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愤怒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现实意义

2023-06-16 06:20闫紫轩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愤怒

摘  要:愤怒是人的自然情绪之一,可以经过道德的引导成为道德愤怒,而现代社会人们因愤怒的非理性特征及其可能的破坏性而对之持有消极甚至否定态度,多予以压制。道德愤怒的培养就是要引导人们适度愤怒,明辨是非善恶,成就自身的德性,维护社会正义。对青少年进行愤怒教育有着引导青少年认同社会规范、展现道德行为、维护公平正义三方面的德育意义。

关键词:愤怒;道德愤怒;青少年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2-046-05

收稿日期:2022-11-11

作者简介:闫紫轩(199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从古至今,人们一般用对抗或排斥的态度面对愤怒,对愤怒充满了偏见,甚至在教育领域,人们还对愤怒进行压制,成见較深。怒气不足的人将会缺乏正义感,面对不公事件时产生道德冷漠,形成懦弱的性格;而过度的愤怒会强化愤怒者的报复和怨恨心理,不仅损害自身身心健康和利益,还会对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愤怒并不只有消极作用,愤怒不应被否定,而应被合理辨别和利用。许多情绪都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愤怒也是其中之一。愤怒对个体和社会而言,都是我们理解道德现象、进行道德判断的一个重要视角。愤怒是表达道德态度及道德反应的必要情绪,因而愤怒与道德是何种关系以及如何引导青少年释放道德愤怒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道德愤怒的内涵

愤怒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愤怒是一种人们普遍存在且相对激烈的情绪。众多学术成果对愤怒核心特征的描述都是一致的,加拿大伦理学学者迪布勒伊(Beno?觘t Dubreuil)认为愤怒存在以下一致性:首先,愤怒是由主体认知以及接触到的外在事物激发的,这些因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危险。其次,人们普遍认为,愤怒是通过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这些反应会使愤怒的人表现为具有攻击性。最后,愤怒在道德世界之外是众所周知的,在哺乳动物中广泛存在,虽然它们很可能无法区分善和恶。[1]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在与道德无关的情况下感到愤怒。

1.对愤怒具有道德价值的否定

一直以来,学界对愤怒的道德价值争论不断。在所有经典作家中,古罗马斯多葛学派的政治家塞涅卡(Seneca)对愤怒进行了最有力的攻击,他认为愤怒是“所有情绪中最可怕最疯狂的。其他的情绪或多或少是平静的,而愤怒则表现为冲动和激动。它怀有一种毫无人性的欲望,想用鲜血来换取补偿。不管是否伤害到愤怒者自身,只要它伤害到了对方,就会不断针对对方进行报复。”[2]他强调愤怒是一种冲动,是一种有攻击倾向的情绪。他认为愤怒是需要被压制和摆脱的。同样认为愤怒在道德方面具有消极意义的是美国哲学家纳斯鲍姆(Nussbaum),她提出愤怒者可以走的有三条道路:关注身份之路、报复之路和关注未来福祉之路,前两条道路的愤怒是非理性的和不必要的,因为走上第一条道路的人关注的是愤怒主体的地位,“将所有伤害转化为相对等级的问题,使世界以自我控制的欲望为核心”[3],因而是一种自恋性的错误;第二条路径涉及到“一种欲求报复他人的活动,目的是寻求犯错者的痛苦,进而来弥补自身损失。”[4]尽管第三条道路带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强调的是愤怒过渡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思考,但她仍认为“愤怒在关注地位时,在规范意义上是有问题的。当愤怒专注于伤害时,其实是合理的。理性的人意识到这些时,愤怒很快就会自嘲而消失”。[5]对“愤怒经教育引导可以成为道德愤怒”这一观点采取对立立场的还有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哲学家巴特森(Batson)等人。他们将愤怒分为个人愤怒和移情愤怒,他们的观点是:个人愤怒和移情愤怒都不是道德愤怒,因为这两者都不是由违反道德标准而引起的,尽管每一种愤怒都可能涉及到这种违反状况的反应。因为有时候违反道德标准不仅不会引发个人和同理心愤怒,而且这些情绪导致的行动倾向也是不符合道德的。[6]

