也不断拓宽,并在内部形成一系列科学完善的结构组织。但是在具体运行阶段中,我国原有农村经济体系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在实际运营发展期间,虽然投入成本愈加增多,但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在深化改革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期间,因没有对农村金融政策完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与关注,致使我国各类农村经济结构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效用。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组成的结构展开深入探究,我国农村结构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众多变化。在农村经济改革层次来看,当前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机构的建设数量日益增多,但是整体数量来看,从事农业经济服务机构的人员数量相对偏低。另外,非正式农村经济结构往往会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多样管制,在此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凸显出任重道远等现象。据相关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农村范围内所提供的经济网点支持展现出薄弱状态,农村经济机构实现经济支持的来源途径过于单一化,这也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2 “三农”面临的三大挑战
2.1 农产品供给
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量符合标准需求是我国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现阶段,对中国农产品供给造成影响的根本性因素相对较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耕地面积。因受到资源匮乏、环境恶劣、人口增长等方面的重压,农产品供给压力将无法在短时间彻底消除。中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然而在2010年凸显出较为严峻的土地形势,在此期间存在两种问题,一是耕地账面面积不断增加,二是城市房价升高[2]。在此情况下,想要全面提升建设用地供给量,政府部门强调需要不断加快城镇化推进,部分区域便将此政策作为根本目标,不断增加建设用地,此种逻辑推理便会对我国农业的整体产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对耕地保护所凸显的严峻形势给予正确认知。然而我国耕地面积远远不够,2009年我国总体耕地面积为1.22亿hm2,粮食播种面积1.07亿hm2。现阶段所运用的多样化方法措施均是以经济杠杆促使农民可以种植足够的粮食产物为核心,否则便无法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现如今,国际市场如果发生变化,部分进口产品的价格便凸显出不可控等局面,而且进口农产品在生产销售期间需要充分考虑复杂国际关系问题。中国耕地的后备资源受到一定限制约束,而且位置较为偏远,整体环境条件相对较差,无法实现大规模、大范围开垦,在此情况下需要对耕地加以珍惜。
第二,基础设施条件。现阶段,农业的自然资源无法实现高效增加,只有利用增加各产业收入替代资源。然而积极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当代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部分水利设施不但没有及时加以更新换代,而且凸显出老化失修等现象。近年来,虽然水利工程获得了有效发展,洪涝灾害现象的产生频率也越来越少,但因不具备协调一致的机制体系,导致部分小规模农田水利无法实现高效发展。税费改革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通常由农民参与建设施工为主,政府部门也运用了多种措施方法,比如设立“小农水”福利补贴或设立“一事一议”等财政奖补制度等等,但仍然需要实现更进一步的制度创新。
第三,技术进步。从整体视角来看,我国农业技术实现了进一步发展,然而中国种业处于滞后状态仍然是限制我国发展壮大的关键“软肋”。当前外商不但占据鲜花苗木市场和瓜果蔬菜市场的大份额,而且逐步渗透于中国粮食作物种子市场内部。然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如果中国缺乏富有自主创新性的种子产业,便会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隐忧[3]。
第四,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供给与生产者的积极性息息相关,政府部门也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在实现深化改革前,耕地面积比当前社会发展数量更多,但因缺乏体制改革无法为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粮食作物。因此只有生产者具有足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中国农业所潜在的生产能力也会有效激发出来。1988年我国粮食产量体现为5123亿kg,但发展至2003年粮食生产量降低至4307亿kg,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中央政府便在此情况下通过“一号文件”推行各类方法措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种植粮食的农民如果缺乏足够积极性便无法实现“多打粮”,政府部门通过降低农业税率、实施福利补贴及最低收购制度等,有效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一年时间内增加了775亿斤粮食作物。然而此关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精准掌握,如果农民缺乏积极性与能动性,便无法实现农产品的高效率供给。
2.2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从整体视角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有效落实的根本条件,也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农村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础。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实践应用,对于人口数量较大的中国而言凸显出一定的优势作用。现如今,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升高,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及农民老龄化等现象层出不穷,进而对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带来了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政府部门将目光和精力聚焦于城镇化、工业化推进项目当中,进而对怎样维持农村经济社会制度稳定性进行全面思考。
