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2023-06-25 12:17倪明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

摘 要 “专创融合”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教学存在的缺少综合性平台、课程设置不合理、集成教学场景缺乏、专业教师匮乏等困境,以STEM教育理念和OBE理念为引导,对接产业、布局专业、服务职业,基于“众创空间”和“工作室”的综合平台,探索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创新点为:再造了“众创空间+工作室”理实一体教学空间;构建了“教、学、练、战”四维度教学教学体系;打造了四年递进式跨学科课程新体系;创新了“专业教师+工作室导师+众创合作人”互补式师资建设;建立了专创融合管理机制与评价方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专创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2-0063-05

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和战略突破口。“专创融合”教学模式不仅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做好“双创”工作的重点,而且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现实中,尤其是面临自主创新发展新格局,如何更好地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当下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对其探索形成的“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相关探索提供借鉴。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缺少综合性平台

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可以在创业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培养“专业本领过硬、创新能力强”专创融合的应用技能型人才[1]。缺乏行业和企业的引导与支持,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差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2]。校企合作力度不够,致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专创融合教学活动时缺少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和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很难通过项目和任务拓宽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尽管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成立了创业园和企业孵化基地或建立了校内“双创”基地和平台,但也只是满足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的要求,并未解决教学中的实操问题,学生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训练。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离,基本都是单独开设创业类通识课程或选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使加入了一些案例,但这些案例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与当下的创新创业要求缺少关联性。此外,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侧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结合起来,把教育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和就业上面,忽略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和素质熏陶。

(三)集成教学场景缺乏

教学场景是知识描述的载体。课堂教学场景是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浓缩,聚集专创教育跨学科课堂教学的场景互动维度,探究具体的生产过程,需要重构课堂教学场景。尤其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从场景本身出发创立真实的教学情境。目前来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场景仍停留在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层次,以教师讲解为主,缺少对授课场景需求的精准挖掘。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教学活动和场景的固化,限制了专创融合与课堂行动的学情整合。

(四)专业教师匮乏

专业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对于提高专创融合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缺少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师通常从其他专业教师抽调而来,有些甚至是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储备和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参与创新创业的动力不足,具有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创业者等兼职教师也比较匮乏。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传授知识体系的特点是知识生产源于实际问题,具有天然的跨学科属性[3]。20世纪50年代,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被科学界普遍使用,与跨学科研究相呼应,跨学科教育实践也得以推广。纵观各国教育改革,跨学科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聚集带。“跨学科专创融合”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交融、渗透的教学活动,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内化,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领域中,实现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技能的结构性优化,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水平。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未来社会的多方面技能需求,专创融合教育的目标需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唤醒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4]。基于此,黑龙江工程学院适应“新专业、新职业、新行业、新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遵循STEM教育和OBE理念,针对专创融合存在的问题,依托“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专业教师工作室”等平台,探索构建了“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见图1。

(一)基本理念:以STEM教育理念和OBE理念为引导

20世纪初德国兴起“合科教学”运动,以及1920年美国开展的“活动课程”运动成为STEM的理论基础。STEM是科学(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大学科集合于一体的跨学科教育方法。STEM重视学科统领和综合課程,强调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完成兴趣性学习相关的项目,缩短知识技能和职业所需技能之间的差距。应用型本科高校“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构建遵循STEM教育理念,坚持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通过探究问题的方式创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平台载体。这要求教师熟悉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设计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情境载体引入创新思维,解决专创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内容的融会贯通。

(二)培养目标:对接产业、布局专业、服务职业

“跨学科专创融合”的核心是将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和职业结合,把产业资源引入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应用导向”的实际工作问题结合,培养传承技能和品质化职业精神的多技能人才。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涉及的跨学科知识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向“创意分析—创新应用—创造提升”的高阶目标行进。高阶性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融合跨界、创新和应用,这也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接产业结构、产业需求布局专业、专业特色服务产业经济”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为学生提供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考量学生学到什么,重视教学的输出过程。

