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
摘要:高中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2017年颁布的新课标倡导大单元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本文结合笔者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释了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活动的路径和方法,旨在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 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国家出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宏观层面正式将核心素养这一新课改理念作为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对后续的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具体到高中英语学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在语言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进行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从而提高理解和表达等语言能力。在文化意识方面,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认知、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思维品质层面,要求学生在开展语言学习和实践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心智,不断优化其逻辑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思维品质。在学习能力层面,诱导学生应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多渠道学习,从而发展学习能力。新课标倡导大单元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在主题意义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实施大单元整体教学,以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然而,受到传统模式和思维的限制和影响,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依旧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其主要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落后
尽管新课标已经实施近5年,但许多教师尤其是老年教师的理念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守旧性。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的课堂实践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和进展,大单元整体教学形同虚设,仍旧是以单一的语法和单词教学为中心,进行碎片化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反复练习,并且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核心素养培养的效率,并且也会阻碍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二)设计片面
教师所作的教学设计比较片面,他们在实际教学规划的过程中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并没有对课程发展的前中后期进行探索和分析,也没有将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成果当作教学设计的参考依据,尤其是没有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三)兴趣缺失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英语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兴趣缺失,完全无法产生英语学习动机,学习普遍来自教师、家长和应试的压力,而不是来自自身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导致实际的英语教学普遍成为一种无奈的应试教育,似乎英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考试。
有鉴于此,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做新课改的排头兵,重点加强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和总结,探究出行之有效的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和方法
(一)以兴趣为动力,以情感为助力
核心素养能否得到培养取决于学生“愿学”“乐学”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是一种享受、愉快的体验。在信息化时代,在所开展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探究主题的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多维、多形式英语学习环境,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选择性知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以2020年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为例,Unit 1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话题是“学校生活”。教师首先播放一个展示高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的期待和浓厚兴趣;接着展示孔子的名言“Study without thinking leads to confusion;thinking without study ends in puzzlement”,让学生注意“学”和“思”的关系,激发学生提升思维品质的欲望,激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发挥潜能,有目标、有规划地开启高中学习生活。Unit 2的话题是“亲子关系”,教师先展示一组和谐之家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家和万事兴。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探讨家庭矛盾冲突与理性解决办法,最终指向单元的主题意义——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父母,是我们爱的庇护。Unit 3的话题是“友谊”,教师首先播放一组展示“friendship”的视频片段,启发学生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意义,接着让学生讨论真正的好朋友应具备哪些品质,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Unit 4的话题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beauty”的不同定义,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即Beauty is being the best possible version of yourself on the inside and out(Audrey Hepburn)。
高中生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感性思维,他们可以正确地分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因素。无论是父母之爱、师生情谊还是同窗友谊等,情感因素始终伴随在他们周围。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英语教学往往很难真正体现情感因素,不能发挥情感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浓郁的情感氛围,从而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升,真正推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情趣化。“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像热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学生也自然就会喜欢他、亲近他,喜欢听他的课。
以第二单元Extended reading:Mama and Her Bank Account为例,本板块的语篇改编自美国作家凯瑟琳·福布斯的故事集《妈妈的银行账户》中的一个故事。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回顾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生活历程。那时候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作为家庭主妇的妈妈,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贫困中让一家人尤其是小孩子们活得更有尊严、更有品质。于是,她虚构了一个银行账户。每当家里遇到难关时,这个银行账户总是能让儿女们感到心安。多年以后,其中一个女儿把自己写的第一个故事收到的稿费,交给母亲让她存到自己的银行账户里。这时,妈妈才告诉女儿“银行账户”的秘密——根本就没有什么银行账户,她这辈子从来没有进过银行。通过学习,学生深深体会到这位平凡的母亲身上流露出的对子女、对家庭的爱以及对生活的执着信念,相关情感油然而生。
