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娇
【摘要】户外游戏活动以实践、操作、探究等新兴的教育方式构建了跨学科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学前教育的局限,有助于3-6岁幼儿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深度学习。教师可通过运用实践法,锻炼幼儿与同伴、成人互动的技能,引导幼儿立足自身发展水平,建立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户外游戏活动;深度学习;学前教育
户外游戏活动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进行设计和推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能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
第一次“挖蚯蚓”活动以失败告终,继而引发大讨论,以此锻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深度学习的经验。通过一次“挖蚯蚓”的户外活动课程设计和练习,幼儿在观察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根据教师不同的支持策略,从幼儿的小发现开始,将活动推进,再由幼儿进一步练习,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一、幼儿的“说”与“行”
1.定目标,初规划
在“挖蚯蚓”活动中,通过“如何能顺利挖到蚯蚓”这个目的的设置,幼儿探索在干泥土的状态下如何挖到蚯蚓?随后幼儿围绕“怎么改变土壤状态?”“我能使用什么工具改变土壤状态?”展开规划。基于已经形成的目的和计划,幼儿亲手操作、认真建构,想出自己改变土壤干燥状态的方式,锻炼幼儿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动手实践能力,在“我要做什么—需要怎么做—达成了哪些目的”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深入学习的实践感知与探索。
2.会倾听,知合作
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幼儿发现问题就能引发思考,思辨就是基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幼儿的深入思考会助推其批判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幼儿的批判性行为生成的基础上,幼儿的深入学习也在不断地发展。
幼儿为了“顺利挖到蚯蚓”这一共同目标,在探索过程中能主动与同伴交流沟通、共享自己获取的信息和经验。同时也会主动倾听同伴的经验、想法,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进行重组和分辨,可以认同同伴的部分观点,也可以根据已有信息提出质疑。这一思辨过程其实就是体现幼儿的深度学习是具有“合作式”的特点,可以是交流合作式,也可以是活动互助合作式,各种不同合作形式的深入学习模式凸显了“营造幼儿学会倾听和表达的环境和条件”的优势。譬如,在共同提升土壤潮湿度时,幼儿展开了如下讨论。
幼儿 1:可以用喷壶,水比较细可钻进土壤里。
幼儿 2:用大水桶更快!整个倒进土里,我保证土壤里都是水!
幼儿 3:那蚯蚓会不会淹死呀?
幼儿4:不会的,下雨天蚯蚓都没死呢!
幼儿3:那我们可以下雨天来挖蚯蚓呀。
3.树信心,培毅力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在各方面促进幼儿德智体劳美全面和谐地发展。在“挖蚯蚓”深度学习的活动中体现幼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幼儿一次次“尝试—实践—失败—再来”的过程可以反映出面对失败、困难不放弃的精神。例如“挖蚯蚓”过程中,幼儿先后验证是否因为土壤不够松软、湿润,紧接着通过打湿土壤、挖小水渠浇灌土壤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实现挖蚯蚓的最终目标不断探索、实践再实践的过程体现了幼儿不怕失败、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二、老师的“引”与“导”
幼儿教学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育人环境,针对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下深度学习的特点,老师们提出了以下四点支持策略,以“挖蚯蚓”活动为例,对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1.问题驱动法
高质量的教学环境要有能激发孩子不断深入实践的挑战。本次“挖蚯蚓”活动,就是由一个问题入手:“为什么没挖到蚯蚓?”
目前,许多教育活动中问题不明确,导致幼儿容易分散注意力。而如果将主题限定在简单的“挖蚯蚓”上,对于低年龄段幼儿来说,注意力相对来说更容易集中。而且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却由于天气、土壤环境等因素造成了一些实践困难,也给了幼儿探索的可能性以及教师放手的可行性。
以“挖蚯蚓”活动为例,幼儿在户外游戏时用铲子挖蚯蚓,却没有挖到,最后在下雨时挖到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比如,为了使土壤变湿,一个小朋友用水桶接水,浇湿土壤,另一个小朋友挖蚯蚓。在这种过程中,幼儿的认知经验、人际互动、情感调解能力得到提升。
2.言语激励法
成人积极地回应幼儿的情绪和行为,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兴奋度和发育成长的速度,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可以促进幼儿探索的主动性、多样性和持久性。
在游戏活动中,如果老师与幼儿之间缺少情感交流,对幼儿的思考、思维过多干扰,就会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幼儿探索的欲望就会降低甚至无探究欲望,导致幼儿在活动中无法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索。同样的,如果当幼儿遇到困难、问题时,老师未能及时正确、有针对性地把握问题并给予恰当地回应,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回应与关注,深度学习也难以继续发展。
由于“顺利挖到蚯蚓”这个过程比“挖蚯蚓”更具挑战性,幼儿自然产生了解决問题的动机。
“挖蚯蚓”活动中的“言语”激励列表如下:
在幼儿深入思考、认真探究、积极回答时,老师不断鼓励、支持幼儿大胆进行分享活动,是基于儿童立场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幼儿观点的可行性。老师从多方面、多维度、多角度肯定、回应、支持幼儿的思辨过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幼儿对成人认可、关注、信任的需求,促进幼儿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大大地促进了幼儿对“挖蚯蚓”问题的多元思考和解决,体现了深度学习的有效性。
3.创设情境法
(1)开放的心理环境。积极引导幼儿参与户外游戏活动和深度学习,探究过程的经验重组和构建的过程,远比预设探究目标结果更为重要,有时候失败也是一种新经验的获得。教师在组织户外游戏活动时,应为幼儿创造开放、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探究环境,积极肯定他们的多次尝试、反复操作,肯定他们对活动的有意义探索,持续关注、陪伴并赞赏幼儿。例如,老师在“挖蚯蚓”户外游戏活动中观察到,虽然已有水桶工具,但是有幼儿仍然执着于用喷壶。老师通过询问幼儿的想法后了解到,由于水桶倒水会导致水流不受控制,所以幼儿想通过喷壶平均土壤湿度,于是老师引导幼儿针对“怎样才能同时保证水流的稳定性与流量”展开讨论,尝试挖小水渠,再次进行实践。
(2)丰富的物质环境。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创设物质环境,相较于心理环境更加简单,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日常形象化的表现相符的操作材料等,便能有积极的成效。例如,老师为“挖蚯蚓”活动设置了不一样大小的材料库、信息分享区域与多媒体小仓库,师生共同收集常用的操作工具、个性化材料、图文资料等环境支持。比如利用“小铲子”“喷壶”“水瓶”“橡皮泥”“泡沫箱”等材料,鼓励幼儿根据材料进行模型模拟,双重实践,丰富幼儿的认知模式。
综上所述,基于幼儿现实问题开展的探索活动的深度学习,是符合儿童立场的,更是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和支持幼儿的个体需要。从幼儿生活回归到幼儿对生活的探究,有助于幼儿团队合作、协商能力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孩子的深刻学习,提升了孩子的思维层次。与此同时,老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帮助自身更快立足于学生学习立场,加深对幼儿学习需求的了解从而进行更好的针对性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婷.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牧师观察行为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05).
[2]俞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11).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
[4]顾煜.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教师有效观察研究[J].新课程,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