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的新思考

2023-06-24 12:50张曼雪汤瑾瑜
书画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美育

张曼雪 汤瑾瑜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数字化课程;乡村艺术建设

现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生活,体现着“第三次浪潮”对人类的影响。数字技术也对教育影响深远,其中数字化课程的应用已较为成熟,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平台,给全世界学生提供了系统化学习高等教育课程的可能。信息化对人类的影响不仅是将现代科技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场景,更是一种价值理念的更新。

美育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关联紧密,更与个人的发展成长息息相关。在东西方早期美育的历程中,美育更多地被理解为美学或美术的教育:关于合理、良好地审视与建构,以及为此而落实在具体门类、技艺中的实践和修习。[1]美育即美术教育,既是美学,针对技法和实操的学习教育,同时也是感知美、创造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播制造美的审美教育。美育在施行的过程中,要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营养,并结合现阶段社会现实实际情况。

2021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提出加强新时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勝利的今天,把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新课题。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艺术教育,推动乡村美育和信息时代接轨,是我们正在思考的。

对此,我们调研整理了乡村美育数字化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部分现存问题。

一、乡村美育数字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现存的问题

第一,课程的定位没有因地制宜,存在着课程与当地文化结合较为生硬的现象,很难体现乡村特色,符合乡村语境,导致学生只遵循形式,但未体会文化情感与价值观的融合。

第二,课程内容落后,由于乡村的区位因素,存在课程未与新时代语境结合,课程资源老旧,不能与时俱进,与新时代学生需求不吻合的现象。

第三,存在课程注重理论而实践不足的现象。美育课程需要在实操中让学生体会课程趣味,提高学生审美水平,通过实操能令学生将理论渗透实践,强化学生感知。

第四,数字化设备资源不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不完善,各地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力度不够,导致数字化课程实施难度增加,可实施空间狭隘。学生对信息技术运用困难,对信息化理念感受不深刻,容易与时代需求脱节。

第五,师资培训缺乏针对性,缺乏针对乡村本土适宜的师资培训,缺乏针对乡村数字化课程建设和使用的师资培训。同时,更要注重教育思维的培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针对目前存在的乡村美育数字化课程开发和实施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课程创新的对策,以保证乡村美育课程的特色化和高质量发展。

二、乡村美育数字化课程创新性的路径

在乡村美育数字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创新是重要驱动力。课程的创新需要经济基础、统筹规划,需要系统性的持续动态的改革和提升,方能实现培养全面人才、振兴乡村的教育目的。然而,乡村美育数字化课程的建设、实施和评价都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的过程,需要在课程建设、实施、评价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明定位,推动知识整合

明确乡村美育数字化课程的课程定位,是创新的先导。

坚持整合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美育数字化课程要摆脱以往单一的缺陷,与思政、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等跨学科融合,一起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核心素养,为他们将来的适应和融入新型社会、融入城市建设做好服务。因此在教学体系中,课程建设应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提高跨学科服务能力,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以点连线,以线化面”,才能提升美育课程的现实价值服务。还要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发展的学习观,灵活地运用知识,引导学生获得创新意识。

只有坚持知识整合的思想,才能达成美育审美教育的目标,才能建设创新课程,打造响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现实和师生需要的课程。

1.打造美育课程的思政特色

美育是一种美与情的教育,它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主观欣赏和审美培养。它能唤起民族文化、乡村根源文化熏陶下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真善美,并将其内在审美素养和外化表现出来。我们当以“课程思政”为指导,以“课程思政”的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为核心,深入探究“思政”在美育课程中的人文内涵,结合好本土文化,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努力引导学生感受文化魅力,实现个人价值。

2.“德美相长”的民族美德培养

课程开发者要注重加强美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比如,在教学内容中,将中国古代优秀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的作品和艺术历程融入美育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欣赏诗、书、画、乐作品的同时,感受民族艺术家的精神内涵,汲取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精华。

