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胡
细长日行灯+分体前大灯+浅棱线光洁侧面+隐藏门把手+贯穿式细长尾灯——你会想到什么?
别想了,这就是当前国内新车的通用配方,十款新势力中有九款能对上号,近来甚至很多老自主、特供合资车也纷纷“不顾颜面”,努力在往这个范本上靠。外观设计师离开了这个万能公式,就如同现代数学禁用了阿拉伯数字。
这并不寻常。一类设计要呈现象级流行,要么是审美理论上确有压倒性优势,要么是实践中明显更受群众的欢迎,要么是足够安全稳妥不会出错。而“公式”哪头都不沾:首先这绝不是什么保守设计,隐藏头灯使日行灯可以更狭窄,但总是表现为侵略性和攻击性。
审美也并无降维优势,当然也许有人更青睐此类设计,但显著优于其他造型吗?绝对没有。消费者明显更偏愛吗?也未见得,反倒时常被骂丑(甚至有时我都觉得无辜)。
唯一的质的优势,是极高的辨识度和识别价值。
在此类设计诞生之初,它们与市面上“传统设计”的车型更显一眼可辨。尤其是更富攻击性和新鲜感的变现方式,近似于以一种更简单粗暴的方式宣扬自身的存在。格栅越来越大、Logo越来越密集、元素越来越具象,这些“车不惊人死不休”设计的流行,与国内新车“标准脸”同理,唯一的压倒性优势就是其遥遥领先的可辨识性。
在经济学or经济玄学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预言:在经济过热的泡沫时代,奢侈品与时尚业总是流行大logo、monogram等炫耀性设计;而经济低迷陷入衰退,流行总会悄然变为遮遮掩掩的低调华丽style。
是不是有一种“口红经济学”“摩天大楼诅咒”“男士内裤理论”的玄妙顿生?然而现实正在给出印证。
最近几个月,某书上最火的穿搭tag叫做“cleanfit”,而奢侈品行业的最新趋势是“quiet luxury”—虽然本文无图,但顾名思义,不需要多做什么解释吧。2018年Burberry搞出了失败的换标,新的“TB”logo被塑造成华丽的monogram,而到了今天又重新换回更加decent、更加老钱风的旧logo和衬线字体。
再回头想一想,前些年火爆的从潮牌到奢侈品牌,从Essential到Off-Whtie,从CELINE到Dior,多的是越来越大越跳脱的logo、越来越老派而瞩目的monogram。
而大概就是从去年到今年,劳力士不火了,潮牌不潮了,曾是宠儿的超大logo仿佛一夜之间变土了,时尚博主开始捧起“quiet”和“clean”。
虽然这话听起来容易让觉得人后脑生反骨,但“赚钱容易的时代才会炫耀成风”的规律,似乎总是灵验。也许并非同一批人在不同时期的审美变了,而是潮水让消费只需要辨识度的那部分购买力一时占了上风。
可以假定汽车设计大概也有类似的玄学,过量的新富阶层更可能不在乎什么比例什么传承,新鲜感和辨识度压倒性地赢过了美感与得体。
消费是最好的投票,大鼻孔大logo的设计,也就更可能赢得内部评审。本属于攻击性的个性设计,反而成了销量保证的“安全”模板。
一边,当年的非主流设计渐渐倒退成了同质化面孔,另一边,保住资产取代一夜暴富成了共同的向往。两个世界中的两段fad,刚好一起走向了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