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山林
技法点拨
1.提升思辨的层次
作文题有时陈述的是一个事实,而命题者对考生的审题要求绝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提升思辨的层次,从“特殊”推及“一般”,从“事实”中提炼出“事理”。以下面这道作文题的思辨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事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梅奥教授受托为一家公司提高生产效率。他让工作单调的工人们每天上、下午喝咖啡、聊天休息各10分钟,结果产量不减反增。工人们爱上了所从事的工作,并爱上了这个集体,产量持续增长。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上述文题材料的事实链是“梅奥教授让工作单调的工人喝咖啡、聊天休息→工人获得被信任、尊重和关怀感→爱上工作、集体→产量增加”。考生在审题时要透“事”见“理”,根据材料的“事实链”捋出“事理链”——“给人以需→产生感动→心生热爱→提高效率”。这里的“需”可以是人的一种生理、心理需求,也可以是人的一种物质、精神需求。
2.补全逻辑的链条
考生在审题时提炼出的“事理”,有时并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其“缺位”处往往正是命题者预设的思维考量点。对此,考生要发起“头脑风暴”,展开事理推断,补全逻辑链条。
在上述文题材料的“事理链”中,“心生热爱”并不能直接“提高效率”,如果硬要作此推断,难以让人信服。因此,我们必须将其间“缺位”的一根逻辑链条补上,从而形成“心生热爱→激发内驱力→提高效率”这样的完整逻辑链条。这里,“激发内驱力”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一环,它可以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从而为“提高效率”注入不竭动力。
3.转换思维的方向
命题者在文题中不可能穷尽事物发展的所有情形,这就为考生的创新性思维预留了空间。考生可以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大胆地说开去,“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在上述文题材料中,事理逻辑链的始端是“给人以需”,就是“需要”依赖别人来“给”,但是如果没有人“给”怎么办呢?考生就此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就可以有自己的独家发现: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寻找”,变“等待”为“出击”,即变“给人以需”为“寻我所需”。
要想说透事理,思维必须深刻;要想论证严谨,推论必须闭环;要想见解独到,视角必须独特。笔者相信,以“升”“补”“转”等方法撬动思维之日,即是审题登堂入室之时。
范例分析一
以热爱之心化坚冰、迎山海
◎单灵悦
梅奥教授曾通过一种独特方式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其中的奥秘便是使工人爱上工作、爱上集体。这个事例的背后蕴含着深邃的哲思。
里尔克曾言:“被爱是转瞬即逝,爱则是永存不灭。”热爱的力量是强大且持久的,而激发热爱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只有以合理合情的方式,从内在激发热爱与动力,事物的运转方能高效、生生不息。梅奥教授的提效方式十分耐人寻味,他并非用更严格的要求督促工人提高效率,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创设轻松的氛围。这一做法包含着事物间的对立统一规律,看待问题不仅需要角度多样,也需要钻透本质。让工人爱上工作、爱上集体,这才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之道。
史铁生曾在《我与地坛》中说:“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太阳在这一面隐入黑暗、遁入沉寂之时,也是它在另一面升起、布散烈烈朝晖之时。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应当抓住事物存在对立统一这一点,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究其根本,正如俗语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根植于热爱,唯有热爱才会“高兴”去做,才会感到“有趣”。马克思在十七岁时所写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就已提及:“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当人们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并热爱身处的集体时,他才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从而达到“自身的完美”,于是工作变得快乐,变得高效。
白岩松在《白说》中就阐述了幸福需要三个层面的因素:物质、情感、精神。的确,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热爱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情基础上的。当我们热爱某样事物时,爱就会转化为“精神”,成为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的“支柱”。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劳逸结合也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从而激发出我们对学习的内生动力。“逸”可以是聊天,可以是运动,通过“逸”,我们爱上班集体,从而更加高效地投入学习。
长夜已彻,山扉洞开。正如狄更斯所言:“我今日所做的事远比我往日的所作所为更好,更好。”诚哉斯言!让我们以热爱化坚冰、迎山海,绽放青春最美芳华。
【江苏阜宁中学】
◆点评
本文的过人之处在于一个“理”字,不仅探寻出了“热爱(情感)→内生动力(精神)→提高效率”的内在机理,而且运用对立统一的原理对“热爱”的生成机制展开了深层的思辨。在论证过程中,既能援引诸多名人名言展开多维度的事理阐发,又能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现身说法”。“思”得深,故而论说通透;“行”得实,故而令人信服。
范例分析二
让时代枝头开满高效之花
◎王雅卉
在这个效率为先的时代,有人甚至不舍昼夜地学习、工作。殊不知,这种枯燥的模式只会让效率不增反减。
依我所见,唯有劳逸结合、保持热爱,才能变低效耗时为高效省时,让时代枝头开满高效之花。
劳逸结合,方能使高效之花含苞待放。
劳逸结合,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只劳不逸,将自己捆绑在重复机械的工作上,成为日复一日的“蚂蚁人”;有的人只逸不劳,以一种“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态度放任自我。只有将劳与逸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高效的总目标。君不见,袁隆平院士奏小提琴于一筹莫展之时,用琴声激活思维,终成“杂交水稻之父”;君不见,严歌苓女士每日限定5小时工作时间,用剩下的时间经营生活、放飞灵感,终享誉文坛;君不见,谷爱凌三夺奖牌,在刻苦训练的背后,是保证每天10小时的睡眠。世上不存在什么永动机,人也不是上紧发条就能“连轴转”的机器。只有劳逸结合,适度休息,才能更好地打开提效之门。
保持热爱,方能让高效之花尽情绽放。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诚哉斯言,热爱才是提效的永恒动力。正如梅奥教授的提升效率举措,工人们对这个集体和这份工作心生热爱,产量才会持续增长。由此观之,现代青年“躺平”“无为”是出于对当前生活、学习无法保持热爱。那么,该如何保持热情呢?我们可以从那些英雄楷模身上寻找答案。源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无数消防人员奔赴一线,用身躯筑成抵御山火的“长城”;源于对探索太空的热爱,中国航天员风雨兼程不问归路,只愿“平芜尽处是青山”;源于对世界人民的热爱,无数援非工程师、农科人员不问回报,彰显大国担当。于是,热爱有了清晰的模樣:是坚守,是拼搏,是帮助……溯往昔,无数先辈用热爱掀起滔天巨浪;看今朝,吾辈青年用热爱驱动,奔走于高效之路。山高水长不辞其远,赴汤蹈火不改热爱,高效自在远方向我们招手。
劳逸结合,江海可填;保持热爱,良辰可待。
同样,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也要劳逸结合,以热爱驱动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效学习的美好梦想化为现实图景。
如果把新时代比作树,那么吾辈理应以劳逸结合为水浇灌之,以保持热爱为土培植之。此般呵护滋养,定能使树茂花开,让时代枝头开满高效之花。
【江苏阜宁中学】
◆点评
本文的亮点有二:一是多维思辨。考生聚焦“提高效率”这一核心,既论述了劳逸结合的浸润作用,又论述了保持热爱的驱动作用,从方式到动能,多维而深刻。二是以议带叙。在举例论证过程中,考生首先将例子中的核心说理因子提取出来,然后将其勾连成事理逻辑的推进链条,以事例演绎事理,捋得清,说得透,集群展开,富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