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下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3-06-16 11:25张美芸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工科产教应用型

张美芸

[摘           要]  在积极开展新工科专业改革的趋势下,为进一步提高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途径,结合社会产业需求现状,推出产教融合驱动下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思路及实施方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關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77-04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了国际工程联盟组织,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方面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应用型科技人才,实现新旧快速转型,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相互协调,相互推进,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短时间提升教育综合质量,为工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人才培养是当前和未来行业和产业发展最核心的任务,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成果为导向,实现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引企入教”,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环节的企业参与模式,构建产教融合视角下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新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以机械设计专业为例,基于新工科的创新型思想,以主动对接学生就业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为主线,通过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探索在新形势下适合本校培养应用型机械设计专业人才的模式,以满足行业对人员创新能力、专业素质、内在潜力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企业实际锻炼及尽早与社会接轨的机会,让学生快速适应不同的环境,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具特色。

一、关于新工科和产教融合的认识

(一)关于新工科

新工科概念的提出是立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当前新型产业和职业的需求,全面更新人才培养体系。新工科从内涵理解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整体宏观角度来看,新工科作为新动向,代表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为其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钟登华对此的理解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为造就更加全能的、具备综合应用能力的优秀工程师,要坚定立德树人的理想,关注社会历史趋势,快速适应改革的转型,通过创新与推广、交叉与融合、协调与统一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林健认为新工科指的是那些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新生工程学科,它们表明了今后行业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新工科中的“新”包含新兴、新型、新生三个方面的含义。

教育部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中,就有关于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地方高校开展多样化探索发展新工科的论述。即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植入新工科思想,制定系统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的能力提高要求,不仅要精于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熟悉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以及具有最新机械前沿动态的关注与传达。

2.根据学生的志趣以及现有的资源,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易于开展创新教育。

3.根据新型产业的需求设置新的专业,制定适合时代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4.根据新技术的更新,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学生能及时接触机械专业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关于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立足产业发展,定位学校育人机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实现途径实施的新型育人规划。以产学深度合作为依托,以合作共赢为原则,通过将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相结合,详细分析企业和高校的各种需求,包括技术、人力和物质资源等,找准基于双方都满意的合作点,建立持久双赢的合作关系,搭建合理合规的校企合作平台,使企业多元素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专业设置、实践实施、培养方案编制、优质教材编写和质量评价等要素环节,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使人才培养跟上技术进度和更替的步伐。同时,通过学校实践环节的输入,企业改变了产业进度,也有利于人才的选用,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通过文献整理发现,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3—2022年,且逐年呈现递增的情况,2021年和2022年达到了高峰(见图1)。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以产教融合为关键词在CNKI检索近10年文献,共查找出相关文献34413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89篇,其中以全国科学教育规划课题发表的有119篇。以校企合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找出相关文献29625篇,其中以全国科学教育规划课题发表的有294篇。充分说明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重要作用,尤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

新工科和产教融合作为工程教育的两个热点,看似相互独立,实质上具有高度的内在相通性,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体现了新工科的时代背景特色,两者有机协同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二、新工科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下的人才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学校育人与社会的接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很多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解决问题之一,目前存在的困境有以下几点。

1.随着科技革命的变革,“如何正确定义”应用型人才,即如何解决教学培养方案中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问题。

2.随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如何快捷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如何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弥补高校实践教学中的不足,是解决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如课程体系建设的先进性、实践环节实施的前沿性、教学资源优化更新度和师资力量转型双师型等方面的问题。

3.随着教学质量高标准定位,“如何合理检验”应用型人才,即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企业参与方式和社会行业需求检验高校育人阶段性成果,解决教学效果是否合理量化达到人才定位标准的问题。

4.随着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更新,应用型人才“如何顺利就业”,即如何在人才培养结束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解决学生就业竞争力弱、普通高等学校门槛低等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根据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立足学校育人机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思路。

1.结合产业变革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融合共同育人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素质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相对接,专业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相对接,提升学生知识和实践素养的能力。

3.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推行探究式、讨论式、开放式、案例式等教学,推行“理论课+慕课”的教学模式,适当切换教师和学生的主导地位,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

4.构建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教学环境,拓宽学生的实践视野,了解企业文化内涵,更早感受到企业工作的气息。同时,根据企业资源配置,可以适当引企入教,企业优秀工程师走进课堂,合理优化教学课程内容。

(三)构建产教融合下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新工科时代背景下机械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机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检查、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实施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见图2)。

为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机械类特色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新理念,從国家高度,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提炼机械专业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提高机械类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整体水平。

