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语嫣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新课标规定,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至少为一百万字,仅依靠课堂上的阅读,是不可能完成的,也难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唯有家校协同,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并取得成效。本文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家校协同机制和指导策略三方面着笔研究。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一)课外读物内容选择单一
新课标建议的阅读类别如下:故事、诗歌散文、科普科幻作品等,但除了学校每学期推荐的共读书目外,大多数家长都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他们更喜欢有趣的书籍,如《福尔摩斯》《查理九世》等。这类书籍是课外阅读中的一种调剂,但假如学生长期只读这类书,他们显然会形成“快餐式”的阅读方式。
(二)课外阅读氛围和时间有限
许多家长在学生幼儿期陪伴阅读,然而,随着学生逐渐发展出认字能力,家长对阅读的热情迅速下降。一些家长不断鼓励学生培养对阅读的热爱,但自己却没有定期阅读的习惯。 此外,“双减”政策施行,家长对非学科类培训的热情却丝毫不减,部分学生在休息时间投入到“特长”学习中,每天很难找到30分钟的阅读时间。
(三)课外阅读缺乏有效反馈
有些人认为,课外阅读不是强制性的。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毫不关心,不探讨学生在课外想读什么,不与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想法。最直接的影响是,学生冒着风险,选择少阅读或不阅读,阅读的种种要求也就成了空谈。
二、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家校协同机制
家校协同是指学校和家庭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调、作用,实现1+1>2的效果,逐渐形成教育合力。从本质上看,“家校协同”真正的落脚点是具体机制。
(一)主体协同机制
家校协同要在家庭與学校两个主体协同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课外阅读的重任,但两者略有不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从简单的陪伴阅读,到根据学生对文章的“回应”,给予积极的回复,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一些活动来检验阅读成果。只有家校协同,才能实现促进学生阅读的共同目标。
(二)沟通协调机制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涉及许多方面,这都需要家庭和学校的良好沟通和协调。作为纽带,教师要促进家校双方的对话,并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联系家长,以便协调和妥善解决。教师可以建立班级群实时交流,并分享优质阅读材料。学校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增强互动性,家长也能更好地了解学校推动课外阅读的情况。
(三)评价反馈机制
为客观反映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需要实施评价反馈机制,这有利于推进学生阅读动力。阅读是长期工程,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设计阅读记录卡,采用多维评价,推出阅读排行榜;阅读展示活动也是有效的反馈,如名作推荐、文学创作、话剧表演等,能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三、家校协同下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一)家校携手,争取阅读时间
部分家长有功利的想法:读书是为了应对考试,他们不同意学生读“闲书”,情愿送补习班。试问,学生还能有多少时间阅读?教师应首先转变家长的观念,要让家长意识到课外阅读的好处:发展思维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一旦家长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好,他们自然支持学生阅读。
学校要确保阅读时间。早晨进校到八点是“静阅读”时间;课前2分钟,学生朗诵在教材外补充的20首古诗;周四晨会是固定的阅读分享时间。学生间互相讨论书籍内在逻辑,彼此交换书籍,这也是一种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更应该发生在家庭里。自一年级起,就有固定的作业——每天阅读至少半小时。学校设计阅读成长手册,提供多样化的“打卡”方式,学生每天记录,家长监督、签字。家庭阅读要固定阅读时间,饭后或睡前,时间久了,学生阅读习惯也就养成了。
(二)家校联动,开发阅读书源
学生有了阅读时间,还得有丰富的书籍资源,家校要合作为学生创造亲近书籍的机会。
扩大阅读面。一些教师和家长有这样的行为:不管学生喜好,他们都要求学生只读名著。其实,阅读开放性很强,通俗和经典、人文和科学,都是课外阅读书源的一部分。家长和教师不能画地为牢,只有兼容并包,学生才能综合性学习。
开辟“热门推荐区”。学生自主选择读物,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家长完全放手。学校每周安排一天图书馆自由借阅时间,在此之前,教师可以衔接课内阅读,提供10本阅读参考书目。教师还必须提前了解图书馆的图书,结合参考书目,开辟“热门推荐区”,将你希望学生阅读的书目放在此处。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已有借阅经验,但依然会稀里糊涂地借书,有了“热门推荐区”,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借阅效率。
鼓励“图书漂流”。学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每个班级都有图书角。步入高年级,学生基本有属于自己的“小型图书馆”,但是他们很少重复读,这些书就逐渐变成装饰。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图书漂流”,将已经看过的书“捐赠”到图书角,设立规范的借阅制度,确保书籍不会受损、丢失;还可以进行班级间的图书漂流,推动图书流通。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能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互动,在思维碰撞中提高阅读质量。
(三)多元评价,强化阅读动力
阅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教师和家长要实施多元评价方式,持续推动学生阅读。
建立阅读档案。阅读是一项需要学生内驱力的工程。学期初,教师可以制作特定的“阅读档案”,引导学生自我审视。在阅读档案里,列出10本推荐阅读书目(每月至少一本,学生选择)、开始阅读和完成时间,设置多维的评价方式,如自评、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每两周进行一次班级反馈,根据阅读档案评选“周阅读达人”,在班级风采栏展示,期末的校级“阅读之星”也由此产生。同时将阅读档案与校“TSS”争章制度(三好学生等校级评奖由此产生)相结合,制订相应的转化规则予以敲章,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内驱力。
检测阅读效果。课外阅读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兴趣。学期初公布本学期推荐书目,学生自由选择一本书,限定三周时间阅读,与家长联手出10道有关这本书的题目;教师汇总,分层挑选10道题,为每本书制作一张阅读检测卡。班里的同学读完一本,要做相应的测试,答对6道题即视为通关,可继续读下本书。期末阶段,教师通过检测结果评出“读书小博士”,公开表扬并奖励下学期的阅读书目。这既不会让学生有被迫阅读的压力,而且也有成就感,这都能推动学生阅读。
开展“读书节”活动。“读书节”是学生的舞台,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学校在举行开幕式后,分年级安排每个月的活动。对于高年级学生,一般是手抄报、知识竞赛和课本剧表演等。在这些专题活动中,学生各展所长,体会阅读的乐趣,爱上阅读。
上文介绍了家校协同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具体措施,家校优势互补,目标统一,多重强化, 将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供推动力,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