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教”“科”“研”“训”“赛”“导”“践”相脱节,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论述开放型教师研训模式的实践探索,主张“教—科—研—训—赛—导—践”七位一体,整合研训资源,开展“协同”研训,以推动本校教师和区域内教师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中职学校 开放型 教师研训 价值意蕴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1-0079-04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职学校自主开展的校本特色研训是我国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研训的主体、形式、手段和资源都相对单一,研训普遍圄于校园,局限于教育内部;教师培养的六个主要路径,即“科”(教育科研)、“研”(教研交流)、“训”(教师培训)、“赛”(比赛练兵)、“导”(结对指导)、“践”(企业实践),同“教”(教育教学)之间相互脱节,吸引力和实效性不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宁四职校)近年来积极探索“教—科—研—训—赛—导—践”七位一体化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务实高效的开放型教师研训模式,有力推动了本校教师和区域内教师的共同成长。
一、中职学校开放型教师研训的价值意蕴
(一)开放型教师研训的内涵、特质和逻辑
为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之困,更好地发挥“科”“研”“训”“赛”“导”“践”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南宁四职校近年来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开放型教师研训方案。
中职学校实施开放型教师研训,是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打造高素质职教双师队伍为目的,以开放型教研文化和“互联网+教育”为依托,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评价指标,“教—科—研—训—赛—导—践”七位一体,常态性、全员性、泛在性开展教师校本研训。其基本特质和逻辑关系可以概括为:研训成员异质性与研训主体多元性相统一,研训手段数字化与研训方式实践性相统一,学习方式反思性与研训追求创新性相统一,研训组织协同性与研训成果共享性相统一,通过研训时间常态性、研训对象全员性和研训范畴泛在性等三个维度构筑起充盈于教师工作学习的立体空间(如图1所示)。
(二)实施开放型教师研训的意义
1.开放型教师研训比传统的教师研训更契合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特质
职教教师需要不断根据行业前沿知识进行专业化提升,使职教教师的发展需要与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与融合。职业院校教师研训应坚持开放性原则,突破学科、专业、教研组织、学校围墙、地域等的限制,打破亦步亦趋模仿中小学教师研训的窠臼,统筹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维护和开发好教师与职场的关系,强化异质成员和多元主体的互助合作。
2.实施开放型教师研训,是中职学校教師专业发展的应然之策
第一,开放型教师研训推动“教—科—研—训—赛—导”的一体化、课程化和系统化,以教学质量提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克服以往“科”“研”“训”“赛”“导”“践”碎片化的不足,有助于学校从教师被动受训和消极参研的场所向教师主动“学习—研究—实践”的学习空间转变,有助于教师“从‘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实践者转变”,进而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开放型教师研训注重在当前实际教育情境中开展研训,实现研训内容与教育实践无缝对接,解决了传统研训中知识“转译”不畅,培训成果难以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问题。
第三,开放型教师研训基于教师需要和问题解决,将教师研训与教师生涯规划相结合,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从外部赋能向内部增能转变,使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得到更加有效的激发。
第四,开放型教师研训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发展转变,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张和新时代人才成长的规律。
第五,开放型教师研训要求将教师研训常态化、全员化和泛在化,有助于教师从合格学历者向终身学习者转变,有助于化解职教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第六,开放型教师研训推动区域协同研训,有助于优资研训资源的校际共享,对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推动乡村职业教育振兴具有重要价值。
二、南宁四职校开放型教师研训的实践探索
(一)培育开放型教研文化,构建校本研训数字平台
1.开放型教研文化为开放型教师校本研训的实施奠定基础
南宁四职校传承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精髓,积淀形成以“和而不同、和谐奋进、德技融合、合作共赢”为核心内涵的学校“四和”文化。在“四和”文化沃土中,学校数年来通过熔铸教研精神、完善教研制度、转变教研行为、改造教研环境,构建了以协同、创新、实践、共享为主要内涵的开放型教研文化,形成了“明德精研,追求卓越”的教研精神文化、“刚柔相济、开放合作”的教研制度文化、“和谐温暖、润物无声”的教研环境文化、“深耕创新、学研践行”的教研行为文化“五位一体”的教研文化体系(如图2所示)。开放型教研文化的构建与开放型教师校本研训的实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数字化平台为开放型教师研训提供支撑
