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对课程思政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安排。但随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深入推进,出现例如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责任担当“自觉度”不高、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丰裕度”不足、课程评价与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融合度”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供应链管理专业群为实践对象,探索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和推广价值的思政育人模式。
第一,通过“四学”提升专业教师“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借助名师引导、专家指导、劳模身教等方式,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进行“系统学”。组建思政与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制定分院层面的共同体工作制度,通过课程设计、教学研讨、开发案例等方式进行“协作学”。重点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通过访问工程师、企业实践、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进行“研着学”。结合自身基础和需求,通过参加各类思政育人专题培训方式进行“自主学”。
第二,通过“四析”挖掘专业群“德才兼备”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一析”行业企业员工职业综合素养,由行业企业专家从供应链行业特性出发进行梳理分析。“二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按照国家要求,立足学校实际,融入甬商文化,凝练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三析”课程思政育人维度,从行业、职业、文化、国家、个人等方面梳理形成“国际视野、职业素养、甬商精神、家国情怀、工匠人格”课程思政维度;“四析”课程思政元素,深入分析课程内容本身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设置相应的观测点。
第三,通過“四融”整合资源。创新“德技并修”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一融”“三师”团队,形成专业教师、思政人员与企业导师互融机制,探讨专业群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梳理课程思政维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二融”两个课堂,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依托宁波帮博物馆等开展地方文化和行业历史发展教育。“三融”虚拟与现实,依托港口物流运作仿真系统等实施虚拟体验,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项目和现场教学,增强思政浸润式育人效果。“四融”线上与线下,发挥国家级物流管理和校级供应链运营教学资源库优势,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
第四,通过“四评”检验课程思政“育德育才”同向同行育人成效。“一评”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成效。以各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点为二级指标,对应各元素的考核观测点为三级指标,制定可观测的评价标准。“二评”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实施有效性。督导检查课程整体和单元设计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常规听课评价教师思政育人成效。“三评”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开展课程思政实效评价,并作为专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四评”学生课程思政整体成效。针对技能竞赛、专创融合实践以及“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表现,由教师、企业、社会等开展多元评价。
(案例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