现阶段,部分地区所实施的创新、试点和改革等举措,对该制度的稳定程度带来了显著性影响效果。针对此问题而言,需要展开深入反思和分析,部分区域因盲目拓宽整体经营规模,将土地资源不断融入企业内部,进而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当农民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便可以在企业内部做一位岗位工人,此种方法在根本意义上指的是利用企业替代农户,将农业经营主体加以调换,但是需要对此做法予以充分考虑。部分区域,为了将众多土地指标运用于城镇建设项目当中,当地政府不断拆迁农民住宅和村庄合并,此种做法在根本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解决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因为社会发展除了提高国民经济以外,还需要全面考虑诸多外界因素。土地制度并不是一项简单化经济制度问题,其往往与农村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息息相关,所以更改农村土地制度往往会对农村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进行改变。农民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权和经营权通常来源于集体经济成员的权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深化改革阶段中需要重点考虑下述几方面问题:其一,将土地用途管制贯彻到底,以此来维护农地权益;其二,不断优化农村集体组织,进而提升农村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的稳定程度;其三,全面发挥农户在农业经营领域中的主体性作用。现如今,农村地区所运用的制度体系仍然存在较大的进步和完善空间,然而在深化改革阶段中需要充分考虑基本性因素,精准定位改革目标和方向[4]。
2.3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现阶段,国家政府部门对城镇化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但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城镇化布局问题。从整体视角来看,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城镇化项目主要分布于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对于部分地区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我国第二、三产业也会在此区域的密集度不断升高。在此情况下,人民群众便跟随着产业的步伐,进而产生众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然而这些区域内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方面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负担与压力,居住环境也更加恶劣,地价房价迅猛增长。从整体视角来看,在生活成本消耗量较大的城市地区中,农民无法在此环境下融入正常市民的一分子,此种城镇化发展模式会逐步建设出更多大规模城市,然而无法对农民转市民给予更多的帮助和保障。早在2000年所组织开展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期间,党中央重点强调将城镇化划分为独立板块,并在根本上推进城镇化发展目标,积极迈向城市与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将中小城市和小规模城镇的发展放置于第一位。在此情况下,要求各地区在城镇化、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结合实际情况对产业布局、经济结构等加以优化,促使小城镇、县城等区域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为农民群众的良好转移及经济创造带来更多有利条件与保障。然而在农民朝向城镇转移的道路發展期间,不但要积极拓宽农户的具体规模,还需要利用发展农民合作社或生产社会化服务等途径,促使我国农业产业步入现代化格局[5]。
第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问题。现如今,部分人员觉得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中国需要将城市化作为核心要素处理农村发展问题,然而此观点过于简单,由于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长,达到美日欧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的难度系数。在历史发展阶段中,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不断升高,所以中国需要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兼顾,并协调统一推进发展。
第三,城镇化与农民市民化关系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新时代在获取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凸显出诸多不足之处。当前城市化发展主要体现为城市地区在空间领域方面的拓宽,并没有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样化转市民的条件与机会。巴西地区便是为了追求高效率,将农民完全“轰”入城市地区,进而引发后续的贫民窟问题,进而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带来严重影响。如果中国也采取此种措施,便会产生更多社会性问题。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调将城镇化放置于首要地位,并要求将富有一定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并将其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根本性任务和目标,只有将此任务作为发展重点,才可以充分满足我国当前国情和发展特点。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阶段中,仍然存在农业产业经营难度系数高、经济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此期间,需要对原有农村经济运行流程展开简化处理,促使众多农民获得良好的农村经济服务,推动我国整体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蒋丽春.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解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4):105-107,161.
[2] 牛震.总体形势向好“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有基础——农业农村部就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J].农村工作通讯,2021(9):32-33.
[3] 温靖,郭黎.春耕春播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较好——农业农村部就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2):8-10.
[4] 马全祥.新农村经济形势下体育扶贫的现状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0(2):55-57.
[5] 王建东,盛学平.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构架实践[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