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专业课堂德育路径研究

2023-06-25 21:43:59方星又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

【摘 要】德育是一项自古有教育之始便随着社会、教育制度发展的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越来越融入进教育各阶段各类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近年来课程思政的全科化、全覆盖化加深,对高校非政治类课程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基于中西方高校德育手段下的外语课堂德育效果来探寻拓宽高校外语专业德育手段的路径,以期为课程思政大背景下以全科德育为目标,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添砖加瓦。

【关键词】高校德育;德育手段;外语专业课堂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一、背景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其中课程思政成了高校各大课堂德育的主题。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其中强调高校学生培养不止应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围绕党史展开思政教学,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法制意识,筑牢道德素养。还应依据市场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红色教育基地定期学习等。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不止要求教师深挖教材知识,基于史实、凝炼精化、结合生活实际,从各种理论课堂、实践课堂中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把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做好中华文明的传承人、祖国未来的继承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筑路人。

外语专业是文科类专业,课堂教学既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实践环节的参与。如何在外语专业各类课程中充分利用思政元素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是每个专任教师的职责。

二、中西方德育手段

德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很早便在学校及社会层面进行的一项活动。西方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苏格拉底以培养治国人才为教育目的,即注重技能的传授、也注重学生品格的培养,他的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不懂如何做人的人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呢?”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儒大家孔子带着他的仁爱思想普化世人。这既是中西方德育的开始,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德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

当代学生的德育主要围绕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几大要素进行。

(一)学校德育

在西方,德育贯穿在自小学至高校的每一门课程中,无论是自然、地理课程述及的民族历史、国家起源,还是历史、语文课所熏陶的爱国情怀、人文思想,都是无形中进行的德育活动,每个学期固定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等沉浸式学习活动,把课堂所学和亲身经历相结合,德育被悄无声息的进行着。总而言之,西方德育手段更多元化和综合化,西方高校除开设政治学、哲学、公民学等公开的道德课程之外还十分强调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之中注重发挥各学科对道德教育的“载道”作用[1]。如美国、德国等高校要求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即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该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们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同时,由于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原则渗透到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方高校普遍實行开放的“大德育”。学校不断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直接受到道德教育。

在中国,学生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有专门的政治课程参与构建德育机制,无论是语文课、历史课还是政治课或偏重文科的课堂,学生所受到的不止是学习文法、人文思想的熏陶,更是了解祖国历史、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契机。但与国外的教育体制相区别,国内的教育体制是基于公平公正前提下的筛选竞争机制,高考被看作是人生的一场大考,加上国内每年考生人数众多,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为高考科目备战上,而理工科的学生更是整日专注于题海沉浮,高考制度的改革虽然在部分省份试行,但大部分省份还在延续之前的应试教育模式。因此,尽管德育在各门课程中均有体现,但很难实现德育结果的实践输出,大部分停留在口头、纸笔之上。政治课程在高等教育阶段,一直占据着重头,越是高阶教育阶段,政治课程的占比越高,仅次于体育、语文、专业课的学习,这似乎是在为学生们出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作保障。近年来国内的德育更加强调全科覆盖、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但在具体落实上因为各学科特点不同所以存在不同的德育素材挖掘方式。

(二)社会德育

社会德育一般都通过社会舆论(传统媒体、新媒体)、社区活动、政党团体等途径进行。

随着全球化加剧,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加深,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思潮地影响。近期,《觉醒年代》剧集的火爆,从社会层面为学生讲述了我党革命历史的同时传播了那种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为国奋斗、为祖国统一牺牲自我的民族精神。引爆了一段时间内《毛泽东选集》借阅、购买的热潮。

西方学生德育一直看重社区活动的作用[2],自小学至高校学习阶段,学校与社区的联动一直占有一定的学分、学时比例。在我国,社区活动在社会德育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通过社区活动把学校德育、家庭德育成果实践出来,再通过实践内化、巩固道德素养。

(三)家庭德育

中西方在德育的划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透露出由我及人,由小家及大家的思想观念,弱化了自我与社会的区别,讲究以己度人。强调一个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上修养好社会公德。而西方却又相反,对社会公共道德和个人品德划分有别[3],以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例,除了衔接小学、初中、高中的政治课知识外,还特别强调通过社会实践去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把课堂所学的德育融入现实的生活中,更强调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懂得如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人。

三、外语专业德育手段在高校的情况及有效性分析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基本工具,是达成合作、表达思想、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介。伴随着语言而生的是文字,从早期的埃及楔形文、中国的甲骨文,到从腓尼基文字演变而生的拉丁文及其后的罗马文,背后是慢慢孕育发酵的人类文明长河,每一次语言的演变都伴随着文明的诞生或消亡。语言文字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探索世界及宇宙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语言与文化、生活本就密不可分,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即可熟练运用外语实现交际目的的语言人才,又需要了解语言文化及语言对象国社会风俗及民生情况且拥有思辨能力懂灵活应变的市场需求人才,特别是高职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专业课程包含听、说、读、写、译及综合运用课程(依据就业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而有差异),如商务外语(跨境电商)、旅游外语、外国概况等课程,每门课程即涉及到外语知识的学习,又涉及到人文情怀的熏陶。

