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飞,丁 赞
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2
基于已经确定的健康风险评估及患病率的大幅提高,超重与肥胖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健康挑战之一,显著地增加人群死亡的风险,同时也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3]。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有所增加,其中男生从1980 年的8.1%增加到2013年的12.9%,女生从8.4%增加到13.4%[4]。
鉴于未成年肥胖症的递增趋势,国内外一些横断面研究发现体重、腰围、体重指数(BMI)或腰臀比等指标升高的儿童和青少年患高血压的风险可能增加,表明肥胖症是高血压的良好预测指标,也强调了预防超重和肥胖对防控未成年人高血压的重要性[5-10]。《2018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还指出高血压与内脏型肥胖关系较密切,高血压患病风险随着内脏脂肪指数增加而增加[1,11]。但在国内,尤其是在深圳市这些经济发达的新起城市,针对青少年肥胖各指数对血压的影响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因此,本研究拟基于深圳市在校新生的一项横断面调查来进一步探讨青少年青春期BMI 及BMI-z 对血压的影响,为制定青少年早期肥胖和高血压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2]。
调查于2018 年2 月至2019 年6 月开展,共纳入了深圳市宝安区9 所初高中的新生。静息血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采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自动测量。被检查学生光脚穿着轻便衣服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加以收集每个学生的个人特征数据(如年级、班级、出生日期和性别)。剔除数据缺失以及年龄<9 岁或≥18 岁等样本后,共7 805名10~17岁青少年纳入统计分析。
BMI=体重/身高2,kg/m2;BMI-z 根据WHO 网站提供的R 软件代码计算(https://www.who.int/growthref/en/)。根据BMI的z得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将BMI-z>2SD定义为肥胖,1 SD <BMI-z≤2 SD 为超重,-2 SD≤BMI-z≤1 SD 为正常体重,BMI -z <-2 SD 为低体重;其中SD 是BMI-z 得分的标准偏差[13-14]。本研究的肥胖程度第二个分类依据是根据亚太地区BMI 的分类法[15],将所有青春期学生分为4 个BMI 子组(<18.5 kg/m2为低体重、18.5~22.9 kg/m2为正常体重、23.0~24.9 kg/m2为超重和≥25.0 kg/m2为肥胖)。数据按照年龄(10~13 岁或14~17 岁)和性别(男或女)展开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R 语言和易侕统计中拟合平滑曲线图。采用Spearman’s等级相关分析血压与BMI及BMI-z的关系。
共纳入7 805例10~17岁青少年学生,其中55.3%新生为男生(4 313 例),54.2%为14~17 岁(4 229 例),年龄平均为(14.15±1.71)岁。在全部青少年中,平均BMI 为(19.98±3.54)kg/m2;男生BMI值高于女生,14~17岁组高于10~13岁组。对于BMI-z,男生BMI-z大于女生,但14~17岁组小于10~13岁组,见表1。
表1 2018~2019年深圳青少年样本的基本描述
根据青少年血压与BMI 及BMI-z 剂量反应关系的平滑曲线拟合图,SBP 和DBP 均随BMI 及BMI-z 增长而近似直线增长;当BMI>40 kg/m2时,样本量极少(只有2 例),所以出现预测血压值下降且95%置信区间范围很广的情况,但不影响整体结论。不管是按BMI 还是按BMI-z 划分的青少年肥胖标准,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的平均SBP 及DBP 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和表3。
表2 按BMI分层的血压水平 mmHg
表3 按BMI-z分层的血压水平 mmHg
10~17 岁青少年的SBP 水平与BMI 呈正相关关系(r=0.238~0.328;P<0.001),DBP 与BMI 的相关性相对弱一些(r=0.147~0.266;P<0.001);血压水平与BMI-z也呈弱正相关关系。在血压与肥胖指数的相关性中,男生和14~17岁组表现比女生和10~13岁组略强,见表4。
表4 血压与BMI及BMI-z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
按亚太地区BMI 的分类法,商丘市一所医学院校的214 例护士生的研究发现,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的平均SBP/DBP 分别为92/62 mmHg(1 mmHg=0.133 KPa)98/69 mmHg、101/73 mmHg和110/85 mmHg[16];而本文按照相同的BMI分层法,发现四组学生的平均SBP/DBP 分别为(109.3/69.9、113.3/71.8、117.7/74.2、122.4/76.8)mmHg,整体血压水平高于护理学生组,但血压随BMI 级别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不变。如韩国[8]、巴西[9]、沙特阿拉伯[10]、印度[5]、中国香港[17]、马来西亚[18]等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越胖人群血压越高的类似结论。同样是基于12~17 岁学校学生,马来西亚一项比较体重指数、腰围、腰高比和体型指数(ABSI)在预测青少年高血压效果的横断面研究指出:BMI 均值及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比女生拥有更高的腰围均值和高血压患病率[18]。
针对年龄和性别标准化的BMI-z 分类指标,江苏省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纳入超过58 万非超重的6~17 岁的未成年人的研究发现BMI-z 评分与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之间均存在非线性关系:与BMI-z=0 相比,BMI-z 为-1.2, -1.0, -0.5, 0.5, 0.7 和0.8 时,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比值比OR值(95% 置 信 区 间)分 别 为0.56 (0.54~0.58)、0.62(0.61~0.64)、0.81(0.80~0.82)、1.17(1.16~1.18)、1.23(1.22~1.5)和1.27 (1.24~1.29);BMI-z 评分越高(即超重程度越严重),发生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的风险越大[19]。体重或肥胖相关指数越大则患高血压的风险越大。
其他相关研究也指出:不同的民族及人种,肥胖指标对血压的影响效果不同。基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中心赖利儿童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接受肥胖治疗的873 名儿童中,与年龄及BMI 相仿(即BMI-z 近似)的白人儿童(107/50 mmHg)相比,黑人儿童(112/59 mmHg)和西班牙裔儿童(112/59 mmHg)血压升高的风险更大[20]。此外,在国内一项基于连续三次全国性横断面调查(2005年、2010 年和2014 年)共纳入22 万名少数民族及66 万汉族儿童和青少年(7 至18 岁)的一项研究展现:肥胖对少数民族高血压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对于汉族人来说是稳定的[7]。来自于突尼斯共和国、印度、韩国、波兰、伊朗、中国和美国的七项全国性横断面调查的58 899 名6~17 岁儿童和青少年的数据分析指出,与第5~24百分位数的参考亚组相比,第25~49百分位数亚组高血压的优势比OR=1.27(95%置信区间1.14~1.41),第50~74 百分位亚组OR=1.55(1.39~1.73),第75~84百分位亚组OR=2.17(1.92~2.46)[21]。在可接受的正常体重范围内,BMI 与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的风险增加有关;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保持较低的BMI对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