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悦 张晨 陈露
[摘 要] “新文科”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其提倡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主张将新技术、新思想融入文科课程中。这方面,大学语文具有学科交叉、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但由于其长期被定义为边缘学科,并没有充分焕发活力,而“新文科”的提出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所以全文即是基于“新文科”对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要求、“新文科”背景下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
[关 键 词] “新文科”;大学语文;建设;军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149-04
一、“新文科”及其对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要求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指出:“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文科,“新文科”提倡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主张将新技术、新思想融入文科课程中。而大学语文作为军校科学文化必修课,一直肩负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但由于其常年被定义为边缘学科,在理工类为主的军校中常被忽略,所以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之义。而此次“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恰为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提供了焕发新生的良机,可以促使其按照“新文科”的要求进行建设和改革。
(一)以新需求为课程建设引领
“新文科”建设的使命和任务是:“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优秀的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应该突破传统学科思维和人才培养模式,绝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知识传承和人文精神熏陶方面,不能停留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文化性等固有观念上,而应进一步拓深,与时代接轨,将一些先进思想和热点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在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让学生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成为知中国文化、爱中国文化、堪当家国重任的新时代军人。
(二)以新品质为课程建设内涵
“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建设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结合军校金课“四性一度”即创新性、高阶性、铸魂性、为战性、挑战度的要求,在提高课程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打造高质量教师团队,打造思想上有深度、知识上有广度、能力上有强度的高质量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创新形式很重要,但革新根源还在教学内容。不论何时,“内容为王”的教学定律仍是改革创新之本,要让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让课程难度提高到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从而使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
(三)以新融合为课程建设手段
“新文科”建设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综合性、跨学科、融合性,其要推动文科之间相互融合,更要推进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融合。这方面,大学语文具有学科交叉的天然优势,其被定义为文化课而非文学课,决定了其不仅要做到文史哲学科的交叉融合,还要适当加入军事、天文、地理等理工类内容。但传统文科却将学科越分越细,形成各个学科各自为政的局面,大学语文自然也受到诸多诟病。很多学者将大学语文定义为边缘学科,认为其加入内容过多、承载功能过重、学科定位模糊。所以大学语文一度矫枉过正,向初高中语文发展,在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上下功夫。“新文科”鲜明的融合性特点再次为大学语文建设指明方向——学科融合不是负担,不能自然融合才是负担;语文能力是教学重点,但视野拓宽、文化熏陶、聚焦前沿、价值引领同样不容忽视。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大学语文必须明确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明确课程定位,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融合之路。
(四)以新技术为课程建设赋能
新兴科技如“互联网+”、大数据等飞速发展,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还为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提供可能。近年来,慕课、翻转课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课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跨越学校的藩篱和学科的壁垒去接触自己喜欢、感兴趣的课程。而疫情带来的种种影响,更促进了线上教学的发展。再加上“新文科”本身就主张“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所以若想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大学语文就必须打破传统,在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的改变上革新,建立优质的微课、慕课资源,开拓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二、“新文科”背景下軍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学生满意度调研、采访相关授课教师,我们发现大学语文课程虽然具有学科交叉的天然优势,是课程思政的天然土壤,可以成为“新文科”理念推行下最好的先行者和试验田。但也不能否认,常年被认定为边缘学科、不受重视的大学语文,要想在“新文科”背景下得到长足发展,焕发新的活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且军校大学语文课程还有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也为“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改革带来了困扰和难题。
(一)班级规模过大
“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建设,提倡高质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收获感。在这一点上,大班教学就不如小班教学有优势。军校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程应采取小班化教学,教学班人数一般不超过60人。但由于军校大学语文在理工科为主的军校不受重视,师资力量有限,无法实现小班教学,有80%的教学班规模都在60人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研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目前,本科学生大都为“00后”学生,他们的特质就是勇于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所以在大学语文课程期末满意度调查时,很多学生都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互动少、研讨少,建议应该缩小班级规模,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获得表达自己的机会。
(二)课程学时过少
“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建设,要求融入更多的学科知识、更多的价值引领,以增强课程厚度,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品格。但军校大学语文课程只有52个学时。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文选部分应涵盖先秦至现当代的作家、作品、流派,共16个专题、32个学时,在实现大纲要求的覆盖上已经很难;写作和演讲部分共20个学时,囊括常用机关应用文的写作和演讲训练,也因实践学时受限,很难实现理论向能力的充分转化。我们以《论语》为例,一部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儒家经典著作,却只有90分钟的授课时间。在这短短2个学时中,教师既要讲清孔子的基本情况与《论语》的基本体例,又要带领学生体会《论语》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本身已经很有难度。可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师还要结合新时代的新情况对《论语》做进一步闡释,并结合其他学科领域,为学生展示《论语》无与伦比的魅力,这个难度又进一步提升。所以课程学时少为“新文科”的推进设置了较大阻碍,也昭示了混合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实践环节传统
实践环节也是“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语文建设的重点环节,其应努力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内省外化,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但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实践环节主要为课内实践,以诗歌诵读、主题研讨、读书交流、写作评改、动员演讲等传统方式为主,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因缺少校外实践、现地教学,不能带领学员参观传统文化景点、革命纪念场馆,也就不能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党史军史、红色文化的内容融入课堂中去,这也不利于“新文科”背景下拓展课程内容,加速学科融合。
三、“新文科”背景下军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
根据“新文科”对军校大学语文建设提出的要求和当前“新文科”背景下军校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语文实际授课情况,我们将“新文科”背景下军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围绕“新文科”标准改进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要新