引导学生学古贯今,了解我国古代艺术家如何扎根本土文化创作,实现自我价值。了解我国传统审美的魅力,以及求真务实、博纳百家、开拓进取的优良品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得到艺术的熏染、文化的汲取和道德的启蒙,养成优秀道德观念和品质,同时也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修养、审美创造力,助力学生成为扎根民族血脉、德才兼备的人。

3.“人文育人”为核心,课程为载体,继承中华传统美学思想

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内涵丰富,并在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一种东方独特的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和美育资源。如中国文人画展现的是诗、书、画一体的东方意境美,在经过画家内化精神体验与感受后,外化生发出的是真情实感,中华美学重在“人文精神”,不在写形。再如传统书法艺术,将传递信息的文字“形意结合”,艺术家通过“形”与“气”的变化抒发感受,在视觉上便能令观者身临其感,可感滂沱气势,可感悲愤决绝,可感端方正直……而文字形式只是外在表达的载体。继承中华传统美学思想重在人文精神,以人为本,以文化陶冶情操。

将课程作为载体,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乡村文化,也让美育走进乡村。同时选取优秀外来美学文化,为师生构建世界文化历史观。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多角度分析理解文化的发生与碰撞。坚定文化自信、包容客观,树立全球人文视野,给予历史文艺作品以当代人文观照,促进学生的个性美发展和审美认知结构形成。

(二)创设数字化乡村美育环境

1.加强数字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学生数字素养

当前,乡村美育师资队伍对数字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学资源一直是美育课程体系的至关重要内容。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许多教育者没有加强资源收集,仅利用固定的书本资源进行教学,美育资源获取途径单一,不能使学生获得好的教学体验。学生学习美术、音乐时,仅局限在理论层面,最终妨碍了乡村美育的目标实现。

由于缺乏对教学资源应用的合理整合,针对学生思维做出的设计优化不够,造成资源广泛收集,却没有利用好,也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和成果。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利用要根据新的时代观念和学生实际来开展。通过培训教师们使用数字化产品和思想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对软件硬件的应用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数字化思维,将获得的能力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认识到数字化社会的变迁,从而使师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的共享和构建

由于美育课程的文化背景庞大,个性化需求鲜明,对数字化美育教学提出了高要求。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的共享和构建将满足这一要求,使用者可以利用移动设备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学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资源,也根据需求比对选择资源和教法。老师也可以创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网盘,如图文资源(教学设计、教案、听课记录、学习心得),课程示范(书法示范、绘画教程等),艺术作品电子展,等等。数字化平台可以实时学习交流共享,并实时动态存档。它革新了传统学习模式,便捷高效,避免了教学资源单一。

3.开发虚拟实境教学,提升美育课程感染力

从历史经验来看,虚拟现实技术是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改革的重要手段。2017年,我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虚拟现实及其教育应用,并将虚拟现实技术视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有力工具。抽象、笼统的课堂教学内容被转换成直观、生动、可互动的虚拟图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加深对美育的认识和体悟,极大地提高艺术教育课程的感染力。[3]

建立教学的虚拟现实模拟,關键工作是建立来自现实生活的模型,[4]然后通过数字模拟技术运算产生输出,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感受的环境。比如,将书法课程的相关知识和作品转换成数字资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书法作品的书写过程,或身临其境地感受《兰亭集序》《祭侄文稿》的创作故事背景,把被动的知识传递转换成学生主动吸取。[5]在虚拟现实影像中,引导学生体悟艺术家情感,在欣赏、观察、对比、分析中感受艺术美。

三、结语

乡村振兴首要依靠的是人才的振兴,而人才振兴依靠的是教育。美育强调的是从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到培养具有社会意识的人,美育帮助人们提高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提升社会人文关怀程度,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帮助受教育者提升感性思维,促进主观能动性。

美育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传递我国独特的艺术文化审美,弘扬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提升全民素养和审美情操。而数字化课程的影响力巨大,成为文化知识传播的优质载体,尤其对于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数字化课程能够扩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视野。[6]数字化美育在乡村的影响力,是我国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乡村美育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约稿、责编:徐琳祺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美育教师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