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历史教师要开展深度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表层向纵深处漫溯,从低阶向高阶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问”是“学”的开始,深度学习自然也需要从“问”开始。追问是问的一种,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进而促成他们的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追问。
【关键词】初中历史;追问;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黄春玲(1989—),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正余初级中学。
当前,部分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只停留在浅层,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只要读一读、背一背,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就可以了。其实历史涉及的内容很多,关联的学科也很多,需要学生综合地思考,有深度地思考。而追问是以原先的问题为起点,继续提出一些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能让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思考更深刻的问题。学会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思考。学生在追问中也能更好地提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追问
预习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先自己学,再自己解决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预习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而且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没有预习的必要,即使自己没有预习,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新内容也基本能听懂。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预习,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一)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追问
一般来说,教师在学生进行预习前都会设计一些问题,以此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在原先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的问题。因此教师提问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出回答,还是为了让他们在思考中对相应的内容开展深度学习。同时,教师要将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加入原先包括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的预习评价内容[1]。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百家争鸣”之前,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学生阅读了教材的内容后,觉得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如就文化方面,学生举了这样的例子,孔子的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既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增加了百家争鸣的可能性。在回答了教师提的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基于这些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如“百家争鸣”中的“百”真的是100吗?还是仅仅表示“数量多”?教材上提到了哪些“家”?哪些“家”虽然没有提到但是也很重要?这些“家”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可以看出,学生的追问是在深化了对教师提的问题的理解后进行的,有利于他们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因此在预习环节,教师应多设计需要学生提前思考的且能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让他们对某些核心的问题自主进行探讨。
(二)在自学的过程中开展自我追问
除了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自己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开展自我追问。学生自我追问的过程是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教材文本的过程,也是他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追问中了解他们所关注的内容、思维的漏洞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等,进而在之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环节。以“百家争鸣”的预习为例,多数学生对教材介绍的老子与孔子这两位思想家十分感兴趣,追问的内容也主要围绕的是老子与孔子。有的学生就老子追問了这些内容:我发现在老子的许多图片中,他的耳朵都画得特别大,那么他的耳朵实际上是不是真的特别大呢?老子真的姓“老”吗?我在初中教材中见过有关孔子的名言,在小学阶段学过韩非子的寓言,但没学过多少老子的著作或者名言,这是为什么呢?春秋时期的统治者有没有采纳老子的主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干涉他们发现问题的过程,而应该让他们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地追问,并基于教材认真地思考。当学生开展追问时,他们会从多个方面思考预习的内容,进而在课堂上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我追问的机会,挖掘他们思维的潜力,让他们在不断的追问中前行。
二、在互学的基础上追问
互学是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互学能发挥学生思维的优势,实现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彼此的发展。在互学中开展追问,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公平、开放的学习环境,进而使学生养成追问的习惯。
(一)让学生在合作中围绕特定的话题追问
当前,学生在互学中可能会出现与组员一起讨论他们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现象,这样的合作不是有效的,学生也很难取得进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先围绕某个话题提出不同的问题,再发挥团队的力量逐个解决。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的话题为“唐朝的中外交流”。于是,某个小组的学生A先围绕这一话题提出“唐朝的中外交流是否活跃?”的问题。在该组的多数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后,学生B就追问道:“唐朝中外交流活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基于这一问题,其他学生以追问的方式给予学生B引导,他们追问的内容为:唐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唐朝的对外交通状况怎样?唐朝经济文化发展的情况怎样?可以看出,在互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就越有利于他们开展深度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追问的能力。为此,教师首先要给他们创设良好的追问氛围,让他们敢于追问,学会合作;其次要给他们制订适切的评价机制,对在合作的过程中敢于追问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让他们养成追问的习惯。
(二)开展基于追问的辩论赛
