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草花技艺是扬州地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承载着当地人的社会记忆。通草花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除了与其自身发展形态有关,也与社会因素有关。需要以重返日常空间为出发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完整且活态的保护。文章分析通草花技艺的演进历程和传承现状,归纳其面临的困境,并立足市场需求,明确其当代价值,探讨活态保护方式。
关键词:通草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活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S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
1 通草花技艺的演进历程
“通草”是灯芯草的别称,为无茄科植物灌木通脱木的干燥茎髓,其可以作为中药材,具有纤细洁白、绵薄多孔的特征,且韧性很好。扬州的工匠利用其可塑性,用通草制作通草花这一假花产品。通草作为假花产品的原料,符合以形仿形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品“形似”的讲究,其较强韧性的茎和可以染色的特质又符合手工艺术品神似的要求。制作通草花需要经历漂白、裱片、染色、捏瓣、做叶子、传杆子、栽盆、装框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其可与真花媲美,如染色得当,可经久不衰。
扬州制作通草花始于清初,已有300余年历史。清代宫廷常将贡品通草花用于装潢布景、点缀居室,这也是宫女常佩戴的“像生花”。在民间,通草花也常作为妇女头戴花、婚寿喜庆花。扬州通草花历史悠久,宋苏轼在绘写《四花相似说》时曾这样评价各类假花工艺,“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花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康熙年间著名学者孔尚任在扬州为官时,曾作长篇《像生菊花歌》赞通草花为“天工”,称真花像假花,体现了通草花的高超技艺。
民国时期,扬州仍有十余家通草花作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对民间手工技艺和传统艺术的发展,因此主导创办了扬州制花工艺厂,特别设立了通草花技艺的车间,通草花技艺工人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获得了举国瞩目的成绩。20世纪50年代,由钱宏才制作的两盆通草花“胭脂上翠”与“盛世之裔”,在瘦西湖与千盆真菊同时展出,观者竟难辨真假,通草花技艺和手工艺者钱宏才因此一举成名。后来,钱宏才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时,他带去的通草菊花被誉为“不谢之花”,闻名全国。
虽然通草花技艺闻名一时,但是由于工艺复杂,社会潮流和审美快速变迁,再加上手工艺人数量随着近代工业化进程加速日益减少,改革开放以来,通草花濒临消亡,亟待保护。2017年,仅有戴春富和钱宏人两人可以完整展现通草花这一“非遗”制作技艺。时至今日,得益于对通草花技艺实行的抢救性保护,两位传承人后继有人。2019年北京世园会的生活体验馆中就陈列着两位师傅及其学徒精心制作的5件作品。虽然通草花技艺的“非遗”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是通草花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2 通草花技艺传承现状
通草花技艺现是江苏省传统手工技艺类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草花技艺作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代表,具有鲜明特色,是影响力极大的民间艺术瑰宝,也是扬州正在申请国家级“非遗”的项目之一。
2021年,扬州政府已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其位于扬州市中心的北面。政府聚集了扬州市的诸多“非遗”,意在进行集聚化保护。印刷、木石雕、剪纸、金工等“非遗”传承人在此设立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通草花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自然也在其中。让人惋惜的是,虽然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的产品琳琅满目,但是门可罗雀。由此可见,即使政府下了血本,对“非遗”项目进行集中性保护,没能对症下药也依然难以取得成效。
很多人因喜爱通草花技艺前来拜师学艺,但是通草花市场不够火热,很难将其作为一个“正经”的营生,因此坚持求学的人屈指可数。通草花的制作工序复杂,不能进行流水线制造。其涵盖漂白、裱片、染色、捏瓣、做叶子、拼装等步骤,往往需要一个人从头到尾统筹制作。通草花产品设计和制作的标准近乎苛刻,传承人不仅要在构图、绘画、裁剪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功底,还要了解花种、花语等知识。总体来说,通草花技艺作为传统手工艺,之所以从业人员较少,是因为人工成本高昂,且单件产品的制作工时长。除了较低的生产能力和较高的成本,通草花产品本身也有一些缺点,如容易沾灰。由于通草花是由植物制成的,对空气湿度有一定要求,为防止产品干枯沾尘,往往需要使用玻璃罩来隔绝外部的空气和灰尘微粒。这样不仅会影响通草花产品的美感,还需要买家花更多时间来保持通草花的逼真度。虽然很多人都被通草花技艺的作品和宣传推广所感动,满腔热血前来拜师,但是往往因学习周期长和净利低下而半途而废。近期,仍无人能够从两位高龄传承人手中将这一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
综合分析来看,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的问题并不是地租过高、区位不好等,其弱势源于对于“非遗”本身性质的忽视。对于通草花技艺这一“非遗”来说,其困境与自身发展因素的制约相关。学习通草花技艺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通草花技艺虽然容易上手,但不具备艺术素养的话,照猫画虎终不得其精髓,创新更是无本之木。当代的消费观持续对传统手工技艺造成冲击,传统手工技艺制品生产能力低、产量不足、人工成本高昂的特性,使通草花难以“飞入尋常百姓家”,而其产品保养上的琐碎要求更容易让消费者失去尝试的念头。困境的次要方面在于社会因素。过去通草花作为饰品及建筑的装潢造景物品,与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占有量也大。而当代通草花因供不应求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高端消费品,通草花产品目前更偏向于打造高端礼品,产品难以运输也使其价格不断提高。可惜的是,由于从业人员太少,有特色的微型通草花产品不再生产,因此通草花逐渐消失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中。
手工艺品无人消费和使用就无人制作,自然也谈不上传承,这正是通草花技艺这一“非遗”面临的最根本的困境。
3 通草花技艺作为“非遗”的当代开发策略
3.1 思考定位