南宁四职校投入经费建成了内部质量管理与诊断分析平台、微信移动端教学测评系统、技能中心管理系统、“四职云”存储平台等数字化平台。南宁四职校鼓励和引导本校教师和职教集团成员教师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超星泛雅云平台、南宁职业教育云等建立虚拟教研室,开展线上研修和教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学校多次牵头组织区域性的“云上教研”活动。学校为全体教师购买“知网研学”服务,提升了教师文献检索、研读学习、文献管理和论文撰写的效率,教师在平台上自由组建学习团队,共享学习资料和笔记,促进研究团队的高效沟通和知识管理。学校还鼓励教师运用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表达教育情怀、发表教育主张、展示专业特长、传播职业技能,一批教师成长为“网红”教育博主,既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也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数字化研训的广泛应用,使学校研训突破了时间、地点和参与者的限制,促进了教师个性化、选择性、自主性的学习,形成了开放、交互、动态、共享的数字化研训圈。同时,基于大数据和云管理建立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和“教师数字化档案盒”,提高了教师队伍管理的效率。
(二)“教—科—研—训—赛—导—践”七位一体,转变教师专业发展范式
1.搭建多元协同研训组织架构,统筹管理“教”“科”“研”“训”“赛”“导”“践”
南宁四职校改变以教研组为单一教研组织的局面,建章立制,分工协作,明确职责,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学副校长和人事副校长共同分管,教师发展中心具体负责,各科室、专业部支持配合,大师工作室、特聘专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备赛团队等齐抓教师研训的研训组织架构,形成强大的研训合力,将课题研究、教研活动、教师培训、教师比赛、职称晋升、教学督导等进行统筹管理,建立一体化的“教—科—研—训—赛—导—践”体系。
2.依据教师管理层级,形成从学校到个人上下贯通的五级目标链
五级目标链即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学校层面教师发展规划—专业部层面教师发展规划—专业层面教师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综合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和学校工作需要,专业部为每位教师制订了“量体裁衣”式的教师培养计划和研训计划。教师每学期撰写自我诊改报告,通过“教师数字化档案盒”实时反映和跟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轨迹,对教师提出未达标的发展项目进行预警。学校定期对教师实施考核,引导教师对照标准实现发展目标。从教师自我发展需求出发实施教师研训,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研训的内驱力和主动性。
3.依据教师成长阶梯,形成“四度五维”标准链
南宁四职校从教师“引入—培养—成长—发展”职业进步规律出发,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特点,构建“新进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阶梯式发展标准链,从四个阶段(教师引入、教师培养、教师成长和教师发展)、五個维度(师德修养、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完善教师发展标准体系,制订各阶段教师发展标准。
4.实施课程化、系统化的教师研训
南宁四职校围绕教育教学的焦点、难点、痛点问题,按照“能力、素养和标准并重”的原则,设计课程化、系统化的研训内容,教师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岗位研修、教学比赛等,使教师“科”“研”“训”“赛”“导”来源于教育教学,植根于教育教学,又回归指导教育教学,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这种常态性、全员性、泛在性而非随机性、精英性、阶段性的研训,使教师在岗位实践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持续的研究实践和自我反思,都能得到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从而不断成长进步。
(三)多元主体协同研训,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
南宁四职校突破传统研训在同一学科(专业)教师中进行的局限,跨越学科,跨越围墙,通过研训成员的异质化促进教研主体的多元化,实施“校—校—企”协同研训,拓展研训形式,将线上、线下研训相结合,校内、校外研训相结合,教学研究、技能研究相结合,依托大师工作室、特聘专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专业(群)建设研究基地、人才小高地等,整合校内外研训资源,开展合作研训,打造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形成“大师带名师,名师带团队,学校带集团,区域共成长”的教师共同发展格局。
1.开展国际交流促进研训
南宁四职校先后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学院、澳大利亚班达伯格州立中学、泰国腾博雅教育集团缔结为友好学校,跨国开展交流互访、影子跟岗、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学校依托中英“影子校长”项目、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中德诺浩德国汽修教学本土化项目和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分校区项目等,将外国专家团队引入教师研训,大大拓宽了教师的视野。2019年12月,学校成功举办了广西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际交流论坛,为广西职业教育与国际交流对话搭建平台。
2.引入校外专家指导研训
南宁四职校依托民族文化传承基地项目,将壮锦技艺大师谭湘光等一批技能大师引入研训,使教师得以向行业最高技术水平和工匠精神看齐。学校依托南宁市特聘专家岗等项目,将国家级教学名师彭朝晖教授及其团队等一批专家学者引入研训,提升了研训的学术水平。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将宏烨教育集团、中德诺浩集团、东风南风集团、优蓝集团等企业的技术骨干引入学校,深度参与学校教学、教研,使课程教学和企业生产对接更紧密。
3.引领职教集团教师共同研训
南宁四职校作为南宁市职业教育交通运输专业集团、文体艺术专业集团的牵头单位,积极依托职教集团,将集团内教师纳入名师工作室、课题组等,组织开展集团内的教学观摩研讨、课题研究、活页读本开发、集体备赛等研训活动,打造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
4.引导教师跨领域研训
南宁四职校通过组织教师读书沙龙、摄影比赛、教研活动观摩、全员听课、跨校区跟岗、校际跟岗等形式,引导教师走出学科(专业)看学科(专业)、走出教育看教育,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校区教师开展跨领域教研和培训,促进教师互学互鉴,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对接与互补。对所有校本培训项目的课程设计,学校都尽可能做到多元、丰富,特别是适当安排教育学之外的学习领域,使参训教师“跳出教育看教育”,提升教育情怀和职业素养。