辩论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通常需要小组之间展开竞争,需要运用集体的智慧,需要互学互助。在辩论中,正反双方通常会根据对方提出的问题开展追问,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展基于追问的辩论赛,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思考和深度学习。以“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为例,教师让学生就“玄奘西行取经值不值?”的问题展开辩论。正方认为“值”,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他在长安主持修建了仿照印度的塔的形式的大雁塔;二是他主持译经工作,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三是他创作了作品《大唐西域记》。反方认为“不值”,并针对正方阐述的三个方面依次追问道:“玄奘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游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回到长安后还建了一座塔,这么辛苦值得吗?”“如果玄奘不西行,佛教就不能传入我国吗?佛教传入我国,能立竿见影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吗?”“班上有多少同学看过《大唐西域记》?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学生们对玄奘西行取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思维也获得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辩论的机会,让他们开展多轮追问。
三、在探学的基础上追问
探学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追问的过程。他们可以与教材“对话”,进行一系列的追问;也可以与教师互动,以追问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对教材的内容开展追问
学生在开展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进行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素养。内化教材知识需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追问。初中历史教材中往往会给出一些结论,学生可以对这些结论开展追问,从而对相关章节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形成自己的理解。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鸦片战争”为例,教材中提到,《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学生对这一结论进行了追问:“‘不平等是不是体现在‘丧权辱国上?该条约中的哪些条款体现了‘丧权?哪些条款体现了‘辱国?”他们在阅读了条款之后再次追问:“该条约主要可分为几个部分?割地、赔款、通商、议税对当时的中国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可以看出,学生在上述过程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对教材上的一些结论进行死记硬背,而通过追问的方式,对教材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历史学习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在探究中揭开历史的面纱。
(二)对教师的讲述开展追问
学生在学习时敢于对教师的讲述说出自己的疑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学会了追问。深度学习需要开展深度追问,需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就不同的对象开展追问。但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主要进行的活动就是记录教师讲述的内容,然后在课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消化。其实就教师的讲述进行追问,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相关的内容,同时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在介绍林则徐时引用了这样一句话:“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时,有的学生就进行了追问:“中国近代有很多与外国人进行了交流的使者、与外国人进行了对抗的将士、与外国人签订了条约的大臣等,为什么只有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不是因为其他人对西方的了解不够多?林则徐做了哪些事?”可以看出,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学生通过积极的追问,对林则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对教师的讲述开展追问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和谐,学生之间会基于自己的理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追问,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他们要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对教师来说则是一次新的尝试,教师自己要能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
四、在展学的基础上追问
展学通常是一节课结束前的环节,是学生总结与生成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学生同样需要追问。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基于相关的认知或基于当下的生活开展追问[2]。
(一)基于相关的認知开展追问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基于某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展开思考,对相关的认知展开追问,以更好地认识历史。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五四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述五四运动时介绍了相关的历史背景:“1919年是民国八年,那年一战刚结束不久。在一战中,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德国是战败国之一。”基于对这一背景的认知,学生进行了追问:“当时中国用民国纪年法来纪年,是不是因为经历了辛亥革命?一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持续了多久?在一战中,跟德国同属于战败国的国家有哪些?跟中国同属于战胜国的国家有哪些?中国有没有直接参战?为什么讲述五四运动要从这一历史背景入手?五四运动与相关事件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就历史背景进行追问。这样的追问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
(二)基于当下的生活开展追问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将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起来,做到以史为鉴。以“五四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谈到火烧赵家楼时,引用了梁漱溟的话:“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第二要当庭特赦。”学生便追问道:“为什么要提起公诉、当庭特赦?”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结合梁漱溟的观点给出了答案:“因为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此时,学生C追问这句话对当代的青年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对于这一问题,学生D回答:“当代青年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显然,追问能让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当下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基于现实进行思考和追问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以学生为主其实就意味着学生要学会自主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学会追问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会了如何主动学习历史。学会追问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能让他们掌握与历史深度“对话”的方法。在追问中,学生能由表及里地认识历史的真相;在追问中,学生能由果溯因地将自己置入当时的历史环境;在追问中,学生能由点到面地体会历史上的人与事、情与理。一言以蔽之,学会追问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学生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夏辉辉.历史教育问学十年:从追问核心、追求理解到寻求认同[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4-8.
[2]罗士祷.学会追问,让历史复习课的教学立意更加高远[J].中小学班主任, 2021(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