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丽丽
摘要:为提高高校生涯发展教育的实效性,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收集高校生涯发展教育中面临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审视高校生涯发展教育现状,梳理出价值取向偏功利化、师资队伍力量不足、教育内容片面和途径单一三个方面的问题,并从转变教育理念、整合教育力量、加强思想引领、创新方式方法四个方面提出建议,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生涯发展教育;就业
就业是社会最大的民生工程,大学生就业又是重中之重。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就业摆在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的优先位置。根据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可知,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毕业后回国就业的留学生增加,加大了国内就业竞争。因此,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就业新形势,引导学生重新进行职业规划,确立人生目标,让学生可以实现更有准备、更高质量的就业,高校生涯发展教育成为主要途径。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高校生涯发展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三全育人”理念,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全过程、持续性地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潜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生涯发展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一、高校生涯发展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价值取向偏功利化
高校生涯发展教育的价值有长远价值与眼前利益之分。长远价值是指通过生涯发展教育,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个人特长,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眼前利益是指通过教授求职技巧,帮助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当前,部分高校的生涯发展教育仍以后者为导向,将生涯发展教育等同于毕业前的突击指导,把工作重心放在完成就业率指标上,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种停留在发布招聘信息、指导面试技巧和办理就业派遣手续的实用主义层面的做法,偏离了立德树人的长远价值追求,未形成全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1.师生配比不足
教育部规定,高校从事生涯发展教育的专职教师要按照教师和学生1∶500配备,目前许多高校为1∶800,甚至更低。以深圳大学为例,目前在校全日制学生人数超过3万,虽然有生涯发展教育相关资质的教师有84名,但仅有10名教师能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生涯咨询和辅导,教师和学生配比严重不足。
2.专业化程度较低
生涯发展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目前,高校中从事生涯发展教育的多为辅导员、党务行政教师,且大多无相关专业背景,专业化程度较低。此外,辅导员和行政岗教师要承担许多行政事务,难以专注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影响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家庭教育错位
从个人层面看,学生就业受性格、兴趣等因素影响;从家庭层面看,亲友的建议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家长的意见往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疏远,家长对孩子的能力特征了解不足。同时,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家长普遍缺乏生涯发展教育意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无法给予孩子科学、正确的指导。
(三)教育内容片面和途径单一
高校生涯发展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的内容既包括生涯发展理论、兴趣能力探索、测量工具运用、生涯决策等,又包括形势政策解读、价值观的引导。由于受到西方理论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生涯发展教育时会倾向于从个体出发,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职业满足,导致部分学生过度追求精神层面的发展,出现择业时享乐主义倾向明显的情况,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部分学生甚至将考取编制视为唯一的职业追求,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少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生涯发展教育中加强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性,并試图加强相关引导,但是目前多以单向灌输式教育为主,这种方式对深受互联网影响、思维活跃的“95后”和“00后”学生而言,教育效果欠佳。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生涯发展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取向
“三全育人”理念下,生涯发展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关注毕业生就业率、指导学生求职、追踪学生就业去向落实情况等层面,而是要从单纯的一次性就业指导转变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性工作。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如对大一学生注重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和所学专业,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增强职业规划意识;对大二学生开展以兴趣、职业探索为主的生涯发展教育,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应用所学专业的知识,逐渐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制定方向,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参加各类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引导大三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展分类、分专题的指导,必要时进行一对一辅导;针对大四学生,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宣讲和求职技巧指导,关注其心理状况,对面临就业难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压力疏导。
(二)整合教育力量,营造全员育人的和谐氛围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全员育人提供校内保障
高校生涯发展教育要抓政策落实,严格按教育部的规定,配齐生涯发展教育教师,确保数量上达标;选聘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生涯发展教育课程的讲授和辅导工作,以弥补辅导员、行政岗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短板。高校只有拥有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需求。
2.加强校内外合作,利用社会资源
高校教师大多是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工作经验。为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高校要注重加强与校外专业人士的合作,充分运用校友资源,通过聘请优秀校友担任生涯发展教育兼职导师,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例如,深圳大学办学近四十年,培養了30余万毕业生,其中95%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学校经常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作报告,他们的人生阅历就是一本本“活教材”。
3.争取家庭的配合
根据理性人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会主动寻求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职业并为之作准备。在现实中,人并非完全理性的,感性因素会影响个人的生涯发展选择。尤其是我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家庭观念较强,家庭是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的观念和喜好往往直接决定学生的职业选择与发展路径。因此,高校生涯发展教育要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向家长传递生涯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家长开展生涯发展的家庭教育。
(三)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
1.理想信念教育
立德树人首先强调的是“立德”,即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不仅要掌握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忍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从宏观层面看,将自身生涯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选择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又能为社会作贡献的职业发展道路,在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发展出现冲突时,要以国家、集体利益为先;从微观层面看,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摒弃不愿就业的消极心态和极度依赖原生家庭的不良风气,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2.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素材。要想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向学生强调敬业、诚信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并通过采用一些典型案例加深教育引导的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学生讨论违反考试诚信、学术诚信和求职诚信的案例,建立健全的约束制度。
3.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成功的必备品质。如今,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招聘岗位数量却在缩减,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普遍对未来有较大的迷茫感和危机感。因此,高校生涯发展教育亟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视自身的不足,避免因期望过高而产生不良情绪。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生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思路,提高抗压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四)创新方式方法,建设全过程育人体系
1.用好课堂主渠道,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要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强化 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将生涯发展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学段、各学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2.拓展工作平台,打造网络阵地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打造生涯发展教育的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生涯教育活动,建设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络阵地。
3.繁荣校园文化,坚持以文化人
校园文化活动是重要的教育载体,是一种比课堂教学更轻松、更有趣、更隐性的教育途径。高校要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职业生涯主题文化活动,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职业生涯知识竞赛、设计大赛、企业文化论坛等,定期邀请各领域的专业人士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报告会,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规划和发展意识。
4.组织社会实践,推进实践育人
实践性是高校生涯发展教育的重要属性,关注实践、扎根实践、服务实践是加强和改进生涯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必须组织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品格、学以致用,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发挥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周熙.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困境与进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4).
[2]闫家辉,殷秀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发展问题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GXSZ082。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