2.对愤怒具有道德价值的肯定

但是,亚里士多德赋予愤怒一定的道德地位,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在适当的事情上,对适当的人、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候、持续适当长的时间发怒,就会受到称赞。”[7]他将过度愤怒和压制愤怒的人看作是怪癖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适当的愤怒是一种美德,我们应当追求的是适度的愤怒。美国哲学家吉伯德教授(Gibbard)认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明智的选择,适当的感觉中》这一著作中,他认为“道德是关于规范的,当愤怒和内疚的情绪有意义时,这些规范会起作用。”[8]随着大量关于正义与合作的文献涌现,愤怒的正面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美国人类行为学家鲍尔斯和金第斯(Bowels and Gintis)承认,“愤怒不仅与合作和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通过不同形式的严厉惩罚使这两者发展变为可能。”[9]加拿大学者迪布勒伊(Beno?觘t Dubreuil)主张:“第一,愤怒通常是在与道德相关的背景下引发的,因此与道德相关。第二,道德违规所引发的愤怒程度对一些关键变量非常敏感,包括受害者的身份、不当行为的性质以及我们对应该发生什么和将发生什么的预期。”[10]总体而言,人们感到愤怒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愤怒主体所重视的事物或人被侵犯;二是愤怒主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或受人轻视;三是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受到挑战。那么只有人们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或目睹他人被侵犯时感到愤怒,并且这种愤怒是适当地表达好的意愿,对犯错者的行为具有纠错和改正的意愿,此时的愤怒才有道德价值。

3.道德愤怒是一种道德存在的标志

亚里士多德提出:“那些在该发怒的场合不发怒的人被看作是愚蠢的。那些对该发怒的人在该发怒的时候不以适当的方式发怒的人也是愚蠢的。人们认为,这样的人对事情好像没有感觉,也感受不到痛苦。一个人如果从来不会发怒,他也就不会自卫,而忍受侮辱或忍受对朋友的侮辱是一种奴性的表现。”[11]愤怒不及会导致奴性,愤怒过度会使人产生戾气,所以适度的愤怒才是一种德性。首先,道德愤怒体现在愤怒主体对正义的维护。道德愤怒表达的是一种好的意愿,愤怒主体的意愿主要表现在希望他人能够遵循社会规范这种积极的期待上,是对行为者行为方式的纠正和改善的意愿以及对个人乃至社会群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向往。其次,道德愤怒是对不当伤害的反应。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对愤怒的定义是:“一种针对某人或者他的亲友所施加的为他们所不应遭受的显著的轻慢所激起的显著的报复心理所引起的有苦恼相伴随的欲望。”[12]这种愤怒是由他人的轻慢引起的,是对一个人的荣誉和所珍视的价值的冒犯与伤害,也即道德愤怒是愤怒主体在目睹他人受到不当伤害时的正义反应。最后,这种适度愤怒的前提是人有所重视,道德愤怒主体所重视的是他人及其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道德规范是愤怒主体所认同并默认他人应当普遍遵守的,当有人违背了愤怒主体所认同的道德准则,降低了道德主体对他人的期待,就产生了道德愤怒。也就是说,当愤怒带有正义倾向时便具有了道德判断的内涵,这种正义倾向的具体含义是:道德愤怒超越了伤害自身的范畴,一般的愤怒是对自身伤害的反应,而道德愤怒的目标则是指向他人,当他人或道德准则受到伤害或挑战时,道德愤怒主体作为旁观者将会对这种不义行为进行纠正。

从道德愤怒的本质来看,大多数人对愤怒的定义都是一种痛苦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由他人对我或我所重视的对象的侵犯所引发的。如果这种侵犯仅仅涉及到自身的物质利益时,那么这种愤怒是非道德的。首先,道德愤怒为愤怒主体的道德行动提供了冲动,因为“它所指向的对象具有某种道德价值”[13]那么面对他人的不正当行为,如果我们持有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试图接受这种错误,那么这种态度则为道德冷漠。相反地,如果对这种不正当行为感到愤怒,这则是道德愤怒。其次,道德愤怒是作为道德主体对外在对象和主体认知的考察。情感主义用“认可与不认可”来定义道德情感,那么道德愤怒则是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的不认可或否定。道德主体否定犯错者不道德行为的同时,也包含着改正犯错者错误和阻止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期望。道德愤怒是主体对犯错者不道德行为的强烈否定形式,不道德行为中的受害者是他人,而不是道德愤怒主体。最后,道德愤怒可以是天生对不道德行为厌恶进而反应的结果,也可以是经过反思得到的结果。在面对善恶问题时,我们要思考与反思,得到道德愤怒的适度与适中。亚里士多德认为需要“靠理性思考、靠习惯、靠实践智慧”做到“命中中间”[14]。道德愤怒可以由理性与认知引发,其本身包括主观成分。那么道德教育可以通过提供发现痛苦和恶的机会,引发人们思考与反思。因此,道德愤怒是人在面对他人以及道德准则被侵犯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发生在道德领域,表达了对犯错者不正当行为的不满,对道德规则的认同,以及对他人正当行为的意愿与期望。

