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探讨利用微课辅助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优势,提出用微课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任务驱动+微课支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微课分层教学关照学生个体差异、共建微课素材创意促进学生协作和创新等方式提高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 七年级信息技术 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0-0125-04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结构和学生知识技能获得方式都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师机械地教学,学生被动地听课,将使学生的思想变得刻板,丧失自主学习能力,进而逐渐丧失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基于新时代发展全民数字素养、提高大众数字技能的新形势需求,要大力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创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教学资源,具有主题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等特点,能够让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微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对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笔者结合自己在南宁市某农村中学一年的支教经历,分析农村学校七年级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学科微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信息技术学情分析
笔者支教的农村学校地处城郊,学生来自周边乡村。学校只有一间50座的计算机教室,七年级共4个班,每个班约50名学生,每班每周有1节信息技术课。学生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非零起点教材,在知识点上衔接小学信息技术内容。为了深入了解七年级新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開学初,笔者向七年级全体学生发放了一份问卷调查表,从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和场所、对计算机网络的了解、掌握的常规软件、期望的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经过调查统计,笔者梳理出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表1所示。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学生家里没有计算机,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不多,但每个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使用家长或者自己的智能手机;大部分学生拥有简单的信息技术能力,会上网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少数学生表示学习过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和知识,但是他们基本不会使用常规软件;大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玩,他们愿意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综合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起点低、接触计算机时间少但对信息技术学习感兴趣等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二、利用微课辅助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优势
微课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套学习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支架。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内容涉及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演示软件的基本操作,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来熟悉软件的使用。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其实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由于软件操作的连贯性要求,操作能力低的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稍不留神,错过一两个步骤,就会导致操作“卡壳”;第二,对于教师而言,同样的教学内容,每个班都要讲授一遍,虽说这是教学的必要性,但教学效率明显低下;第三,由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教师一一辅导,导致教师在学生间疲于奔波。信息技术教师在微课应用上有着学科优势,利用微课辅助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一)信息技术教师在微课制作方面有专业优势
微课的类型有多种,运用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以微视频为主,主要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而制作的微型视频,用于教师对某个教学重难点的讲解或操作演示,学生可通过反复观看掌握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制作微课视频没有技术方面的难题。信息技术教师在微课制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无论是在PPT制作、录屏软件使用,还是微视频后期剪辑制作等方面,都比其他学科教师具有优势。
(二)用微课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练结合
微课以网络流媒体的形式播放,学生使用计算机或智能手机均可以观看学习。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差异就是网络课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教学实现边学边练,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要求。微课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自主观看和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否则和一般的视频无异。由于微课视频占用的时间较短,因此学生在学习进度上可自由、合理安排,自我调控学习频率。学生可随时对重点、难点知识展开深层次学习和反思,通过暂停、倒退、重播等操作,让微课视频里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或操作演示同样的教学内容,直至完全理解。
(三)微课视频可同时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将重难点知识讲解或操作演示制作成一个个微课视频,可同时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师需要在信息技术微课视频中提供明晰的知识结构线,在这条线上展开讲解,将知识点讲深讲透。然后,教师对这些微课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制作系列化、连续性和层次性的微课视频群组,由点到面最终织成一张知识网,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可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
三、利用微课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学策略
(一)用微课营造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查发现,农村学校90%以上的七年级学生喜欢上网玩游戏、聊天、听音乐,他们刚从小学步入初中,课业负担加重,信息技术课成为他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家里较少接触到计算机,因此对信息技术课堂抱有诸多期望,但是当学生发现在课堂上并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计算机玩乐时,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就会下降,不少学生甚至出现抵触行为,比如趴着睡觉、与旁边的同学聊天、写其他学科的作业等。在信息技术课堂引入微课后,微课带来的音视频冲击,营造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执教《学会组装计算机——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一课时,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通过播放微课视频《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来吸引学生。微课视频中动画人物的形象活泼可爱、声音节奏适度,配合计算机各个部件的讲解,画面呈现对应的硬件设备,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较于传统教学的硬性灌输模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短短两分半钟的视频,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认真观看。