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2023-06-23 03:15:49赵崔莉陈力杨杰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双循环

赵崔莉 陈力 杨杰

[摘要]经济全球化逆流、大国博弈、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预示着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应对这一变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格局下,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新挑战。深入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的逻辑关联,并从国内农业现实困境着手,分析乡村振兴政策实施过程中有待改进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助力“双循环”。

[关键词]“双循环”;乡村振兴;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6-0015-05

[作者简介]赵崔莉(1975—),女,安徽濉溪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陈力(1998—),男,河南商丘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杨杰(1996—),男,河南南阳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规律不断调整发展战略的总结和深化,是在过去10多年持续探索的基础上对过去各种政策构想和战略思维所进行的全面提升和进一步综合的产物[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互促进。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3]。一方面,国内大循环是“双循环”的坚实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充分发挥我国市场优势,持续增强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紧紧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双循环”必须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能够更好地统筹开放与自主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能够繁荣发展我国国内经济,又能够带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世界经济。“雙循环”具有整体发展性、改革深化性、风险防范性、目标导向性等本质特征。一是“双循环”体现整体发展性,能够畅通生产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推进产业和地区之间的供需协调。二是“双循环”体现改革深化性,新时代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双循环”有助于解决发展过程中难啃的骨头,打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难点和堵点。三是“双循环”体现风险防范性,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新发展格局要辩证地处理消费与投资、安全与发展、内需与外需之间的关系,来维护国家安全。四是“双循环”体现目标导向性,新发展格局能够有效应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矛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是积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一是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物”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涵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能够让农业成为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二是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有利于推动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在农村尤为突出,与城市相比,农村不仅在经济方面存在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公共服务也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振兴战略能够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深远的世界意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乡村急速衰落、人口流失成为世界性难题,同时世界也进入了减贫攻坚阶段,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世界减贫攻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利于世界推进减贫事业更关注农村地区,振兴世界乡村,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双循环”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性

一方面,“双循环”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一是“双循环”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推动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扩大农村的增量空间。二是新发展格局促进科技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数字经济为例,数字经济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法宝”,数字经济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延长乡村产业链条,让乡村振兴变得高质量、高品质。三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让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充分被挖掘、被利用,形成强县富民的农业发展格局。四是完善城乡城市体系,畅通城乡市场分割与关键堵点。五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构建生态宜居美丽的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双循环”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基础。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夯实了物质基础,在逆全球化思潮蔓延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不仅在先进科技领域存在“卡脖子”难题,同时在农业生产领域存在一定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证我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保障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从而为“双循环”夯实基础,解决后顾之忧[5]。二是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激发农村消费需求,带动中高端新兴消费转型,提高城镇化程度,从而为新发展格局赋能,让新发展格局结构更加优化。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着力构建,乡村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但乡村往往对扶持政策理解不到位、运用不到位,造成政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不能达到预期。一是对数字经济的运用不到位。随着以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融入农业农村各个领域,数字经济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存在程度不深的问题[6]。二是人才数量不足。现阶段人才由乡村流向城市的问题依然严重,农村既面临着劳动力匮乏的问题,“空壳村”现象比较严重,优秀人才和高端人才较为缺少。三是对土地资源利用能力不足。现阶段农村存在农业土地过度开发问题,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出现了农业土地被住宅和工厂侵占的情况,商业行为对农业土地的占用会严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发展。如此,国家政策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没有被合理和科学地运用,让乡村振兴战略缺乏可持续性。

(二)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优良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绿色发展也是双循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构成,优良的生态环境同样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但现阶段,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一是我国对农用的化肥使用量持续增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我国化肥使用率在2015年达到近些年来的峰值,虽然从2015年化肥使用率逐年逐渐下降,但总体趋势依然严峻,而对肥料的不合理、不科学使用会导致我国土壤和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7]。而农药和农膜的使用量同样逐年增加,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农药废弃物处理经验不足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农膜的大量使用会降低耕地质量,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乡村环境,对乡村农业发展形成严重阻碍。二是农村居民存在生态意识淡薄问题,生态意识淡薄是因为农村居民缺乏对生态科学的认知,受制于文化水平限制缺乏生态科学知识,生态文明宣传在农村落实不到位[8]。三是农村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不健全问题,农村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存在“碎片化”问题,法律法规的衔接性不够,不利于依法开展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

(三)乡村自主品牌建设亟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现阶段农业产品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一是农村品牌意识不强,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往往是小型个体户,规模较小,能力较弱,缺乏商品品牌建设观念,没有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同时产业品牌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企业在此方面投资积极性不高。二是产品质量是产品品牌的重要基础,农产品存在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农产品质量标准不稳定,不同批次产品质量存在差异的现实问题,从而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三是政府缺乏对农业品牌建设的规范引导,农业品牌建设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部分政府存在重生产、轻品牌的现实问题。四是对农产品品牌的定位不清,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品牌定位较为模糊。而对于优秀的品牌,也存在着大量冒用情况,而对于此类问题的查处并不严格,容易在市场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五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异,品牌建设存在不均衡现象,经济发达地区品牌建设较经济不发达地区更为完善,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