二、青少年道德愤怒教育

从古至今,社会各方一直对愤怒采取压制手段。在心理学领域中,愤怒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情绪,心理学家要求培养人们控制愤怒的能力。在教育领域中,教育者遇到受教育者愤怒状态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未受过愤怒教育的教师,其直接反应就是压制受教育者的愤怒。愤怒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自然情绪,是不符合道德的,因此道德愤怒也呈现消逝的趋势,利己主义、道德冷漠等现象随处可见。此时,愤怒就需要被正名,受教育者也应当被引导去适当、适时地愤怒。适度的愤怒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度在哪里,个人很难把握。因此,引导者需要帮助愤怒主体把握认知前提,明白何为善、何为恶、何为过度以及何为不及。其次,愤怒主体应当对客观事实有理性的认识,当看到他人违反道德规则时能适时适当地做出道德愤怒的反应。

1.道德愤怒为何是可教的

首先要回到道德愤怒本身。道德愤怒源自愤怒,愤怒是人的基本情绪反应,教育无法控制人们不去感受这种情绪;同时,愤怒是一种让人痛苦的情绪,而“教育作为一种求善、向善、为善的人类活动,在人的痛苦面前不能无动于衷,而是肩负着消除痛苦的使命。教育消除痛苦的功能首先在于其能够帮助人面对痛苦、认识痛苦。”[15]所以培养道德愤怒必须引导受教育者勇于直面痛苦,并缓解愤怒所带来的痛苦。教育必须要关注愤怒,以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为基础引导其道德愤怒。其次,培养道德愤怒要回到“道德是否可教”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不是情感,不是能力,而是品质,是情感的品质,是如何对待快乐与痛苦的品质,即对待快乐与痛苦的中道。”[16]亚里士多德认为需要通过“涵养”,通过生活实践获得智慧。道德教育的本质绝对不是纯粹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是在情绪体验过程中探究道德,过上道德的生活。因此,道德教育可以改变人们对愤怒的偏见,提醒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的道德准则,保持适度愤怒的状态,这才是愤怒道德化的过程。

2.对青少年的道德愤怒教育

愤怒的引导必须要使青少年爱所当爱之物,恨所当恨之物。首先,针对过度愤怒,教育者需要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反省,这种引导可以采用支持、反对、共情等方式。当教育者遇到学生愤怒时,首先要克制自己的主观判断,再对学生愤怒的原因深入了解,然后根据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做出适当的反应。当然,教育者也应该反省自身是否存在某些不正当行为而引起了学生的愤怒,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其次,针对愤怒的不足,教育者需要从教育立场出发,保护与激发学生的道德愤怒,通过认可学生的愤怒来进行愤怒教育。受教育者应当被尊重与爱护,进而在适当的情况下表达适当的愤怒,以免变成不可化解的戾气。愤怒不足也是值得警惕的问题,这与预防愤怒过度同等重要。目前校园欺凌与矛盾冲突等现象层出不穷,教育者引导弱势者敢于愤怒,可以减少校园欺凌案例的发生。最后,当受教育者感到愤怒时,教育者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控,并且能够对不必要的伤害进行判断、预防和制止。根据历史经验,集体愤怒更有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在电子信息时代,言论自由是自由的前提,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愤怒很容易超出合理界限。例如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人利用不实信息对网络用户发布诽谤或侮辱性言论,一旦网络群体对这种言论产生道德或价值上的共识,集体愤怒就不可避免,网络暴力可能由此爆发,从而使被侵害主体不能或者不敢反抗。愤怒不仅可以被放大,也能够被传染。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时期,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情绪所影响。当然,学生目睹教师某一次的愤怒也可以称之为道德愤怒教育,这样的教育可以给学生传递更多关于愤怒的多重价值。

三、道德愤怒教育的现实意义

道德愤怒对道德本身有着重要意义。道德愤怒是对道德错误的直接反对,同时也是对道德规则的认同与维护以及对他人正确行为的期望。对道德来说,道德愤怒是对道德规范的维护;对个人来说,道德愤怒使得人们远离恶走向善,维护尊严,激发主体能动性,并与勇敢、公正和节制等具体德性相结合;对于社会而言,通过道德愤怒促进社会正义,是公民道德义务的构成要素。

1.引导青少年认同道德规范

对道德本身而言,道德愤怒对道德规范起到了认同与维护作用。在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小学,在唯分数、唯升学观念的影响下,基础教育已经病态化并处于内卷之中,在承受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三重压力下,学生难免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精神压抑,有些学生甚至“不敢怒更不敢言”。这样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难以做到立德树人。道德愤怒被压制,学生缺乏道德教育,对社会现象已经麻木,甚至存在道德冷漠以及道德推卸。教育者应当引导教育对象学会道德愤怒,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敏感的人遇到道德情境,能很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而不够敏感的人则对情境的反应较为迟钝,甚至不会产生反应。同一道德情境,其道德意味呈现在道德敏感者面前,但不会呈现在道德不敏感者面前”[17]。因此,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要学会对道德情境做出适当的判斷,进而激发出道德愤怒。这样,学生不仅会对社会普遍道德规范产生认可,而且看到他人违反规范时能够产生道德愤怒,以此提醒和反对他人的错误。

