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荣生
摘要:课后服务是指学生放学后,学校继续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看护等便利的一种方式。课后服务开始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城市生活节奏快,学校放学后家长还没有下班。中学生放学后的问题也很突出,由于家长上班或外出打工,县城和乡镇农村中学生课后无人接送、缺乏监管。实行寄宿制管理是做好县域中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有效措施。在政府重视、社会关心下,学校主动作为,周密安排,做好各项工作。
关键词:县域中学 课后服务 寄宿制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先后发文,要求开展课后服务,重点解决“三点半”问题,即学生下午放学,家长还没有下班,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社区、街道等配合的课后延时服务。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许多乡镇合并,孩子上学路途遥远,不方便接送。在农村,不仅存在“三点半”问题,许多家长下班迟,更有许多留守儿童,家长到外地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主要是解决孩子生活问题,也有许多爷爷奶奶对孩子上放学接送,但对于他们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①爷爷奶奶过于娇惯孩子,缺乏纪律约束;②爷爷奶奶由于自身文化层次低,对于留守儿童的文化课复习无法指导;③对于孩子贪玩、违纪等行为无法管住。
二、国内外课后服务的实施
搜索“中国知网”,分别输入“课后服务”或“寄宿制”进行搜索,文章很多;但输入“课后服务,寄宿制”,只有9篇文章,并且主要是研究农村小学生的。在我国,进行课后服务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特别是最近几年各地都有相应的管理要求;办学过程中进行“寄宿制”管理的学校也有许多,主要是解决孩子上学路途遥远等问题,并且各地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原来的寄宿制学校,主要是服务于学生在校自习和住校生的生活管理,他们在校生活单调;而对于他们的全程教育管理与服务,很少有学校进行。
国外由于办学体制、文化差异、传统以及法律规定等,极少有留守儿童,孩子的教育主要由父母负责,不能随意交给他人教育,包括爷爷奶奶。孩子上学也主要在他生活的区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这个区域是家长缴纳教育税的地方,孩子不能轻易到其他地方上学。在法国,规定孩子必须和父母一起生活,孩子年龄达到18周岁就实行独立,父母基本就不再管了。中小学阶段实行寄宿制的也不多,主要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贵族化的私立高中,收费高,学校条件好,升学率高;第二种是公立学校,为满足偏远地区或离学校太远的孩子上学的需要;第三种是特殊学校,为治疗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或军事专门学校,或旅行学校、户外露营学校等。
我国实行课后服务时间短。大约20年前,由于父母下班迟,而学校放学早,家长来不及接孩子回家,在小学周边出现了一些“小饭桌”,可提供小学生中午吃饭,还能起到看护作用。饭后孩子可以在那里做作业,在家长来接之前,不会乱跑。也有下午放学后的“小饭桌”。随着需求越来越多,十多年前在上海等地,为解决下午学校放学早,家长还没有下班的“三点半”问题,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要求学校延迟放学,利用课后时间安排学生阅读、做作业、开展文体活动等。2017年以后,教育部发文,要求全国性地开展课后服务,各地陆续出台政策,具体落实以学校为主体的课后服务。但对于县域中学,通过寄宿制管理开展课后服务还极少。
三、通过寄宿生管理开展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是为了解决家长还在上班和学生放学无人接送和监管的矛盾。以学校为主体的课后服务的实施,既使家长能够安心工作,又使孩子的教育、安全等得到保证,是真正的“民生工程”。如何通过寄宿制管理,把县域中学的课后服务做好,我们经过调研,认为主要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本,提高教育的服务意识
1.政府部门重视,加大投入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高中(包括职高)办学逐渐普及,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也逐渐增多。为解决家庭无人监管和路程遥远的问题,一些农村学校实行了寄宿制管理,但主要解决孩子住宿、餐饮等生活问题,距离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还有差距。没有实行寄宿制的农村学校根据需求也应该加快建设。政府投入主要解决以下问题:①人员。寄宿制学校不仅需要平时到课堂上上课的老师,还需要课后组织开展活动的老师和管理人员。依靠原有的老师根本不能满足需求。课后服务不在正常工作时间进行,对学校来说,增加了原来教师的工作量。对于愿意承担任务、额外增加工作量的人员,应有适当经费补助。课后甚至节假日教育和管理人员不足时,需要政府、社会支持,多方面落实管理人员。②场地。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是学生自己做作业、阅读、讨论,也可以开展体育、音乐活动,以及其他一些社团活动,学校原有的户外运动场和室内的活动场所需要增加,必要时还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需要宿舍、食堂、浴室等建筑,政府要进行规划设计,加大投入,满足需求。③器材和其他设施。课后服务要求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可能有些项目参加的学生少、有的项目参加的学生多,老师综合安排各种活动,音乐、美术、实践活动等全面开放,原来只用于教学的器材、馆室需要增加,根据需要落实。
2.学校统一思想,满足学生需求
以学校为主体开展课后服务,学校老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在政府的要求下,学校要进行宣传动员,提高学校教职工的参与意识,提倡奉献精神。学校组织教师志愿者并发动学生家长、大学生、社会上志愿服务人员,参加到课后服务之中,为学生各项活动提供保证。
寄宿制学校安排学生课后服务,要与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统筹制订计划,把课后服务与日常教学融为一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服务,使所有学生能健康成长。
3.社会支持,保障课后服务需要
由于学校拥有师资、场地等条件,课后服务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实施,但学校能够提供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为学生开展课后服务,绝大多数可以在校内进行,学生阅读、做作业、课后辅导,以及开展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活动,在老师的组织安排下,根据需求,学生可按照原来班级或跨班级、跨年级开展活动。寄宿生在校的,老师还可以利用放学后或者节假日,组织他们到社区、农村、企业开展活动。可以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奉献爱心;可以到农村进行学农锻炼,体验农民的生活;可到企業进行实践锻炼,了解生产过程;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有关真实情况;等等。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但这些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的不仅需要场地、设施的供应,还需要专业人员的讲解和辅导。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要有专业人员讲解;组织学生到企业、农村参加实践锻炼,要有专人现场指导。
(二)学校精心安排,细化各项工作
1.充分调研,征求意见