(二)以问题为引力,培养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长期以来,高中英语教学基本上是英语知识输入,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问题意识淡薄,思考空间狭窄。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探索的起点,是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锚”,以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生疑、思疑、质疑、解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内化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抛锚”的情景,让学生触景生疑。在问题驱动下,“课堂沉默户”“活动孤立户”“作业困难户”等便有了自觉性,自觉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逻辑思维水平、生活经验等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观察、阅读、归纳、讨论、交流,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立体地感知语言,真正地参与到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中去,在一种既轻松、愉快,又实用、有趣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讨论中,学生个体对某方面的认识相互融合或碰撞,彰显了思维的批判性;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优化,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彰显学习的自主性。
以2020年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B1 Unit4 Looking good,feeling good 为例,主题语境是人与自我,话题是青少年身心健康。语篇讲述了15岁的中学生Jennifer Jones的故事,她因减肥心切而长期盲目节食,最终晕倒在学校并被送去急救。本案例引起学生对当前有些青少年盲目减肥追求瘦身的做法的思考:Does being beautiful simply means being slim?What do you think is real beauty?“Looking good,feeling good” or “Feeling good,looking good”?How can you tell whether a person is beautiful or not?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能够形成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认识。再结合本单元Extended reading板块的学习,运用辩证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欣赏,正确看待个人外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认同自我。又如,在學习Lost civilizations 时,教师展示意大利的庞贝和中国的楼兰两大文化遗址的图片和短视频,激发学生对“文明失落”的原因进行深层思考,联系自己的思想经验、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理性认识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性,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充分认识人类活动与沙尘暴等极端恶劣天气之间的关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强化风险共担、机遇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生积极参与对意大利的庞贝和中国的楼兰两大文化遗址的全方位比较活动,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进一步认识古罗马文明和楼兰古国文明,加深对“丝绸之路”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三)以活动为推力,培养学习能力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活动是发生的前提,主体参与是活动产生的基础。主体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过程和质量,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活动产生。《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教师把活动作为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主要途径和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开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习“自为性”,形成学习能力,让课堂充满魅力。活动要实现课程目标六要素、课程标准四要素的融合统一,体现“综合性”原则,要构建活动与学生的思想经验、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及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彰显“关联性”原则,诱导学生主动联系其经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自然使用所学语言,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启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变“教师讲明”为“学生自悟”。要把握活动的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凸显“实践性”原则。如学习语法项目定语从句时,学生通过“发现”活动自主学习理解定语从句的形式、意义及其功能,通过“语法填空”“改错”等活动自觉应用刚学的语法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在教师创设的新语境中应用定语从句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进行迁移创新。此外,活动的开展不能局限于课内,应向课外延伸。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自由选择程度受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授课教师、教科书、评价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自主学习的空间有限,由此突显出课外“拓展性学习”的必要性。基于第三代活动理论,恩格斯托姆提出了新的学习隐喻即“拓展性学习”,注重知识的创造、学生的批判质疑以及共同体在知识建构和创造中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把“海量”的数字化资源连接起来,整合分散的资源与课程,使大量资源得到合理的选择和充分的利用。在课外,学生通过“互联网+智能教育平台”,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并自主选择、加工和重构学习内容,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参与实时的网上答疑、网上讨论、课程论坛等活动,合作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如依托“一起作业网”,学生完成相关的习题;通过“百度搜索”,学生能够主动获得问题解决的详细过程;借助“互联网+作业帮”,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得疑难问题的详细求解过程。另外,学生在异步讨论区、在线讨论区、答疑系统等虚拟学习社区开展网络对话、学习协作与团队实践活动,把“文本课程”变为“体验课程”。教师在课后分析学情,围绕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学生的认知起点等,将文字与图片、音频与视频相结合,把与新的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拓展性学习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上传到微信、Edmodo、Creately、Padlet、Sharepoint、手机校园APP、Moodle+Lams等平台上,供学生自主进行选择性拓展学习。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觉掌控学习次数等,学习的自立性得到培养。另外,教师在鼓励学生拓宽学习渠道、自主开展拓展性学习的同时,应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应用和调适学习策略,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英语教学新模态。以扫读活动为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浏览文章标题、图片、首句、尾句等快速获取文章大意。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只要老师以兴趣为动力,以情感为助力,以问题为引力,以活动为推力,学科核心素养诸要素一定会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5(6).
[2]王蔷.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J].英语教师,2015(16).
[3]余胜泉,王慧敏.如何在疫情等极端环境下更好地组织在线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20(5).
责任编辑: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