2.激發青少年展现道德行为

对青少年而言,道德愤怒是对尊严的维护,并与其他德性相结合,激发主体做出积极的道德行为。亚里士多德认为愤怒不足的人具有奴性,那么这也相应地揭示了愤怒对尊严维护的功能。他在对愤怒的考察中强调“轻视”,这将受害者的人格和尊严处于低下的位置。针对他人不公正的伤害或者轻视,基于对受害者权益的维护,愤怒主体对此感到痛苦,道德愤怒进而被激发。美国行为学研究者弗兰纳甘(O.Flanagan)认为,在日常情境下,愤怒主体的愤怒主要不是为了反击他人、让他人也尝尝痛苦的滋味,而是以愤怒引起犯错者注意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以及该错误为受害者带来的伤害,进而改正错误,向受害者道歉,必要时给予补偿。[18]当愤怒者所见犯错者对第三方造成的伤害时,展现出同情和怜悯的自然本性,同时也会引发出勇敢、公正与节制等由理性认知引发的德性。当然,道德勇气也是由外在情境激发,以内在道德信念为基础和前提的。面对道德价值被冒犯, [19]愤怒者出于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来维持正义,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表现出适当的道德愤怒和道德勇气,从而激发主体远离恶走向善。

3.促进青少年维护公平正义

道德愤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公民道德义务的构成要素。社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每一个人的和平、安全和利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以规范为基础的,他人普遍遵守规范是每一个人遵守规范的前提,这一规范实际上就是社会生活的正义规则。[20]美国哲学家纳斯鲍姆提出的愤怒之人将要走的三条道路,依次是报复性的道路、关注身份的道路以及关注未来福祉的道路。[21]前两条路都是非理性且不必要的,然而走上第三条道路的人关注的是未来的美好生活,以促进未来美好生活为评判标准,这条路是道德愤怒的合理性意义所在。[22]所以,适当的愤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生活实践,进而转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道德愤怒能够促进社会个体遵守社会规则,逐渐养成敢于批评和监督社会不良道德行为的习惯,以理性的方式伸张社会正义,进而从道德上恢复愤怒的重要地位。道德愤怒体现在坚守道德立场和捍卫道德价值两个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层出不穷,学生们对此难辨良莠;网络上一些信息故意抹黑和虚造中国历史,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否定性思维和主体批判意识。因此,教育界应该重视此种情况,坚守正确的道德立场,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做好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适当愤怒,培养爱恨分明、理性的道德观。

参考文献:

[1][8][9][10]Dubreuil, B. Anger and Morality[J]. Topoi, 2015(34):475-482:476,475,476,480.

[2](古罗马)塞涅卡.道德与政治论文集[M].袁瑜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6.

[3][4][5]Martha Nussbaum, Transitional anger[J]. Jornal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2015(1):41-56:51, 51, 54.

[6]Batson D,Moral masquerades: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moral motivation[J]. Phenomenol Cogn Sci 2008:7(1):51-66.

[7][11][1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 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125b-31,1126a-6,1104b-28.

[12]亚里斯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7.

[13]F.Cova,J.Deonna,and D.Sander.Introduction: Moral Emotions[J].Topoi,2015 (34):397-400.

[14]高德胜,王迪.愤怒的道德价值与愤怒的可教育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 204(01):12-22.

[15]高德胜.教育与痛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1-11.

[17]赵永刚.美德的实在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151.

[18]Flanagan O. Introduction: the moral psychology of an-ger[M]//Cherry M, Flanagan O. The moral psychology of anger.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Ltd,2018.

[19]高德胜.“道德的勇敢”与道德勇气——兼论道德勇气的培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1):1-10.

[20]王迪. 道德愤怒与道德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9.

[21]Martha C.Nussbaum. 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entment, Generosity, Justic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5.

[22]陶涛.论“愤怒”的道德地位[J].伦理学研究,2020(02):73-78.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oral Anger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 Moral Education

YAN Zi-Xuan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Abstract: Anger is a natural emotion of human beings, which can be guided by morality into a kind of moral emotion, namely moral anger. However,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hold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anger because of its ir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destructiveness, and ofensupress it.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anger is to guide people to be moderately angry,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and good from evil, to achieve their own virtue and safeguardsocial justice. Anger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has moral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mto identify with social norms, showing moral behavior and maintaining fairness and justice.

Key words: Anger; Moral Anger; Moral Education; Adolescent Mor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愤怒
解析《愤怒的回顾》中的吉米的多重身份
解析《愤怒的回顾》中的吉米的多重身份
约翰·斯坦贝克与《愤怒的葡萄》
“愤怒”的老爸
地球开启“愤怒”模式 四月地震洪水频发
“愤怒”的选票
论北村小说《愤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