(三)依托平台:基于“众创空间”和“工作室”的综合平台

杜威(Deway)推崇“做中学”教育理念,正寓意STEM和OBE教育理念精神。打造工作室(教学翻转)和众创空间(实践实训延申场景集成)实体化平台,打破了原有教室和实验室教学场景的禁锢,增强了教学的场景化“职业靶向”。将工作室(教学翻转)与众创空间(实践实训延申场景集成)进行互补融合性建设,形成综合交叉的育人平台,为“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提供有利环境和空间,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需求学生的需要,推动原始创新成果的孕育孵化。基于“众创空间+工作室”等优势平台资源创新教与学,对推动“学与做”中的跨学科知识的交叉升华,以及促进职业“工作情境”下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四)教学场景:多维新课堂促进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运行

“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需要面向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将实际问题导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在架构的理实一体的教学平台和教学场景中“边学、边做”。建立“教、学、练、战”一体化产教综合体的育人机制(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组建校内外“双主体、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开展“产学研训创”教学活动。跨学科专创融合将最新的产业创新经验与专业知识融合,真正实现众创空间、工作室等平台之间的校企资源共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基础维度、升级维度、孵化维度和拓展维度等新课堂场景,将分散的理论教学、实践训练、毕业设计等集中到“众创空间+工作室”教学平台,鼓励学生从“应用导向”入手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实现“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对标、实训基地与生产现场衔接”的目标。

(五)课程体系:学科交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根据OBE教育理念和成果导向原则,需要重新审视“产业、行业和职业”对职教人才培养定位的新要求,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拓展,反向设计融入创新创业知识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并形成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逆向分析和解构课程、知识聚合、知识分解应用的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每个项目或任务的分解都是具体专业知识和学科原理的应用,落实到具体专业的零散知识点再汇聚成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这些教学内容的聚合方案中再次探寻专业原理、应用方法,并将知识进行分解应用达到实践先行的闭环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六)师资队伍:打造“双主体、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

跨学科专创融合过程中,“众创空间+工作室”教学与实践平台确保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实施,实现了创新创业内容和场景融入专业课程的梯次教学。由于跨学科、交叉性等难度,“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需要一支专业能力过硬、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保驾护航[5]。依托教学平台建立“导师负责制”的师生共创模式,设计鼓励企业和学校“双主体”的教师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建立跨专业校企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库,聘请“众创空间+工作室”的企业导师、创业股东、技术专家和企业校友等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工作室实行“导师负责制”,每个工作室选派2名责任导师和1名学生助理,专门负责专业指导、创业项目培育、跨专业授课内容安排等工作,并负责对学生助理进行培训和管理。众创空间实行企业和学校“双导师”指导制,对项目式、模块式、组合式、嵌入式等课程中的跨专业内容采取组合式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导师的双师双能作用,实现人才培养“导师全程化”管理和指导。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跨学科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一)再造了“众创空间+工作室”理实一体教学空间

基于众创空间企业、专业工作室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校内,根据专业设置“专业工作室”,搭建工作室产学研环境;校外,依托众创空间现有公司,组建创新训练营、开放性产教实训基地、众创空间联盟和在线项目工厂等。企业走进校园,校企各方运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共建“实体公司”,满足项目落地和教学需要。利用“众创空间+工作室”平台,改变传统的课堂和实验室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搬进众创空间企业或工作室,整合众创空间和工作室的教学项目和实验实训内容。将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学科竞赛、部分专业课、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与“众创空间+工作室”平台对接,实现“常规教学模式”向“混合教学模式”转换,实现传统课堂向真实实践场景转换。教师根据个性化需求指导学生承接项目,进行众创空间和工作室的项目教学训练。同时,校企对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配套建设,充分保证教学需要和校企之间联动频次。

(二)构建了“教、学、练、战”四维度教学教学体系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环节分散在传统课堂进行教学的情况,建立依托“众创空间和工作室”开展集中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新方式,构建“创业教学、创业演练、创业实战与延伸”的“教、学、练、战”四维度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搭建了教与学的基础维度和升级维度、练与战的孵化維度和拓展维度的创新创业教学新课堂,打造体验式实景课堂,将教学过程与工作场境、生产任务对接。四维度以“工作室和众创空间”为主,将教学过程与工作场景、生产环节对接,并不断拓展众创空间外延,其互融性体现在分层培养人才的载体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四维度课堂场景创新,并非颠覆原教学课堂场景,它是对原有的实验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依托工作室和众创空间企业平台,采用数字仿真实验、虚拟技术应用等先进技术赋能教育,完成线上线下混合和在线课程教学,实现教、学、练、战的梯次递进教学和课堂创新。