5.建立成果共享机制
南宁四职校基于学校“四和”文化,培育教研团队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合作共享的工作关系,通过职责建设,促进教研组长向“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和“特色教研文化引领者”转型。学校建立教师研训成果辐射机制、课题研究成果应用推广机制、三名(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考核机制、教研组长考核机制、教师团队备赛机制、职教集团教研交流机制等,促进研训成果在校内和职教集团内的共建共享,打造校企共建、目标共构、资源共享、教学共襄、理实共举、创新共赢、同侪共进的教师成长共同体。近年来,学校通过区域共享的研训机制,将南宁市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等县级职校教师纳入研训范畴,促进了县级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推动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提升教师实践力与反思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1.学校研训聚焦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
南宁四职校将教师研训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严格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部分教研团队引入企业生产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生产任务。部分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攻克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专利成果。在开放型研训中,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亲历者、课堂革命的行动者、精品课程的开发者、特色教材的编写者、实训基地的建设者。学校引导教师团队在企业生产实践、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实践、专业建设实践中开展研训,提升了研训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2.“一二三四五”研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南宁四职校在教研文化建设中厚植“创新”理念,倡导“课堂革命”,培育创新型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环节上研究如何创新,形成“一课多磨+两课评比+三有课堂+四课教研+五课深耕”的研训内容格局。“一课多磨”即通过集体磨课、同课异构,凝聚集体智慧,锤炼教法教艺,打磨精品课例;“两课评比”即开展优质课比赛和说课比賽,并由此拓展成为涉及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教师技能大比武”,以赛促教。学校团队备赛机制为参赛教师赋能,教师参加各类比赛捷报频传;“三有课堂”即建立以“有用性、有趣性、有效性”为核心要素的课堂评价办法,引导教师开展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课堂教学;“四课教研”即将课程、课本(含教材和教学资源)、课堂、课题作为教研内容,使教师的视野从单纯关注课堂拓展到关注课程和专业的建设发展;“五课深耕”即围绕如何优化一节具体课例而展开的针对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五个环节的研训活动。
开放型教师研训使南宁四职校的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2014年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以来获自治区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2019年学校获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学校。2018年、2021年,学校两度获评为自治区五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成绩居当年广西首位。2013年、2020年,两度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学校与马山县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等县级职校和民办职校建立了稳固的协同研训关系,有力推动了教育公平和乡村职业教育振兴。
南宁四职校基于系统论、协同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探索构建的开放型教师研训模式,对“教—科—研—训—赛—导—践”培养路径和校内外研训资源进行了系统化整合,促进了一批教师共同成长,使教师培养从“个体”走向“协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本研究与实践是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3]刘妍.从政策面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N].中国教师报,2022-03-09(14).
[2]陈沸溶.“主题引领·三阶五环”教师研训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1).
[4]张诗雅.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机制研究:来自联合研修坊的现场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Z2).
[5]冯凯.微格分析2.0:教研训一体的新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35).
注:本文系2023年南宁市中小学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职后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为例”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盛志榕(1977— ),广西环江人,本科,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教育人类学。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