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活适应课程思政资源及其运用

2023-06-17 11:32:00高鹏凌陈心慧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材学生

高鹏凌 陈心慧

【摘 要】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新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生活适应教学中处处都有教师可以发掘的思政资源,生活适应课程在培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教师应当明晰生活适应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生活适应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思政教育;教材;生活适应;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6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课程思政水平,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新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生活适应教学中处处都有教师可以发掘的思政资源,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思政融入生活适应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生活适应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追根溯源,明晰生活适应课程思政教育功能

20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原国家教委1987年12月出台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以及1990年5月试行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出版了一套针对轻度智障学生教学训练的教材,包含了语文、数学、音乐、美工和常识。从教材编选内容可以看出,常识是培智学校最直接承担着思政教育的学科载体。比如《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常识(试用本)》第十三册1—4课分别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

1994年10月,原国家教委依据培智学校招生对象障碍程度加重的现实需要,出台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将教育训练的内容分为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思政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适应方面的社会生活领域。具体包含:低年级段的“知道自己的国籍、首都,认识国旗”“知道元旦、五一、六一、十一各是什么节日”,中年级段的“认识国徽”“认识清明节、党的生日、中秋节、端午节、建军节、教师节、春节”,高年级段的“了解主要节日的来历和习俗”“掌握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如打人犯法等),懂得遵纪守法”等等。

2007年,教育部出台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未设常识学科,改为增设一门新的必修课程——生活适应。不难发现,生活适应来源于1994年的“纲要”。“方案”首次明确了生活适应为培智学校的一般性课程,并如是说明课程设置主旨: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可见,生活适应承接了早先的常识学科要求,包含了相关思政内容。

二、条分缕析,厘清生活适应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

梳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课程目标”中的思政内容,可以发现它们主要集中在“国家与世界”领域,分散于低中高3个年级段(见表1)。

教材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生活适应新教材中的思政内容,主要被安排在各册的第五单元,以红色为主题色标记。有3课除外,具体为:三年级上册第1课介绍教师节的《老师辛苦了》,位于“学校生活”领域;二年级上册第9课《团圆过中秋》和三年级上册第7课《尊老敬老过重阳》位于“家庭生活”领域。编者如此安排,主要是顺应了实际生活场景,方便学生的学习理解和泛化应用。

“课标”中有“了解一些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等(含女英雄、残疾人先进人物)的事迹,并向他们学习”的要求,生活适应新教材中似乎没有对应呈现。其实不然,这项内容被包含在了“传统美德小故事”系列中。比如四年级上册第9课《传统美德小故事——爱国篇》,核心内容是学习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拓展学习”就介绍了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抗倭事迹和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事迹。可以说,“课标”中的思政内容在教材中无一遗漏,全部都有对应呈现。

三、研精致思,找准生活适应课程落实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熟悉教材思政内容编排体例,做到心中有数

1.明确教材编排意图

从生活适应新教材中可以看到,中年级虽与低年级有所区别,但在编排体例上基本保持一致性,都包括五个部分,即含有课题的篇章页、教材正文(知识和技能)、拓展学习、练习实践、评价与反馈。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美德小故事系列中,练习实践被并入正文,作为主要故事的后续学习。比如王二小的故事后面就有欣赏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和“几人一组,分别说一说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前需要充分理解教材,通过篇章页把握全课教学主旨,正文部分为教学重点,拓展学习是对正文的延伸与补充,练习实践既是复习巩固,也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评价与反馈可以帮助师生理解主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理解教材图文内涵

教材中的思政内容采用了绘本式表达,图文兼备。这种以图为叙事主体的教材,大大降低了智障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切合他们的学习特点。具体来看,主要有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说明式叙事,即通过图示的方法,说明教学的内容与活动形式[1]。比如三年级上册第12课《党的诞生纪念日》,教材正文有两栏,对应的栏目标题说明了要学习的内容,第一栏以上下排列的3幅图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相关知识,第二栏以左右并列的两幅图展示了党旗和党徽图案。拓展学习对应的图示为学生在教室里挥动着党旗党徽张口唱歌。这些图都说明了需要教授的内容。特别是拓展的图示,还暗示了教师可以依照图例开展“童心向党”活动。另一种是讲述式叙事,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中年级段传统美德小故事系列中。比如四年级上册第9课《传统美德小故事——爱国篇》中,正文中用4幅连续的图画讲述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形式类似连环画。