1.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教师培养机制改革

教育的关键仍然是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促进教师多元化转型,重点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接触新产业、新技术、新理念以及企业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与能力,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面,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与技术,同时也为后续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教师带着实践中得到的资源和经验,紧密联系实际教学问题,走向课堂,改革课堂陈旧教学内容,如利用企业视角讲解单调的理论知识,利用企业实践操作完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利用企业提供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比赛等,充分发挥企业教师行业背景的优势和特点来丰富课程教学。

2.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将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计,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要求,既实现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相融合,又使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校企专家充分探讨教育问题,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要求,校企联合构建“基于理论、用于实践、专于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3.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构建实践导向育人机制

机械类专业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一特性为产学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靠学校、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补、产学研结合,有效解决学校实践育人资源和场地的不足,借助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和教师科研中的多种难题,因此,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对于提高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作用。

4.基于产教融合机制,完善育人评价体系

在过去的考核中,主要是以试卷和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专业素质考核,具有片面性,不适合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人才效果的真实反映。为了更全面地考核,考核方式也应随着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的改革而做出适当的调整,除了最原始的考核,还加大了企业的参与力度,企业以用人单位的标准对高校培养的人才进行专业考核,包括知识素养考核、实践水准考核、创新能力考核以及心理素质考核,通过企业和高校共同监督,完善考核系统,以促进人才培养的适当调整。

三、产教融合育人体系的质量保障制度规划

(一)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保障产教融合能够深入教学活动

管理制度的保障是产教融合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高校要想将产教融合办出特色,并实施到位,就要改革当前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能够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使教学活动增加企业特色。我校除了订单班培养计划试点班培养方案中企业培养实践占据一定比重之外,还应当扩大到其他班级,尽量全面开展,加大产教融合的影响力度。从教学管理方面着手,将企业培养的教学时长适当增加,在学分配比上,增加企业实践环节所占学分比例,适当增加企业人员参与教学活动,使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功能真正发挥作用。

另外,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上也要有一定的改革,如将学生自评、校外企业评价与校内教师评价结合,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以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全面评价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也可以仿照国外的管理模式,如建立学生反馈信息系统,将学生在学校和企业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记录并反馈到高校和企业,如学生的理论认知、综合实习表现、职业素养、创新思维等,高校和企业做出相关的评价以及给予建议等,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完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提升融合效益与效率

结合目前产教融合实施效益,将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反馈,持续跟进产教融合活动,督促校企双方认真对待,从反馈中总结经验并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开展各个环节的对比评价与实证评价,将校企双方在合作阶段的投入程度、过程监督、结果体现也纳入评价范围,以便于更加直观地分析产教融合投入与产出的实际关系。学校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还要关注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以及转化率,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企业方面,提升生产效率及科研的引入效益等。

(三)建立相关组织机构,推动产教融合制度良性发展

在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以产教育人为导向,安排专业人员,共同制定一系列能够保障产教融合有效开展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的优势,为专业建设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同样,除校企双方外,应当成立第三方组织对整体效益进行评价与认证,进而推动产教融合的有序进行和良性发展。第三方组织既可以由政府牵头成立,也可以由行业协会、社会中介机构发起。目前,我国存在的专门组织有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该组织是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行业企业等共同组成的社会团体,其主要任务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为人才培养增加筹码,使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良性发展。

(四)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协调、咨询、服务作用

育人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外围环境的支撑和保障,任何育人模式都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在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機械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时,有必要将政府这一重要职能部门考虑在内。在新工科建设中,拓宽校企合作路径,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成果,创新改革体制机制,成为构建多主体育人模式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政府大力支持,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除了规划发展方向以外,也承担着引导与协调的重要角色。

四、结语

根据机械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其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内容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具有一定社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在新工科大力倡导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植入教学环节为此解决了根本的问题,具体如下。

(1)采用新的课程评价体制。以校内专家评价为主,以校外行业及企业专家评价为辅,结合学生对课程的自评,建立规范、合理、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2)构建“基础—实践—综合应用—创新”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加大了课程内涵的实施力度,完善并优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

(3)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加强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项目开展以及人才评价机制制定等方面的参与,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创新性,满足了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林健.深入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组织和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8-31.

[3]付宏鸽,纪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0(4):43-44.

[4]梁霞.产学研一体化在机械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内燃机与配件,2021(4):242-243.

[5]李梦丽,许崇海.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探索[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1(9):198-199.

[6]施晓秋,徐赢颖.工程教育认证与产教融合共同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2):33-35.

[7]张娜.新工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7(7):54-55.

[8]孙月华,刘春生.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研究[J].科技风,2020(6):246.

[9]王红,苗强,李慧.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1):101-102.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工科产教应用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