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斌
摘要:为更好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结合厦门市海沧区院前社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通过总结归纳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进而针对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完善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容整治;因地制宜
1 厦门市院前社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分析
1.1 建筑风貌
首先,进行裸房清理整治工作。针对“空壳村”现象,院前社大力开展裸房整治,对破旧房屋依旧空壳房屋采取粉刷、重建、修饰、绿化、遮挡等方式重新装修或新建房屋,协调院前社农民共同行动,改造院前社的房屋建设结构和形象,使院前社房屋外观大幅度改变。
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房建设管理。由于院前社的房屋破旧不堪,安全指数也相对较低,在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推行后,院前社提出了科学合理建设农房,并且院前社的农房建设依据规定,按法定程序向上级报批建设,同时按照上级的批准,针对农房可建设的位置、面积、层数、色彩、外观合理进行安排建设,遵守法律规范,从本质上杜绝违法建设。
最后,有效保护本地的传统风貌。厦门市院前社具有许多拥有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房屋,如颜氏家庙及云溪堂、岐山宫、“大夫第”“学埕堂”等39栋闽南古厝,这些古厝票别具特色,孕育着该地区相应的闽南文化。因此,针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建筑,该村不随意破坏其原有风貌,而是要保护传统风貌,通过修缮房屋,使得院前社的古民居再次焕发出应有的生机。
1.2 环境治理
首先,进一步整顿无用房屋。美丽乡村政策推行后,院前社开始拆除房前屋后以及村庄周边的一些简易搭盖和违章搭盖,对无用房屋进行全面整顿,正式着手打理破旧鸡圈、牛羊圈、猪圈等,以改善全村房屋布局和房屋风貌,并同时规定将房前屋后的生产生活用品、用具以及农产品等有序地进行摆放、避免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而影响村庄整体形象。
其次,完善生活污水的治理。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该村主要通过修缮沟渠,确保沟渠畅通,清理淤泥避免堵塞,使黑臭水能顺其流出,在两处池塘周围建立挡墙,保证水沟、水体、水塘全方面无黑臭;并在水塘边修建木栈道、凉亭等,使其成为村民、游客们进行休闲娱乐的场所,改善了院前社的环境风貌。另外,对于养殖禽畜,粪便污水等也进行有效的处理,按标准建设水冲式厕所;在村民饮水安全方面,使饮水安全覆盖面广泛,村民安全放心用水。
最后,加强生活垃圾的处理。院前社开展“垃圾不落地”的行动,针对设施配置,在村内安置300个垃圾桶,村主干道按需合理配置垃圾桶,设有垃圾专用运输车,并且能够针对垃圾进行干湿分开、分类处理的方式。同时,院前社施行“以奖代补”的形式,使得村民也自觉行动起来,纷纷清扫房前屋后的垃圾,做到了真正的无生活垃圾乱堆放现象,保证了各种公共场所的干净整洁。
1.3 乡土特色
首先,因地制宜进行基础道路改造建设。依照“要致富先修路”理念,院前社村民自愿让出的菜地、空地、牛羊圈、鸡圈、猪圈、厕所等共计56户、62处场所等来拓宽村庄道路,因地制宜地根据村庄的整体布局进行道路的适度硬化,较大程度地保留和修复传统街巷,确保其不受大肆破坏和改变。在建设简易生态停车场、广场、空地等场所时遵循着不将水泥过度硬化的理念,严厉禁止建设各种大公园、大广场、大牌子等形象工程。
其次,进一步保护自然生态。院前社竭力保留住村庄古厝的历史自然风貌以及村庄及周边山区的古树名木,对古厝建设保护的同时合理修缮,在大力发展经济的状况下,仍做到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改路,以保护其自然生态。
最后,充分利用乡土优势,推动经济发展。院前社充分利用村庄菜地面积大、种菜技能的优势,建立特色种菜项目吸引外来人口,引导和扶持村民发展古居民游、台湾农业种植有机蔬菜、民宿、特色小吃、农家乐等乡村经济,在保证种菜产生原本价值前提下还能创造其他的附加值,切实增加村民收入,打造家家受益的百姓富村庄。
1.4 长效机制
首先,鼓励推进居民公共参与。美丽乡村政策推行,使院前社全村整体都进入了一种制度化的状态。为加强村庄绿化管理、绿化美化村庄,更好地为广大村民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院前社实行绿化门前养护责任制。另外,院前社串联了村庄固有的人力资源,即从村主任扩散到队长、老人会、乡贤和村民多方参与共治共享,同时还通过“以奖代补”等机制调动村民积极参与院前社治理。
其次,打造支撑产业。美丽乡村的政策施行之后,院前社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组建“济生缘合作社”。他们根据院前社本身的人文特点和环境特点,打造类似“开心农场”的城市菜地等特色产业;另外,院前社修缮古居民,发展对台交流的乡村休闲旅游,在传播闽南文化,还保证促进村民和村集体两增收的现况。同时,院前社集结各方资源,与校企进行合作,使合作社走向全国,再走向国际,得到多方领导重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成功获取大众视野,从而引入更多的外商投资。
2 厦门市院前社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院前社投入大量资金在加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面,完善了交通、路况以及优化了村庄环境和公共资源。但由于原先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虽然有村民共同参与村庄建设,并主动出让部分土地,但资金消耗仍然巨大。其次,文化产业发展由于资金的缺少,建设并不完备,如书店还未完全设置起来、餐饮的品种店铺较少,发展空间大。再次,院前社还未建设像医务室这样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区域,居民的医疗状况无法得到基础保障。因此,资金投入的不足明显制约了院前社美丽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2.2 土地资源相对有限
院前社为更好地了解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制定了一系列改进村庄状态的方案并付诸行动,对村庄的整体布局和各模块进行规划。但由于院前社本身土地资源范围仅有20多hm2,村庄可开发区域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少;同时,在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上,有多处项目有待实施,对这些项目的用地指标有限,导致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突出,其中还出现“有项目无用地”的状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院前社本能够收获的利益,美丽乡村建设用地有限,卻仍有无用房屋未进行合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土地资源不足,供求关系问题诚待解决。
2.3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首先,院前社通过统筹城乡来发展经济,如每年每亩菜地的经济收益从2万上升到8万多,但城市菜地等这类农林牧渔产业主要仍属于第一产业,产生的经济收益较少,且产业水平相对较低。其次,院前社第二产业多数以七八十年代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呈现[1],在工业方面的资源有限,无法着重发展第二产业。最后,院前社通过发展休闲旅游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存在上升趋势,但提供的服务质量并不到位,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服务业的上升幅度有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4 后期管理及监督力度相对不足
随着美丽乡村政策的逐步落实,院前社的整体风貌相较以往已经焕然一新,实现了从一个“空壳村”转变为“共同缔造典范村”。虽然院前社现在整体状态发展良好,但是却出现了对各设施、区域、模块的管理规划不到位,缺乏专业的人员管理等情况。
