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
摘要: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实践,目的是在“三全育人”格局中与课程同向同行,达到陶冶情性、塑造品行、健全人格、润物无声的效果。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依托作品的内涵对学生开展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基于此,文章简述了指向价值取向引领的中职语文实践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在中职教学中,课程思政培养的是人格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强调价值塑造,传承匠心匠魂,教学生做人、做事。课程思政聚焦的是教学活动本身,并非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教学活动能带给学生的道理与启发,是将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提高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挖语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带来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道德引领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中职语文的教学问题
当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面对课程思政,部分教师仍选择“灌输式”教学法,让中职语文课成了政治课、思想课,导致课程思政出现危机。基于此,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堵塞、断裂、碎片化的教学格局,教师必须讲好教材故事,找到课程思政与中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探寻一种规范、先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项“培元工程”,中职语文教学课程思政的落实势在必行,教师要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为学生创造从教材中撷取匠心匠魂、爱国情怀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与文本共情,为历史动情,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途径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侧重的是思想意识的领悟和价值取向的引领,所以教师要避免思政教育脱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是以学生的领悟、体验、探究为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人格品质、行为习惯等。
(一)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实际教学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巧妙地将这些思政元素根植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感悟这些思政元素。
如在讲授《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感受母亲勤劳坚韧、热心善良等质朴无华的品质,让学生学习文章中“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讲授《我爱这土地》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烈士事迹等热点时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现有的生活。
又如《雨巷》一文中描述了“丁香姑娘”这个角色,显然这个角色代表的既是爱情又是理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戴望舒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经历,谈一谈“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通过对“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阐述,让学生体悟诗人在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双重矛盾中仍然不忘追寻自己的初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表1为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二)探析教育契机,融入生活实际
在深挖教材思政元素时,教师要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基本原则,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纸上谈兵,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旁征博引的方式触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应用辩证思维看待事物。
语文教学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情怀与责任,所以学生的职业成长与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成长。
以教材中的红色教育元素为例,教师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红色教育氛围,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或者开展主题朗诵,让学生讲述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学习革命军人坚定信念、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制作“五星红旗”主题海报,了解五星红旗的含义、由来、故事,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坚定学好技能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如《蜀相》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甫所作,表达的是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深刻理想。这篇作品中除了含有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之外,还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教师通过讲述这首诗,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又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中,苏轼通过积极的诗句,表达了豁达的人生智慧和乐观开朗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以往遇到的困难、失败与挫折,让学生体会到身处逆境时,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能带来能量与启迪。不只是杜甫和苏轼,我国悠久的历史,涌现出无数拥有优异品质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学习他们的作品会让学生更深刻地思考人生。
(三)呈现文学形象,唤醒情感共鸣
结合文本情感创设情境能达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讓学生如临其境,启迪学生的思维。第一,体验、感知、品味。教师利用情境让学生感知文学作品的形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引发思考。第二,理解、感悟、内化。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达到以“导”启“思”的目标。第三,深化、迁移。教师从情境渲染中引导学生想象,深化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达到以“导”激“情”的作用。
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选取以下情境契合点。第一,教师可以选取清华园荷塘最具代表性的图片,配上课文的句子与悠扬的传统乐曲,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清华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熏染学生的心灵。第二,教师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朗读与相应的图片,展现一幅别有韵味的荷塘月色图,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洗涤心灵。第三,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视频,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语言表现能力,品味景物描写的精简与抒情句子的优美,感受语言抒情达意之美。第四,教师通过讲座视频展现朱自清的生平,促使学生思考,需要具备何种情怀才可以创作如此优美的文章。
(四)契合思想建设,注重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引领
1.课本剧扮演,实现共情与迁移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教师应该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挖掘思政元素的价值,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融入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感、参与感和满足感,从而打开学习思路,能积累词汇并整合应用,也能以贤者为榜样,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汉乐府诗歌《东门行》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极为明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演绎的形式,将这些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用表演表达男主人公的无奈、激愤、绝望等心理状态,女主人公柔顺、谨慎的性格特征。这样一来,学生能體会当时底层生活的艰辛,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提高共情能力。
走进课本,与名人对话,与作家为伍,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人性的美和道德的光辉。在课本剧表演中,学生仿佛置身于精神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了活动的始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语文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辩论赛活动,培养思辨思维能力
人文维度是指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际,培养其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维度,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因此,教师一定要精心备课,深刻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科学道理与育人知识点,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如《敬畏自然》这篇课文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一场主题为“保护自然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的辩论赛,指导学生研究保护自然的话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思考能力、辩论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习惯。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学常识、诗词结论、文言文解读、飞花令比赛、朗诵大赛、趣味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发展。
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让学生思考、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课程思政要从中职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实际。生活即教育,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课程思政与时俱进,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是发挥课堂教学职能的有效渠道,可以让思政教学和语文教学齐头并进,产生共进力量。教师应多了解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究,让思政教育贯穿语文教学,多维度、多样化、多元化、趣味性地展开语文教学,使思政教育和语文教育互相衔接,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另外,教师要贯穿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刻理解语文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阳慧.对中职语文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考[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29).
[2]徐蔚.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20(6).
[3]吴雅莉.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考[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1(7).
[4]冯晓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语文教与学变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交流,2020(1).
[5]何春芳.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J].读书文摘,2022(1).
[6]宗江.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路径的探索[J].进展(科学视界),2022(2).
[7]郭娜婷.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J].教师,2022(33).
[8]阿德依娜·艾山.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路径及方法探索[J].传奇故事,2022(7).
(作者单位: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