(三)打造了四年递进式跨学科课程新体系

依托学校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双主体教师建立的导师工作室构建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学科竞赛、部分专业课、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与“众创空间和工作室”平台对接[6]。一是结合专业和职业特征重构课程体系,设置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为一体的全校性“组合式”“菜单式”“项目式”等专创开放课程体系。二是整合“众创空间和工作室”的项目和实验实训内容,对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设置技能模块,专业教师根据个性化需求指导学生承接项目,进行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的项目训练。三是参照企业标准,加强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训练,设计专业实践、学科竞赛和工作室项目训练一体的“众创空间和工作室”平台实训课程。四是建立同步教学的案例库,并定期举办创业案例研讨会、“创可贴”培训、创新创业论坛会和创新成果作品展等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为确保专创融合课程“四年递进”不间断,从大一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启蒙,到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传授、实践和项目的融入、竞赛和活动的并行,再到大四的毕业设计和实习,均离不开“众创空间和工作室”综合性平台提供的专创跨学科育人环境。

(四)创新了“专业教师+工作室导师+众创合作人”互补式师资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和产教融合机制,聘请专业教师、IYB 培训导师,众创空间企业法人、专业工作室导师、创业学生代表、财税专家、律师、创业导师、技能专家、企业高管和成熟企业家等参与教育教学,建立“双主体、双师、双能型”的跨学科“专业教师+工作室导师+众创合作人”互补式教学团队。实行“师生共创”模式、“师徒关系”模式、“众创关系”模式,在不同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共同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从学科情境向应用场境的转变。在“师生共创”模式中,专业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及毕业论文指导等方面,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开放式实验项目等多种方式推动“理实结合”教学。在“师徒关系”模式中,按不同的课程特色、实训条件和标准、企业教师参与度和专业教师阅历等共同建立跨学科多专业的特色“工作室群”,首席教师,责任教师与企业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或行业协会的业内人士等分别发挥不同作用。在“众创关系”模式中,专业教师、工作室导师和众创合作人合作整合智力资源、人脉资源、科研资源,通过教学、实训、创业、竞赛等渠道实现“产教融合”,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动力。

(五)建立了专创融合管理机制与评价方法

圍绕“众创空间和工作室”实体化新平台的运行管理和质量评价,建立课堂教学、实践实训、竞赛、创新创业活动及孵化等环节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反馈及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新课堂”模式的过程管理制度,力求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同向同行。在考核评价方法上,建立“非技术指标量表考核”评价办法,健全校企“双向”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对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考量,形成育人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在管理机构设置上,成立“专创建设委员会”,统一对实验室、实训基地、众创空间企业进行调度管理,针对工作室和众创空间企业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的管理办法、校企双主体教师的奖励办法等。

参 考 文 献

[1]郭庆,海莺.打造线上线下大实践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4-6.

[2]林建华,陈春花,等.世界顶级工学院的战略发展路径与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6):1-11.

[3]陈洪捷.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博士质量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10(1):57-63.

[4]李丽娟,杨文斌,等.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25-30.

[5]王永钊,程扬.职业院校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2(8):28-32.

[6]倪明辉,付百学.三链融合下应用型高校“众创空间+工作室”模式构建路径——基于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实践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22(4):67-72.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d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Ni Minghui

Abstract  The teaching mode of“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predicament of lack of comprehensive platform,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etting, lack of integrated teaching scenarios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mode of“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xplored and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latform of“public create space”and “studio”with STEM education concept and OBE concept as the guide, dovetailing with industries, designing the majors layout and servicing to career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latform of“public create space”and “studio”, we have explored and built the teaching model of“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novative features of this model are: the teaching space of“public create space + studio”has been re-created, a four-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of“teaching, learning, practicing and fighting”has been constructed, a new four-year progressive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has been created, the complementary faculty construction of“professional teachers + studio tutors + collaborators in crowdsourcing”has been innovated; and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integra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creation have been established.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pecialized edu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Author  Ni Minghui, professor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