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峰 徐玉珍 蒋骊
【摘 要】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全民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基于有特殊需要的“每个人”的需求和现有资源,开发特殊需要学习者支持服务项目,运用“协助构建”“分类支持”“合作援助”策略,分别从“群、类、个”三个层面为学龄段、学龄前、学龄后的特殊需要学习者及其相关人员提供专业支持,促进了区域终身教育发展。
【关键词】 随班就读;终身教育;特殊需要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 G76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畅通和完善残疾人终身学习通道。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在全民终身学习的背景下,基于有特殊需要的“每个人”的需求和现有资源,开发特殊需要学习者支持服务项目,从“群、类、个”三个层面为学龄段、学龄前、学龄后的特殊需要学习者及其相关人员提供专业支持,促进了区域终身教育发展。
一、运用“协助构建”策略从“群”层面提供支持
“群”指的是一所学校(机构或社区)中的各类特殊需要学习者。针对区域内普通学校和社区对特殊需要学习者不了解且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特殊需要学习者的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以一所学校(机构或社区)所有特殊需要学习者“群”为支持对象,整合已有资源,协助该校(机构或社区)实施融合教育支持项目。通过“协助构建”策略,长宁区在各单位或社区倡导融合理念,塑造了良好的融合文化,让相关人员学习和了解了如何对特殊需要学习者开展教育。
在学龄段,协助学校构建“特殊教育需要响应机制”,设计和实施“响应机制方案”(包括学校内外部环境分析、建设目标制订、特殊需要学习者需求分析、规章制度设计、响应机制流程图编制及说明、工作表单设计、人员分工网络图编制),以便及早发现和应对特殊需求。在课程教学方面,探索普通课堂“通用学习设计”,通过“三循环两反思”课堂教学研课,在普通课堂中探索通用学习设计理念和策略方法。在文化宣导方面,采用邀请特教、医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等多種手段,积极推进“融合教育知识进校园”活动;在图书馆增加融合文化绘本的配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倡导融合理念,塑造良好的校园融合文化。同时,开发随班就读教师研修课程、新入职教师融合教育通识培训等网络共享课程,提升普通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
针对学龄前的居家、幼儿园、学前康复机构特需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与实施了多层次、多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项目:面向幼儿园带班教师的学前融合教师中心组项目,面向幼儿园保健教师的学前医教保健中心组项目,以特教教师、资源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教育评估中心组项目,围绕幼儿园阅读活动的早期阅读中心组项目,以及融合文化绘本阅读与教学中心组项目。
面对学龄后特需人士,一是实施智障学生高复班项目。中心联合社区学院、特职校开设成人高考复习班,支持智障人士通过成人高考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二是实施智障学生大专班项目。长宁区业余大学与特职校合作,建立合作管理团队、教学队伍,同时联合残联、社区、家庭等力量,共同为轻度智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提供长效支持。
二、运用“分类支持”策略从“类”层面提供支持
“类”指的是相同类型、有类似教育和成长需要的特殊需要学习者,他们往往分布在各个单位或社区。长宁区基于区域内多个学校或社区内存在的各种类型学习者的普遍性问题,以“分类支持”策略开发了多个项目。能确定服务对象的,根据该类型学生的需求,提供直接针对学生本人的服务;无法确定服务对象的,就从环境入手,提供间接支持,创造融合环境,以利于特殊需要学生的成长。
在学龄段,对于“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提供“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个别辅导”。同时,为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建设随班就读中心组,建立随班就读家校联系制度,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的重要作用。对于“未鉴定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长宁区面向教师、家长开发和实施了间接的支持项目,包括多学科研判会、资源教师巡回指导、积极行为支持等专业知识讲座和家长心理沙龙等项目。通过这些支持项目的实施,在教师和家长心中埋下融合教育的种子,为“隐性随班就读学生”打造良好的支持环境。对于“障碍类学生”,整合各大医院儿科、康复机构中的治疗师、社工等资源,开展教师中心组研讨、教师培训、大规模家长培训、小团队家长工作坊、家长沙龙活动和心理咨询等,提供间接服务或直接服务。对于“各类超常学生”,开展数学超常生思维训练班、戏剧表演社团、生命科学社团、文学创作社团、文史社团等以及面向该类学生家长的微信系列讲座、家长工作坊等,为超常学生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在学龄前阶段,针对无语言、多重障碍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开发与实施了以下“类”层面上的支持项目。一是无语言儿童辅助沟通(AAC)项目。与国外大学教授、语言治疗师合作,为区域内口语能力受限、有辅助沟通支持需要的儿童提供评估、干预,同时为教师、家长提供咨询、干预实操培训和指导。二是多重残疾儿童音乐治疗项目。整合上海音乐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志愿者资源,为多重残疾儿童开展每周一次的音乐治疗。
对于学龄后特需人士,开发和实施以下三个项目。其一,成年残障者社区融合项目。开设摄影、爱宠、花艺、西餐、美术、演奏、朗诵七个社团课程。其二,残障老年人保健服务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老年教育活动,包括养生保健、老年常见疾病防治、心理健康和科学文化四大专题。其三,成年自闭谱系障碍人士就业支持项目。通过社区教育的形式,为有需要的自闭谱系障碍人士设计、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训练社团课程活动;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设置实习岗位;整合特教专家、治疗师、社工、公益组织、企业等资源,初步形成一个就业支持系统。
三、运用“合作援助”策略从“个”层面提供支持
“个”指的是在“群”“类”层面无法满足需求的特殊需要学习者个体。采用“合作援助”策略,通过整合资源,改变个案周围环境的“微型生态系统”,为个别特殊需要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生态化、多学科的支持。需要强调的是,“合作援助”策略是基于现场的,策略实施场所在普通中小学校等单位和社区。援助对象除了学生之外,也包括单位和社区相关人员以及学习者的家人。学习者所处环境以及相关人员和家人的后续行动是影响案例成败的重要因素。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做好整合资源、搭建服务框架等支持工作。
在学龄段,遵循学校、家长自愿申请原则,中心组织开展棘手案例援助服务。中心邀请医学、特教专家进入学校现场进行生态化评估研判,根据研判结果选择适宜的安置方式,并提供各种支持。
在学龄前,基于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开发与实施以下项目。一是生态化评估项目。每学期初由中心组建多学科团队进入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进行评估。二是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项目。根据多学科团队入户评估结果,为每位儿童制订个别化训练计划及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三是个别化康复训练项目。根据评估结果及个别化训练计划,为儿童提供适宜的个别化康复训练。
在学龄后阶段,长宁区根据特需人士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实施特制课程项目,提供个性化支持,比如开设写作、歌唱等特制课程。
此外,长宁区还针对特殊需要学习者各学段衔接适应困难的情况,成立特殊需要学习者转衔服务中心组,开发并实施了3大阶段50个服务项目(见表1),增强了区域终身教育服务的协同性。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