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军
(义乌復元医院超声科 浙江 金华 322000)
肩周炎也叫粘连性肩关节炎,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造成的因素有多种,比如肱关节会出现僵硬、粘连和疼痛,从而使患者的活动受到限制,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关节腔变窄或者出现骨质疏松,通常是因为肩关节周边出现了软组织损伤,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三角肌萎缩等症状[1-2]。因此,为避免病情恶化,早诊断、早治疗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对肩部外伤的诊断以X 线为主,但对肩部外伤的程度、范围及具体部位均无明确的诊断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肩周炎患者采用肌骨超声进行诊断的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义乌復元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0 例肩周炎患者,其中男24 例,女36 例,年龄35~63 岁,均龄(50.7±5.2)岁;病程2 ~12 个月,平均(6.8±1.7)个月。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者意识清晰,能够正常交流;③单侧发病;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②患者合并有其他肩周疾病;③患者中途脱离研究。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PHIUS1U22)进行检查,使用线阵探头,将探头频率调节为13.0 MHz,实施骨骼肌肉低速血流,采用最大彩色增益,灵敏度标准为噪声信号。检查流程为:在患者进入检查室后,将其调整为坐位,肩部做内旋和外展,肘部弯曲,双手置于腰间,促使患者能够充分暴露检查部位,然后涂抹耦合剂后进行扫描。常规行纵断面和横断面扫查,必要时加扫斜位断面,调整探头与肩周部入射角度,以获得最佳观察声像。按照解剖学的要求,分别做冈上肌区、肩胛下肌、冈下肌、二头肌和小圆肌区的检查。同时观察后盂唇、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肩关节囊等结构,对两个切口进行扫描,调整肱骨移动的部位,做动态评价。
以临床综合判断结果为依据,分析肌骨超声检查不同类型肩周炎患者准确率,分析肌骨超声影像特点。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肌骨超声对双侧肌腱同时损伤、单一肌腱损伤、滑囊积液不同类型肩周炎患者的诊断准确率95.00%与临床综合判断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发现有3 例误诊,1 例为双侧肌腱同时损伤,2 例为单一肌腱损伤。见表1。
表1 诊断准确率对比
肩部组织结构增厚、毛糙,表现为异常强回声,异常信号为回声不均匀、出现中断、杂乱以及局限性信号。鉴别要点:正常肩部超声图像为结构组织清晰,筋膜部位菲薄(见图1)。肩周炎患者超声图像为肩部组织结构出现增厚、毛糙以及筋膜不规则的增厚情况(见图2)。
图1 正常肩部组织
图2 肩周炎患者肩部组织
肩周炎,也叫冻结肩、粘连性关节囊炎等,的发病率在2%~5%之间,大部分患者是40 ~60 岁的妇女[3]。肩周炎被看作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大部分患者在2年之内就会痊愈,但是对于长期结果,还有一些争论,因为疾病症状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导致患者预后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时患者会出现肩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逐渐受到限制,同时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症状。当前,肩周炎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4],这与肩关节囊的慢性炎症、水肿、出血以及纤维化造成的关节囊发生黏液样变性、肩关节腔容量缩小、肩关节囊挛缩、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及疼痛的产生有关。肩周炎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发性,另一种是特发性肩周炎,病因未明,有人推测可能与甲状腺疾病、高血脂等多种疾病有关。术后、创伤恢复后,以及肩袖损伤后,都会出现继发性肩周炎的症状。肩周炎是一种由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及关节囊损伤所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其主要症状为上臂和肩膀疼痛,并出现肌肉萎缩和活动异常。但是,在CT 和X 线检查中,没有发现显著的异常,因此很难获得对患者准确的诊断结果。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并能对各种疾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诊断。在这些方法中,肌骨超声是一种拥有高分辨率探头的诊断技术,与传统的心脏、腹部、血管及妇产等超声诊断技术相比,肌骨超声是一种拥有高分辨率探头的诊断技术,与传统的心脏、腹部、血管及妇产等超声诊断技术相比,它可以将皮肤、脂肪、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支持带、神经、骨骼、关节及滑囊等结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还可以对肩关节腔及肩关节构成骨的状况展开动态及静态的综合评估[5]。再与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相结合,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获得明确的诊断结果。现在,肌骨超声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了临床的各个科室,特别是骨科、关节运动创伤科、麻醉科、康复科、理疗科、疼痛科及整形科等。肌骨超声是一种实时诊断工具,可以对肩部的骨骼、关节、肌肉和神经状况进行双侧对比,并对肩部的骨骼、关节、肌肉和神经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此外,还可以根据肩部的超声表现和某些特殊结构的测量值,来定量地评价肩周炎的情况,比如:盂肱关节囊厚度、喙肱韧带(CHL)厚度、盂肱距离、肩袖肌群厚度、肩袖及肩袖间隙回声等。有文献报道[6],对单侧肩周进行了骨骼肌超声检测,发现患侧与健侧肩部的下肱骨囊(IC)厚度有明显的不同,且IC 的厚度可作为肩周疾病的早期诊断指标。肌骨超声最大的优点是它可动态、实时进行扫描,它不仅可以通过对患肩的运动来评价肌腱的活动性,比如让肩周炎患者上举、外展的时候,还可以对患肩进行超声扫描,从而评价患肩是否有肩峰碰撞综合征,以及是否有隐藏的肩袖损伤,还可以用压力探头来评价。在该方法的指导下,以肌骨超声为“第二只眼”,以“面内外”两种方式,实现了对病变部位的精确定位,避免了对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的破坏,实现了对病变部位的可视化、精准性[7]。
肌骨超声所用高频超声探头可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微血流显像、弹性成像、超声造影、斑点追踪及其他技术,对正常及病理肩周组织进行全面评价。SMI 与传统彩色及能量多普勒成像相比较,为微血管血流检测提供了更为灵敏的新型血流成像方法,能够鉴别低速及小血管血流,SMI 模式检测喙突下脂肪三角血管流量,对肩周炎诊断有一定帮助,肩周炎喙突下脂肪三角SMI 血流测量较传统能量多普勒成像更敏感,血流与肩关节外旋前屈受限程度有密切关系[8]。超声弹性成像可在多种肌肉收缩条件及关节位置条件下,严密监测肌腱及组织硬度,对肌腱病理变化的探测可能较常规超声灵敏,现已应用于跟腱及一般伸肌腱病变的评价,研究显示[9],肩周炎患者冈上肌腱及冈下肌腱在剪切波弹性成像值方面较正常肩高,显示较硬;有研究建议肩关节囊的、肩关节滑囊的厚度改变及肩袖硬度的改变可能与肩周炎相关,这可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与肩周炎的纤维化机制有关[10]。作为侵入性检查,超声造影还能定性评价肩关节囊膜改变。斑点追踪与时间离群值去除算法实现了肩关节韧带运动速度矢量可视化,对肩关节运动时的超声动态进行处理[11-12]。在典型物体上进行了实测,通过所提离群值剔除技术,速度矢量偏差增加43%。肩周炎的治疗分为非手术与手术两种,非手术治疗可采用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口服类固醇药物、理疗、推拿、针灸、康复、浮针、体外震波、高能量激光、注射等方法,注射治疗可采用局部疼痛封闭、关节腔注射(可采用玻璃酸钠、激素、利多卡因、高渗糖、富血小板血浆等)[13-14]。
综上所述,利用肌骨超声对肩周炎进行诊断,可以有效地发现并正确地判断其损伤状态,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