(二)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开展教学,做到行之有方

1.重视导入激趣

相比较而言,思政内容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对培智学校学生來说陌生而又抽象,会使之产生畏难情绪。有教师用三年级上册教材给高年级学生试讲《党的诞生纪念日》,课题导入开门见山,用到诞生、纪念、党(组织)等词,全班学生都很茫然,听不明白,提不起兴趣,导致整节课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这种情况在培智学校并不少见。窥斑见豹,教师没有重点关注导入,而它恰恰是起重要作用的教学环节,其根本目的是要制造一种对知识点的好奇氛围[2]。教材中,《党的诞生纪念日》篇章页用祖国壮丽群山背景下的党徽引出学习主题,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叹祖国山河壮丽中产生惊讶好奇(金黄色的党徽),从而产生对党的内容的学习热情。当然,教材给出的是个样本、范例,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再进行生本化。如果班级学生能力普遍较弱,可以考虑用他们能理解的人物、事件导入,比如熟悉的党员老师、学校或社区“党员之家”等,再如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党徽标识。导入必须在紧紧围绕知识要点的前提下,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

2.突破浅层学习

仅注重知识和事实记忆、学习方法依靠背诵的浅层学习在培智学校并不鲜见。学生在课堂上学过了,会照着说了,但并不代表真正地理解消化,更谈不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所以要想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教师需要提供支持,让学生能真正进入思政学习状态,帮助他们感知、体验、内化思政内容。

一是照顾班级差异,提供不同的参与方式。比如学习阅读故事《王二小》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技术将之制成电子绘本、小动画,将抽象语言形象化、深奥道理具体化、简单图画丰富化,让全班学生完整感受故事发展的全过程;接着可以让有表达能力的学生复述故事、对画面进行补充说明,有语言障碍的学生指认主人公(八路军、日寇)、尝试依靠教材对关键画面进行排序,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由他人带领参与学习、聆听故事和相关歌曲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以通过各自能力可及的方式深度参与学习。

二是促进个体理解,建立知识的联结。培智学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零散的,如果不能将它们组织起来,加以联系和整合,学生便难以真正理解,更不可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课堂上,教师应当重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形成组块。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13课《建军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绘制月历树(树干代表具体的年份,12个月以12根枝条对应),再将之前学过的元旦、三八节、植树节、劳动节、儿童节、党的诞生纪念日、教师节、国庆节等按时间顺序分别填入对应月份的枝条上,然后加入新学的建军节,通过树形结构,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并能正确提取相关纪念日的信息。

三是关注思政特质,落实潜藏的情感目标。生活适应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必然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但在教材呈现中会因难以评量而被遮蔽。仍以《党的诞生纪念日》为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列出三个目标:知识技能层面,要求学生知道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资料、实践操作等方式,了解党的诞生纪念日相关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热爱中国共产党[3]。但在教材“评价与反馈”中只列出了知识技能层面的要求。教师教学用书中如是解释:本课还潜藏着情感层面的要求,评价很难量化,因此没有列出,但是需要教师在平时持续观察、教育[4]。这里涉及的情感层面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培养情感态度一类的教育目标,而态度被界定为一种反应的倾向,即使这种反应实际上没有发生[5]。因为情感态度的教化养成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所以教材没有明示,但并不代表不存在、不需要,这也是突破浅层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鉴于学生的特殊情况,情感目标可以着重通过环境的同化作用来实现,并注意加强平时的督促、引导。

3.丰富活动体验

生活适应课中思政内容归属于“国家与世界”领域,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的最外一层,加之所学内容又多为事实、道理,学生学起来难免会产生疏离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活动板块,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实现情感的升华。一般说来,实践活动作为正文学习的巩固被安排在每一课的第四部分,低年级段为 “我来做一做”,中年级段为“综合实践”。教师要注意挖掘其中隐藏的信息价值,根据学生特点,丰富活动形式。比如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是中国人》,设有两项活动:说一说我国的国名和首都;找一找、说一说哪些地方悬挂国旗。“说”的要求是教材普适性设计,放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多元方式表达,说、写、圈、指、拍、画等都可以,协助学生将成果保存下来,分享展示。

此外,教材最后部分“都来评一评”也是可以利用的活动资源。仍以《我是中国人》为例,评价项目列出了该课5项学习要求,教师可以借此贯通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以“我是中国人”为核心,把所学内容通过图片、符号、文字等方式合成概念图。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物化了学习成果,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师生评价反馈。

生活适应课程在培智学校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学生在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习得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应当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主旨,遵循“课标”要求,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生活适应教学,切实发挥立德树人作用。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1,12.

[2]袁位.那些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细节[J].人民教育,2021(20):73-74.

[3][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 生活适应 三年级 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0,123.

[5]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77.

(作者单位:高鹏凌,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215003;陈心慧,江苏省扬州市职业大学,225009)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教材学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