县域学校许多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实行寄宿制管理,不仅解决学生家庭住址远的问题,还解决学生课后管理以及教育的问题。在实行寄宿制之前,学校要充分调研,了解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告知家长学校的举措,征得家长的同意。对于需要寄宿的学生,老师要掌握每一个人的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兴趣爱好不一、个性特点不同,学校在进行寄宿制管理时,针对不同情况,在安排住宿、饮食、活动时做到服务周到、管理到位。
2.制定制度、计划,抓好落实
对于寄宿生管理,不是简单的生活管理,保证学生的住宿、饮食等,更重要的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活动安排和教育,做好“服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把正常的学校教育与寄宿生课后服务结合,统筹安排各项活动,在活动时间、人员安排、活动场地与器材落实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详细列表,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计划安排要提前发给老师,让老师提前做好准备。学生也要提前掌握活动安排,明确具体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有的还要让学生事先做一些准备。
3.人员安排到位,提供各项服务
寄宿制学校,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以外,学校还要考虑课后及假日学生的安排,做好服务。
开展课后服务,班主任在事先征求学生意见、学生进行选择的基础上,对学生重新编组、分班,组织开展活动。每项活动,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安排专人进行指导和管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愉快活动、锻炼身体、学习钻研等。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学校可安排老师、家长、社会志愿者等到校进行服务,有的还需要提供一定的额外报酬。对于校外活动,要提前准备,必要时请社会、政府支持。
4.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对于所有学生,学校要了解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后服务。
(1)指导学习方法。对于寄宿生管理,文化课学习是学生的重要方面,学习自觉性不好的学生,老师要及时督促他们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及时完成作业;为提高课堂听课效率,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确保课堂上有侧重点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2)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对于寄宿生的服务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让学生自己组织、自行开展。每项活动,可以团队组织,但要体现个人意愿。可以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是老师进行针对性辅导。有的学生喜欢球类运动,有的学生爱好绘画、演讲、科技探究实验等,分层分类组织,老师进行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活动。每项活动要有学生牵头(负责)人,或小组长,负责活动的计划和实施。活动开展在考虑到同学兴趣的同时,还要富有娱乐性、实践性、教育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能力。
(3)实行学生档案管理。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可实行量化考核,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使学生行为有标准、有比较。学校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详细登记,针对学生平时在寝室的表现、学习情况、生活习惯、与同学相处情况等做好记录,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教育。学校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予以肯定;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分析不足之处,提出期望,让他们有努力目标。
5.注重与家庭配合,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1)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的判断能力、自我意识提高,学校要通过家长会、专家报告,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对待中学生,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意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多进行鼓励,但在原则性问题上,该约束的要态度明确。
对孩子的教育,学习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能看成是孩子的唯一,家长尤其要注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意志力、守时守信意识、关爱他人的意识、遵守秩序的习惯等对他们的成长也非常重要。许多家长平时不问孩子情况,一问就谈孩子的成绩,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回到家里,家长要有意识地重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平时除了生活上保障外,家长要安排孩子做家务、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孩子孝敬老人,讲社会公德等。
学校可组织家长和学校之间展开交流。学校创造条件,多让家长进入校园,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家长尽管在外地打工,每年还要抽出时间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尽量多回家或到校看望孩子,给孩子以关怀。
平时学校老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关心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孩子在学校的进步,老师及时告知家长;孩子有异常表现,老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平时住校时间长,可能感到生活枯燥,想家、缺乏目标等。学校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课后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可开展一些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单独进行心理辅导。关键是要通过学校的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让学生进行运动、进行展示、进行交流,让他们感到生活充实。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和其他一些特殊学生,老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特别关爱。
参考文献:
[1]李勉,張平平,王耘.国外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办学管理经验及其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5):123-128.
[2]邓静娴,李海燕.西方国家有没有留守儿童[J].中国西部,2012(3):62-65.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