(四)精準脱贫与乡村振兴难以协同

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精准脱贫为第一个百年目标补齐短板,乡村振兴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在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解决好二者衔接问题十分关键,尤其是面对目前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现实困难[8]。一是缺乏适应大形势和新政策的人才。目前大部分乡村当中党组织队伍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思想保守,难以适应国家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同时外来扶贫队伍与当地管理队伍面临衔接难题,扶贫队伍多为临时下派,服务时间有限,难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持续为当地脱贫工作持续服务,难以解决实际问题[9]。二是未能处理好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之间的关系。在实际工作当中,乡村振兴工作和精准扶贫工作往往被分割开来,不能做到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解决的主要是宏观问题,精准脱贫工作解决的是微观问题,在执行中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杜绝在执行党的宏观政策时出现盲目化。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提高乡村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新时代紧紧把握乡村振兴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提高各方乡村利用各种资源等能力和水平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出发,立足乡村现存的现实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一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帮助农民获取借助智能设备和数字技术来利用和甄别数字信息的能力,从而用数字技术来创造价值。二是积极培养和引进乡村振兴人才,并做到敢用人才、善用人才,将人才用于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理想、抱负、才能。同时要加强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优化乡村干部队伍人才结构。三是加大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监管,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遵循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的观念,并采取多种措施,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加强对耕地保护的监督,定期巡查执法加强对耕地的保护督查,加大对土地执法的查处力度,对违法犯罪行为既要处理事也要处理人,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二)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转型

在实践中,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要加大对生态建设的区域补偿力度,强化均衡发展,倡导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补偿、城市对乡村的补偿、下游对上游的补偿,尤其是收益方对受损方的补偿,通过合理科学的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来调动相关区域加大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同时监督生态收益区域承担起自身应有的生态补偿责任[10]。二是规范引导对化肥和农药、农膜的科学合理使用,对化肥和农药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对制造假冒伪劣和不合格化肥和农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产品。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尤其要增强农民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利用农村广播、镇村宣传栏、乡村节目、张贴宣传语、印刷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品、举办宣传讲座讲述经典案例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理解,对环境污染可能存在的严重危害的了解。四是加强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建设,在现行环保法和相关污染防治专项执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造成污染和阻碍绿色发展的突出现实问题。

(三)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品牌强农

在实践中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对优质农产品进行认证,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建立起完备的质量管理制度,以国际知名品牌为标准,强化品牌建设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通过线上对农产品进行宣传,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开辟了农产品市场更大的价值空间。三是通过国际产品交流会和推介会,将农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增强农产品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农产品品牌的推荐平台,为企业向世界推广和介绍自身农产品提供更多机会。四是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扶持,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培育品牌意识和法治意识,对获得中国驰名商家的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同时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严厉打击。

(四)保障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在实践中保障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一是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伟业中施展才干。发掘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参与农业生产给予鼓励和帮扶;培养农村发展二三产业的人才,组建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开展电商专家下乡帮扶指导活动;培养乡村治理人才,制定严格选拔标准,公平公正选拔村党组织队伍,严格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规模等[11]。二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12]在思想上要做到协同,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帮助贫困群众建立奋发有为、自主摆脱贫困的思想,引导地区领导干部建立正确的扶贫思维和政绩观[13]。三是在农村产业发展上要做好规划,实现产业协同保障,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启动在先,产业扶贫布局在先。在人才方面,要高度重视外来引进人才,同时要培养自身科技人才,做好乡村教育工作。在生态方面,既要兼顾经济效益,注重开发当地资源禀赋,又要兼顾绿色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社会保障方面,要补齐贫困地区社会治理短板,实现脱贫社会保障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衔接,维护贫困地区享受社会公平正义的权力。除政府调控外,遵从市场机制也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一是推动乡村振兴理念由旧到新进行转变,在新发展理念下,农业变成值得期待的行业,有利于改变民众视农业为低端行业的刻板印象。二是推动乡村振兴任务发生由多到专的转变,现代农业能够在新发展阶段找准自身的定位,朝着农业特色化、精细化发展,增强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让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三是推动乡村振兴思路由点到面发生转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乡村振兴,能够让乡村与外界取得更多的联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加强乡村与乡村,乡村与城市,乡村与国际社会的串联关系[14]。“双循环”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器和催化剂,不仅能够帮助乡村实现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更能够保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有助于改善乡村的环境,推动乡村朝着绿色、低碳和高质量方向发展,让乡村成为人类生活的理想家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26(1).

[2]刘元春.正确认识和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EB/OL].(2020-09-09)[2022-11-09].http://www.qstheory.cn/llwx/2020-09/09/c_1126469689.htm.

[3]程恩富,张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求索,2021(1):108-115.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19(2).

[5]谌玲,孔祥利.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价值指向与施策重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2,43(6):73-82.

[6]曹志琴.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2022(3):65-66.

[7]张鹏,张欣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11):1-7.

[8]纪咏梅,张红霞.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农民生态意识培育探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2-86.

[9]陈艺歌,刘晓静,张秋喜.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协同推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8):8-9.

[10]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187-190.

[1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7):22-28.

[1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7-8.

[13]廖彩荣,郭如良,尹琴,等.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273-282.

[14]袁宇陽.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转向与路径探索[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7):29-34.

责任编辑:祁欣欣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玩具世界(2020年5期)2021-01-14 01:40:48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14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37:25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
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对策探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 18: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