外语专业各门课程常用的德育手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素材德育元素的挖掘。小到一个词汇的含义变化,大到词汇的构词及语法规则,背后都蕴含着生活方式或历史变迁的痕迹,如英语里很多词汇是从希腊神话众神的名称演变而来可知,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再比如有的亚洲国家星期的表示法受欧美国家的影响,以星期天作为一周的第一天,这些词汇知识的背后,是对历史的记忆,牵引出的是学生对爱国情怀、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引入社会时事或热点新闻进行主题讨论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口语课堂或听力课堂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深化,教育产业也从原来的翻转课堂发展到现在的微课时代、VR虚拟教学时代。互联网媒体的发达,让外语人可以更便捷的知晓国内外大事。以社会关切点进行切入,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但需注意,在素材内容的选用上需要严格进行把关。

除了课堂上对教学材料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思政素材的引入外,在学校里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跟踪及常态化的班会体系,成为了德育活动更重要的一环。在高职院校,每月一开的班会都成了了解学生思维情绪、增加班集体荣誉感的契机。在学校党组织积极的发动下,学生们入党意愿也日益强烈。在辅导员、班主任、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的一环。

课堂下,由外教做主持人的口语角或口语实践活动,常常会因为周遭文化环境而更容易生发学生德育教育,特别是外籍教师在中国的人文环境下更容易感受中外之间文化的不同,由此情境下引发的文化对比,更容易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妈祖文化为例,我国沿海渔民多信奉妈祖,而在沿海的一些东南亚国家中,妈祖可说是由华人顺流而下带去的一种融入本土却带有中华根源的信念,这在侧面反映了我国文化对周遭国家文化的影响,在培养学生荣辱观的同时向学生普及了文化知识。

以上的外语专业德育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收获成效,特别是口语实践活动,从学生反馈、社会实践环节可看出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遇事处理更积极、对寻求帮助的陌生人更有耐心、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更清晰、对学生生涯学习目标更明确,但整个外语专业的德育体系还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总体提升空间较大。

四、完善外语专业课堂德育路径

高校德育在依据中央出台的文件进行顶层框架设计的基础上,作为外语专业,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课堂教学手法、实践活动、学生管理几方面多维度的确保德育落到实处[4]。

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高校都是基于招生情况及用人需求每年一调整,以高职院校为例,大都增设了市场紧缺的跨境电商课程、物流运营课程、新媒体运营课程等,而且培养模块从以前的单纯的知识技能培养增设了情感技能培养、思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几大模块。丰富了人才培养的维度,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专业教师抓紧国内外机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目前市面上外语专业教材的编纂大多都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极少提及关联的中西方文化对比,缺乏思政元素的挖掘。因此,在教材内容上需要编纂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贴近市场用人需求、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适合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特别是经贸、旅游等综合类的课程,国家经贸礼仪有别,如何按照对象国礼仪文化习俗进行商务活动,对于外语学生是很有必要了解和清楚的。

课堂教学手法,需要融入更多的科技网络元素,充分利用线上课程平台如智慧树、云班课等资源对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形成知识学习闭环。上传外文音视频资料,利用启发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巩固学生外语知识的同时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口头表达,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践活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都有一年的实践活动时间,这一年既是学生检验学习成果,又是适应公司文化奔赴社会自力更生的一年。做好学生的实习反馈工作,及时给予专业知识及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能够减轻学生的焦虑,坚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把课堂所学的德育理念实施在实际生活中的契机。所以实习手册的攥写、反馈、改进都为下一次的德育活动提供借鉴。

学生管理,对于外语专业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特别是赴国外留学的阶段,既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还要做好学生心理的疏导工作,特别是初入异乡,对于文化差异,很多学生需要一定的调节期,这就需要学生管理员做好相应的工作。可通过固定班会进行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对于预备党员、团员等学生,党政社团都会定期组织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

五、结语

德育是一代代教育人的事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环。基于中西方德育浅谈了高校外语专业德育手段路径的一些想法,随着理论知识的更新迭代,德育也一直在更新着自己的方法手段,通过一代代教育人不断跟踪、反馈、改进,完善德育机制,为人类发展、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姚峥嵘,宋时全.当代西方高校德育发展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2]蘭岚.西方高校德育经验对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

[3]蔡颖.中西方德育传统比较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

[4]王会花,施卫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J].外语界,2021(6).

作者简介:方星又(1990—),女,汉族,云南昆明人,文学学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越南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1:31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2:18:49
高校德育路径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18:15:18
论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论高校德育目标:道德智慧的培养
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中的理论“漂浮”
求知导刊(2016年2期)2016-03-05 14:06:09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