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俊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小学生的价值观还未成型,兴趣、爱好、习惯等各方面都需要合理地引导,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新课改要求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把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处理实际生活问题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重心,其强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指引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形成适合自身成长的能力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任,也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在备课、教学及作业设计中,教师都要按照课程标准中阶段性学习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内涵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品质。其体现出了一個人行为思想凝结的内部特征,是判断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出发点放在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中,指引小学生形成遵纪守法、守公德、严私德、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2)法治观念。其体现出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形成对法律作用、法律价值的认知。在现代社会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在平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应用法律,正确地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及义务,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健康生活。在教育领域,所有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将道德品质、法治观念落实到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状况。学生经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后,需要做到树立健康的人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能主动地关心国家与社会。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核心素养成长需求调整教学活动,指引学生能在课堂学习中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能力品质。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作用,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出发,指引学生养成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具备一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可以实现对学生正向价值观念的引导。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成长中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呵护、指导,教师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指引学生学会遵守秩序及法律规范、学会感恩,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指引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分工深度细化,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家庭、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理性地思考社会中的不和谐现象,应用自身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此引领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可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立足于核心素养视角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个体综合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借助现代教学技术,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保障。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优化路径
(一)优化教学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获取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只有引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在平常能自觉高效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此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实践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要关注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取,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要充分把握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引,使学生能更加高效率地获取知识,并且促进学生健康学习思维的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与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生活,拓宽学习视野,提出问题,结合所学内容积极解决问题,能在自主探索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围绕学生学习状况,设计相应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初步形成国家观、知道国籍含义、了解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等,要注重学生规则意识、法律观念、健康生活习惯的培育。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要求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调整教学视角,关注学生主体作用,引领学生能实现深度学习。如在《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教学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交通方式,学生难免会产生新奇感,但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汽车,而汽车在行驶中又会涉及相应的交通规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还要关注学生交通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视频和图片,并根据视频和图片内容对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小朋友的行为是否正确?”学生根据形象的视频和图片可以意识到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这有助于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行为的形成。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引学生思考“如何过马路才安全?”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展开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简单讲解交通规则的知识,并通过视频、图片及具体案例让学生对交通规则有深层次的感知,促进学生规则意识提升,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结合生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注重课堂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指引学生能将自身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体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此达到对学生健康生活观念的培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做到不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产生知识,并做到灵活应用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很多留白,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灵活地运用这些留白指引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话题,引领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在教学环节也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设计生活化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相对有限,在生活实际中面对一些问题,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解决,而是选择逃避,这与学生在实践中很少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很大关联。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指引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办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如在《合理消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消费行为,如果购买零食、购买玩具,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平常自己都会用钱买什么东西?并让学生思考哪些东西属于必须购买的?哪些东西属于可有可无的?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能让学生在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记忆基础上对生活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反思,對于学生健康观念形成十分有利。又如,在《安全记心上》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材基础内容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上学的路上都遇到了哪些事情。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看到了小动物,还有的学生说自己看到了美丽的云朵,教师适时出示问题,如果在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遇到了坏人应该怎么做?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可以提出让自己的爸爸打跑坏人,还有的学生表示应该向警察寻求帮忙。教师要引领学生尝试运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思考该如何避免危险,并为学生简单地普及一些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能够安全上下学。
(三)借助绘本引领学生成长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绘本的方式,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绘本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在观看绘本中会更加主动地观察、思考,并且会细细琢磨绘本中的道理,这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良好帮助。在教学中,可以将绘本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自己创编绘本,也可以借助地方故事,激活学生的兴趣,并借助绘本来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
教师在平时要借助绘本来培育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能在看故事、听故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如在《健康过冬天》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绘本,让学生先阅读绘本及教材,并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冬天的相关注意事项。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冬天的,在冬天遇到了哪些事情?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小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语言描述,无疑就是一个对故事进行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表现得更加积极,能深层次地感受到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不同,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十分有利。
(四)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动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为了全面发挥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指引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快乐学习、享受学习,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结合具体情况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当作教学的关键点,准确地定位自身在课堂教学的角色,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引领学生能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能享受到成功,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灵活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独立思考、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各项能力提升。如在《我们班四岁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匿名信”的活动,让学生匿名写下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投入班级信箱中,教师按照平时的分组,每组学生随机选出几个,展开小组讨论,形成最后的意见并及时汇报、全班交流。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其他活动,如班徽设计、班级问题处理等,实现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全面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力度,结合学生的认知状况,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能灵活地将学科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意义,并自觉地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逐步提高道德修养,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潇,张丽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分析[J].文存阅刊,2021(17):57.
[2]李芝.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求知导刊,2021(37):36-37.
[3]张金祜.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探讨[J].华夏教师,2021(25):83-84.
[4]金建秋.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师),2020(12):34.
[5]刘艳华.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2):12-14.
[6]张桂英.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求知导刊,2021(44):79-81.
[7]荆晓晨,刘静.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5):148-149.
[8]侯天霞.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论坛(综合版),2021(15):99-100.
[9]付成青.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2022(2):90-92.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