3 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统筹发展的专项资金,出台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细则,对资金的用途进行具体明细的划分,按额度或比例分配资金,主要用于基础项目,并对重点项目进行考核补助,确保将资金着重放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上,尤其是大型公共设施项目的建设[2]。其次,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具有个体特色的农业经营体系,利用自身优势,理清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大胆创新,找准农村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积极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合作社等多样化发展,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动,通过这些措施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3]。最后,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着力引进各方产业到本地区投资建设,引入社会资本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3.2 立足生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施城镇扩容提质工程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一方面,应当立足于当地的生态,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使用,注重古民居再利用计划、空间利用定位,统筹配置土地,形成合理的生活区域、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防止盲目建设行为,稳定耕地的数量,鼓勵以提高土地产出为目标;同时,应对美丽乡村进行区域合理划分,合理布局村庄各类的发展用地。另一方面,应在有限的土地范围内,鼓励发展规模经营,升级农民消费,通过实施城镇扩容提质工程,加快村庄的城镇化进程,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尽力转变为城镇化村庄。同时,进行土地合理规划和开发,鼓励农民发展副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规模经营,延伸土地带来的效益链条,提高村庄的城镇化程度[4]。
3.3 实施产业升级工程,推动美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应明确自身定位,实现产业升级,平衡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首先,以第一产业为主,因为农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基本生命线,这要求美丽乡村建设不忘特色农业的效益,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可以深入推广科学种植、绿色种植等手段,通过科学技术的提升,促进第一产业的质与量,提高农业带来的整体收益[5]。其次,第二产业在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上,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降低第二产业的投入力度,避免对政府提供的发展资金造成浪费。最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三产业发展迅猛,百姓对服务体验的需求大大增加,这就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当地特色,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功能农业等,从旅游业、服务业的角度入手,增加第三产业的比例。
3.4 加强管理,提高监督力度
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至今,离不开居民的努力,但若希望能更有序地推动的发展,还需要继续加强对村庄的统筹规划,对于各区域划分方面,要求加强对村庄各项事务的实施过程中的程序步骤、各项基础设备的使用、维护等进行有力监督。首先,可通过聘请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卫生监督员,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进行定期轮班看管,实施轮班工作制,缩短工作人员个体工作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还能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监督质量。其次,可以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畅通监督反馈渠道,针对部分外来游客或村民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积极倡导举报反应不良现象,为该类人群提供物质或精神嘉奖,让村民相互监督,促进村民自觉维护良好的卫生环境,以杜绝资源的破坏浪费现象的出现,为维护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形象提供条件,巩固建设成果[6]。
总之,“美丽乡村”作为我国目前正在全面落实的一项重大举措,厦门市院前社紧紧跟随着美丽乡村政策的脚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调整职能,全村由内至外、由上至下、由点到面地实施各种行为来贯彻执行该项政策,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有关建设美丽乡村的各种活动,自觉树立保护村庄风貌、维护村庄形象、促进村庄共同富裕的意识,因地制宜地从整治房屋到整治整体环境再到发展特色产业,一步步实现村庄的美丽蜕变。院前社如今的蜕变无疑为目前正在着手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但院前社目前仍然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或加以改进,如资金投入不足、土地资源受限和利用规划问题、产业发展比例不均衡、后续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都需要引起重视。因此,政府和群众需要在资金获取、资源利用、区域规划、后续维护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方面有良好的沟通,来促进院前社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对院前社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考察与分析,为全国各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
参考文献
[1] 檀明.政府主导型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运行机制研究——以安徽休宁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6(6):88-92.
[2] 李岳岩.村庄建设中的匠人营造——陕西洛南县南沟村美丽乡村建设实践[J].城市建筑,2017(10):21-23.
[3] 黄巧龙.厦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 王丹玉.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7(2):152-160.
[5] 黄爱东.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破解思路——以厦门市为例[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2):77-82.
[6] 王沫.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海南省乡村建设发展探究——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与海南实践》[D].海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