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子游戏的演变,也促进了学者们研究视角的转换。整体而言,电子游戏的演进与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历史阶段(见图2与图3):
电子游戏1.0时代
电子游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一些早期的计算机科学家开始使用游戏来测试其程序的局限与可能性。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主机在政府、商业、大学实验室的普及,正式的电子游戏应运而生。譬如,196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学生开发了第一款基于计算机的视频游戏《太空战争》Spacewar。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投币式街机、家用主机游戏不断涌现,电子游戏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娱乐场街机大行其道,随后以任天堂为代表的家用主机逐步取而代之,成为主流。在这几十年间,研究者们特别关注由电子游戏所引发的媒体暴力、身体肥胖、静坐行为等问题。
电子游戏2.0时代
在20世纪90年代,家用主机游戏进入了白热化发展状态,同时电脑游戏制造商也开始探索在网络上玩游戏的可能性。进入了千禧年之后,电视与电脑上的在线游戏开始崭露头角,并且一些体感游戏也得到了人们的钟爱。与此同时,研究者们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玩视频游戏、动态视频游戏、身体活动、暴力视频游戏上,他们开始从积极与消极两个视角客观地看待电子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了。
电子游戏3.0时代
在21世纪10年代,智能手机走进了千家万户,于是人人都拥有了便携式的电子游戏设备,而且在线视频技术的完善也推动了专业电子竞技的诞生。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元宇宙、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概念与技术的革新为电子游戏的演进拓展了新的道路。目前,学者们在警惕网络游戏成瘾現象的同时,也格外关注严肃游戏、电子游戏的现实应用等问题。
父母应如何顺势而为?
如何防止孩子沉迷游戏,让电子游戏助推而非掣肘儿童的健康发展呢?一篇来自人民网的文章曾给出过很好的答案:“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但孩子尚不是成熟的理性人,在判断力这一重要的人生技能习得之前,恰当的干预和引导十分必要。何为恰当?药方就在父母手里。与其围追堵截封杀手游,不如引导孩子对多彩的现实世界着迷。”
我们可以向电子游戏学习,将游戏化策略引入学习与生活,使枯燥的工作变得更加有趣且有效率。所谓游戏化,是指采用游戏机制、美学和游戏思维来吸引他人、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并解决问题。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中国发布的《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等诸多报告均预测,游戏化学习在未来几年内将得到普及。《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指出,游戏化可以重塑人类积极的未来。《游戏,让学习成瘾》一文中提出,“鉴于其天然的属性,如容忍失败、鼓励创新思维和控制一切的感觉,游戏应该是理想的学习平台”。因此,一方面,父母应当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协商制定游戏规则,并将电子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的桥梁,走进儿童的数字世界,跟孩子一起“升级打怪”、合作共赢;另一方面,父母也应将电子游戏的元素与机制(明确目标、清楚规则、自愿参与、及时反馈等)应用于现实世界,使孩子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成长为在信息浪潮中乘风破浪的弄潮儿。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SH130)、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GJB017)、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SZ2023100280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