从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宏观叙事来讲,传统手工艺品因人民生活的需要而诞生、存续与发展。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化工业的浪潮下,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受到了挤压,生存逐渐艰难[1]。在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工业化和信息数字化的生产线能不舍昼夜地产出物美价廉的工业品,传统手工艺似乎没有办法在这种环境下存续,更遑论发展。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重返人们的生活,重新赋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记忆,是历史的见证。从这一层面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不是纯粹的商品或者艺术品,而是社会历史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会超越物质载体的单一形式,同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走在缔造文化自信的道路上。
3.2 政府主导,以政策鼓励传承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这一层面来讲,通草花技艺作为传承人物质生活的营生略显乏力。即使是技艺娴熟的老师傅,也不能完全靠通草花技艺谋生。这一生产逻辑导致大量人才放弃“非遗”,进入其他行业,使得某些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困境[2]。因此,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直接的专项财政项目或者间接的人企嫁接,补贴“非遗”传承人及学徒;加强宣传,在扬州的知名景区所在行政区设立专门销售扬州通草花产品的店铺,或在景区内设立专门的通草花体验馆,通过直接体验,让消费者了解和接受通草花产品;组织老年大学的学生和退休干部学习通草花技艺,使其得到传播。
3.3 媒体助推,以宣传社会记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普遍关注频繁出现在视野内的文化产品。因此,争夺流量高地可以成为“非遗”曝光的新途径。财政政策虽然能在短期内提供支持,但并不是长久之计。从根本上来说,通草花技艺的保护还是要靠适应市场需求,要靠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产品,因此媒体宣传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短视频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时代,“非遗”传承人和学徒也需要掌握一定的视频制作技术,将通草花技艺和精美的成品展现出来。2021年,“钱宏仁通草花工作室”的直播向抖音众多用户展示了通草花成品及通草花制作的部分工序,取得了热烈的反响,也让通草花技艺在短时间内收获了较高的热度。这样的工作显然不是一劳永逸的,但是合理的曝光能为“非遗”保护带来的收益。总体来说,媒体需要配合政策,积极宣传通草花技艺,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通草花象征的地方气质和生活气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切实倡导群众探索“非遗”产品的台前幕后,助推通草花技艺象征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浪潮。
3.4 联合产业,以实现活态保护
“非遗”的活态保护是相对于静态保护提出的,是希望“非遗”重返生活实践从而得到保护的一种理论。通草花技艺需要适配当代大众生活,构建活态保护的空间。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仅仅是遗产,而是以活的文化这一身份重返大众的社会生活。
通草花技艺源于传统的民间手工,更应该在当代重新走进百姓生活,而非生硬地保护[3]。这种基于保护的发展,必须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创造力。复兴通草花技艺要从回归百姓的日常生活着手,完整地保护生活场中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花技艺不是孤立的,其可以和通草花容器、防尘罩形成一条产业链,从而激活通草花技艺的产业设计,让通草花成为当代产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从古至今,文化一直通过各类物质表达自身。文化根植的物质载体随着时代的浪潮不断变化。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文化根植的物质载体几乎不再受限于落后的生产力,日益多元化。游戏、动漫、影视、网文等已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依靠当前崭新的产业改头换面,重返生活。例如,文化创意产业,其扁平化的运营模式和较高的文化附加值就很适合与“非遗”结合。立足于扬州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特征,通草花应以创新设计为核心,增加涉及的产业和商品,而不仅在“像生花”这一层面停滞不前。电视剧《延禧攻略》曾用通草花技艺成品还原宫廷生活,这正是一次很好的创新设计实践。通草花技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可以充分提高城市软实力。合理设计文化创意作品,使其产业化,不仅可以实现产业领域的重组合作和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兴产业相结合,使“非遗”成为切实可靠的新时代经济增长点。
4 结语
通草花技艺是扬州的文化标志之一,它承载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历史记忆。通草花技艺荣辱俱历,沉浮百年,无数人为这一技艺燃烧生命。无论日渐繁荣还是日益式微,通草花技艺都早已根植于当地的历史记忆。如果想要保护“非遗”,必须使其重返社会生活,只有这样,“非遗”才能得到复兴。保护和复兴通草花技艺关系到文化传承,从这一角度来讲,如何在当代开发“非遗”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通草花技艺保护,这让其存续有了可能。保护、传承、开发和发展通草花技艺,对中国当下文化形势的探索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社会影响。
參考文献:
[1] 陈平,朱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4-36.
[2] 邱婷,陈兴昊.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花的传承与传播[J].西部皮革,2022,44(5):91-93.
[3] 秦园,邵晓舟.扬州通草花活态保护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0):114-115.
作者简介:梁秉新(1998—),男,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