目前,军校没有统一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数军校都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校学生的特点,选用或自编不同的教材。而这些教材中,又以专题型或文学史型为主。我们以某军校为例,其遵照的是专题式授课,专题分别是《诗经》《论语》《史记》“三曹”“杜甫”等,这种专题式授课固然可以将内容相对集中在一本著作或一位人物之上,但不易于在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之外融合文学与思政、文学与文化、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设计理念,也因为课时有限、专题有限,所以在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上会有较大缺口。基于这些问题,可以尝试将教材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分类,划分为“家国与边关”“时间与生命”“经典与人生”“生活与审美”“爱情与友情”“入世与出世”“功业与荣名”“沟通与演讲”等不同的主题,这样可以在介绍一类主题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研讨和辩论,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2.课程思政要新
大学语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德育资源,比如作家作品所传达的“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家国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之道、“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之法等,都可以起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作用。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更应结合时代,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向时代化、大众化转变。紧贴时代,就是贴合最新的时政思想,贴合时政热点如“两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紧贴学生,就是贴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际生活。如我们在对小说《突出重围》进行研讨时,先为学生作导读:这部小说的出彩之处,便在于它一连突破了数重之“围”,从国家到个体,从事业到情感,文中的部队和人物都在不断突围中得到了成长与历练。但在重重之围中,最突出、最首要的还是新旧对立、部队改革之围——是因循守旧、固守荣誉,还是突出重围,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武装部队,柳建伟借朱海鹏等人的行为给出了答案。“这次演习的成功,只是一个起点,仅仅是一个起点。作为卫国戍边的军队,一定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也有一代人要突破的重围。目前,国际社会风起云涌,如何在风险挑战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求得发展,这是时代留给我们这一代的难题,是需要我们突破的新“围”。请学生研讨:如何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努力突破这些新“围”?这样既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3.学科融合要新
以往大学语文在学科融合方面已经走在前列,文学、历史、哲学、军事、地理等都在军校大学语文课程中有所体现。但这种融合已不满足当下“新文科”背景下的融合需求。“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语文的融合特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最新的人文社科思想或是由传统研究范式转换形成的,如人文经典数字化、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等产生的新人文社科内容;另一类是理科、工科、农科、医科而言,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讲述等方面,还要结合工科等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可以为人类谋福祉。举个例子,在以医学生为主的军校,就可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中讲述医学家或医生的感人故事,例如在讲述《史记》时司马迁克服万难撰写《史记》,这个不断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就如同李时珍三十年撰写《本草纲目》和屠呦呦团队研制青蒿素;而在以理工科为主的军校,可以多讲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讲他们如何“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二)围绕提高课堂实效改革教学方法
1.继续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针对课程课时少的问题,可以推进大学语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慕课资源、微课资源包括一些线上学习平台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学语文课程中。如在进行军旅小说阅读技能训练时,我们选取当代军旅小说的代表作品《突出重围》作为阅读教学范本,让学员先通过线上平台“学习通”通读作品,观看教员的导读视频,并展开线上讨论;线下实践教学时,教员讲解、示范军旅小说的阅读方法,学员则分组模仿、练习,并进行汇报展示。通过这样的拓展与训练,可以让学员打破两小时的课堂学习时间,更好地学会梳理情节、分析人物、概括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更好地理解军旅小说意蕴,汲取强军兴军的精神力量。当然,这些还是最基础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随着媒体融合和智能化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教学形式可能会进一步被打破,如很多高校推行的线上游学,也正适合于军校学员集中管理、不易外出的特点,未来也可以运用到军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进一步破除时间、空间的限制。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改變以往传统单一、灌输式的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将更多的活动融入教学中。如在课堂中设置主题研讨、主题辩论环节,引导学员课下自己搜寻资料,课上以合作探究、自主研讨、自由辩论等方式探究内容,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思想,如在《史记》专题会讲项羽的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的片段,我们可以在此处设计一个自由讨论的环节,你们觉得项羽为什么一定要赴死,这种行为是不是英雄的表现,等等,这样能让学员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再如设计“中文有戏”活动,将学过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剧本演出来,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使他们切身体验到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在学完一个专题后开展创意写作,一位古代人物如果来到现代会怎么样,或者如果你可以穿越时空你会和这个人物进行哪些对话,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和人物的距离,还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三)围绕“新文科”建设完善相关保障
1.健全完善相关评价机制
在“新文科”建设中,评价制度也要随之更新,建立更加立体、全面的评价体系。“新文科”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技巧,这些依靠现有的评价体系无法完全实现。为了完善评价体系,除了在终结性考核(卷面测试)增加一些学生思想方面的考核,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行为是如何体现‘不抛弃、不放弃精神的,请结合文本来谈。”这种既能兼顾文本内容,又能兼顾思想品质,更多的改革应体现在形成性考核,也就是平时成绩上——在小组活动中,是否能够做好组织者或者配合者的角色,能不能有所建树;在研讨活动中,能不能提出新锐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在实践活动中,能不能有崭新的呈现方式或者运用到其他学科的综合能力,等等。
2.强化师资力量
“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语文建设,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其既要严格把控教学质量,丰富课堂形式、内容,又要熟悉最新的技术手段,以便将其运用在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素养积淀。所以,一方面教员自身需要努力,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保持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也需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阅读各学科、各门类书籍,还要广开获取知识的渠道,通过广播、电视或新媒体平台等获取各类新鲜资讯,做到古今贯通、雅俗兼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妙语连珠,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军校也需要为教员提供更大的培训平台,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培训,推进军事职业在线教育,提升教员各方面能力。并组织一些教学观摩活动,让青年教员观摩老教员如何将课堂内容变深、变厚、变有趣、变自然,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何二元.新文科建设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革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1(10):16-17.
[2]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J].南京社会科学,2021(8):135-143.
[3]王铭玉.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9-20.
[4]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R].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2020-11.
[5]左鹏.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的回归和融合[J].社会科学动态,2021(9):54-57.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