观看结束后,学生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了解计算机中各主要部件的功能。教师课后抽查,8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组成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面对实体计算机,学生能够一一指出对应的硬件设备的名称及主要功能,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用“任务驱动+微课支架”的教学组织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趋势。但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讲到哪学生听到哪,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要自主学习,也不会自主学习,从而形成了一种呆板、沉闷的课堂氛围。微课辅助信息技术教学正好可以克服这种传统课堂的弊端,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微课支架”的教学组织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学生在任务驅动下,一边看微课视频一边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将理论学习及时应用于操作实践。
例如,在《文档的编排》这类实操性很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上课初始就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用Word软件制作一份关于网络安全介绍的文档,同时对纸张大小、段落行距、图形符号和页眉页脚做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布置任务后,不再进行集中授课,而是给学生提供了《页面布局》《文档美化——项目符号、编号》《文档美化——段落设置》《文档美化——页眉页脚》4个与任务密切关联的微课视频,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自主学习,同时完成自己动手操作的任务。由于是初次开展任务驱动式学习,很多学生并不适应,观看完视频后,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已从“喋喋不休”讲授任务中解放出来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暂停、播放、倒退等功能,一步一步跟着微课视频讲授的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教育者变为引导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展开学习。随着“任务驱动+微课支架”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次应用,学生慢慢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用微课引导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关照学生个体学习差异
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整体偏低,但是每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起点、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偏好等方面各有不同。微课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教师将课内、课外的知识点设计制作成一节节微课,能够在正常教学进度下,让学有不足的学生重新学习课堂上尚未掌握的知识要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延伸相关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构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体系。微课分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关照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提升了潜力生的学习自信,又挖掘了学优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计算机的过去与未来》的教学设计上,教师给全体学生提供了《计算机的发展》《一分钟了解个人计算机》两节微课,让学生简单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此外,教师还提供了《中国通用计算机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超级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智能玻璃的一天——康宁未来科技生活》等微课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前世今生,关注中国计算机的发展情况,了解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微课课程,满足班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通过组织学生共建微课素材、共享微课创意,培养学生协作创新能力
七年级学生信息技术问卷调查中涉及“分组合作学习”“小组评价”“问同学”等选项,基本没有学生选择。因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很少或者没有接触过小组协作、合作学习,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听教师讲、不懂就问教师,教师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主体。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操作性均较强的基础学科,富有创造性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微课,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共建微课素材、共享微课创意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合作技能操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共鸣共振,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学目标设定—搜寻素材—设计制作—展示成果”等一系列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例如,在《网站设计》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成立网站设计小组,讨论确定网站的主题、名称和内容。教师在设定教学任务时,要求学生以微课素材的结构和形式来完成设计,除网站基本框架外,网站素材、内容、形式都可以自由设定,并提供相关网站供学生下载素材。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分工搜集和下载相关资料素材。学生组成网站设计小组后,推选组长,对各个组员进行任务分工,除了收集素材、制作网站等常规分工外,有些小组还列出了操作体验、测评打分等特色分工。在制作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网站主题对素材进行修改和完善,并给予学生正向评价。在以上学习过程中,网站设计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团结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网站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青少年喜爱的“Teens in Times(时代少年团)”,有体育健身的“本草纲目帕梅拉”,等等。通过共建微课素材,学生的协作形式得到丰富拓展,在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之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明显进步。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顺应时代发展步伐,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灵活运用微课辅助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以微课为载体展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微课所构建的教学情境中丰富学习体验、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信息化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加强微课辅助教学的探究,不断修正微课教学中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炫技式教学,避免微课教学走入窄巷子和死胡同,力争把微课的形式多样转化为成效多元,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让微课在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亮点纷呈,在素质教育的宏观层面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冯金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8):30.
作者简介:龙碧晶(1982— ),广西南丹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
(责编 韦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