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金凌 陶肖云 杨昌儒
[摘 要] 劳动育人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离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差距还很大,主要体现在劳动教育目标不清晰、载体较少、课时没有保障、师资力量较弱、评价系统不健全等方面。建议地方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扩大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00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理念,即“三全育人”。劳动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具有培养品德、增强体质、增强体魄等育人功能。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劳动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地位出现弱化、虚化的现象。研究地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需要。
一、地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大学生中出现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能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践出真知,在理论学习中学到的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劳动情感,提高劳动能力,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提升,最终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当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大学生劳动的体能、技能有弱化趋势。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练就技能本领,塑造坚毅的政治品格,真正成为能扛起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栋梁。
二、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等,但是这些研究多以学理研究为主,以实证调查开展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基于此,本文以3所地方高校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认识,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增强地方高校劳动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3所地方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3所高校都是公立学校,1所是专业类院校,两所为综合性院校。此次调查主要用问卷星发放和收集问卷数据。
(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学者们对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结合本研究的目的,设计调查问卷,对4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评价等数据。
3.统计分析法
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计算学生对一些问题的选择占比,分析存在的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男生占比35.71%,女生占比64.29%。大一学生占比15%,大二学生占比38%,大三学生占比12.22%,大四学生占比30%,大五学生占比4.78%,说明调查对象中,多数都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生活了较长时间,具备较长时间接受劳动教育的经验。其中来自城镇的学生占比37.76%,非城镇学生占比62.24%,说明地方高校的学生,主要以非城镇户口为主。独生子女占比18.37%,非独生子女占比81.63%,说明非独生子女学生占大部分。
1.地方高校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及重要性认知不够
调查数据中,“你了解劳动教育的内容吗”选择非常了解的占比16%,一般了解占比63%,不太了解占比15%,不了解占比6%。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劳动教育还不够了解。在看待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上,“你觉得劳动教育重要吗”选择非常重要的占比64.29%,一般重要的占比30.61%,无所谓占比3.06%,不重要占比2.04%。说明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方面还是比较端正的,但是也有人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这两部分占比5%,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这部分人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你认为劳动观念缺失的原因是什么?”选“父母溺爱”占比12.75%,选择“自己养成懒惰习性”占46.08%,选择“当今社会的风气,轻视劳动教育的消极影响造成”的占32.35%,其他原因占8.82%,说明影响劳动教育的因素是多样的。
2.地方高校部分大学生对劳动的意义认识有偏差
“你认为劳动的目的是什么?”19.39%的学生选择“赚取劳动报酬”,28.37%的学生选择“获取生存的物质基础”,29.39%的学生选择“实现个人发展,达到一定的社会地位”,22.85%的学生选择“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选择的比例来看,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更多是看中劳动对个人本身所能带来的实际好处。“你认为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能起到什么作用?”45.92%的学生选择了有助于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24.49%的学生选择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8.37%的学生选择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观,5.1%的学生认为有助于锻炼意志品质,6.12%的学生认为不能够起作用,说明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
3.地方高校劳动教育师资水平还有待提高
从选择数据中可以看出,由辅导员担任劳动教育教师的占比高达83.67%,班主任占2.04%,专业教师占比8.16%,其他占6.13%。说明劳动教育在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中,还是处于比较弱势、边缘的地位,所以任课教师多以兼职的方式承担劳动教育课程。“你觉得学校的劳动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56.12%的学生选择了劳动课程以理论课为主,实践的机会太少了。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占5.1%。可见,学生对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师师资水平的期待与现实状况存在较大的差距。
4.地方高校学生劳动课程课时安排时间没有保障
“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劳动教育课程了吗?”,90.82%的学生选择了“有”,4.08%的学生选择了“没有”,5.1%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说明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宣传还不够。“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时间怎么安排?”选择固定时间的占比65.31%,选择随机安排的占比34.69%。说明劳动教育课的时间安排没有保障,随机安排有可能会出现课程时间得不到保障,或者课程容易出现可有可无的现象。在了解学校劳动教育开展频次的题目中,选择“每周开展一次”占15.31%,“两周一次”占16.33%,“一个月一次”占23.46%,其他占44.9%。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在学生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占比还是很少,时间安排也非常少。
5.地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较单一,理论课偏多
“你觉得劳动教育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劳动教育课程无法吸引自己,导致自己没有干劲占比76.53%,家长不支持占比3.06%,学校不重视占6.12%,其他占14.29%。说明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还需要更加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57.84%的学生选择了生产劳动教育,希望有机会到农场、工厂、作坊、企业等地方开展劳动技能教育,32.35%的学生希望以社会公益劳动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例如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到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等方式,5.88%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应以自我服务的形式开展教育,例如打扫自己的房间、宿舍,帮助父母做家务等,3.93%的学生选择其他。“你希望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如何改进?”选择“增加更多的活动形式”占45.92%,选择增加更多动手实践活动占比32.65%,选择增加专业人员的指导占比19.18%,选择增加相关知识的学习占比2.25%,选择学校开设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占0%。可见,学生更希望劳动教育课以实践操作的方式开展,有更多实践的机会。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地方高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
教育目标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地方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该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首先,地方高校通过劳动教育,幫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真正理解劳动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用一个个“中国奇迹”“中国震撼”的故事,让大学生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发展取得的成绩,都是与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分不开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自觉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思想观念。其次,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是落实,着力点最终建立在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劳动就业保障系统上。所以,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比如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学会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学会烹饪一些家常菜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专业技能的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能力。再次,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道德与精神,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另外,加强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二)地方高校应开设内容丰富的劳动课程
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增加劳动教育课程的种类、趣味性,提高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动性。理论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另外配以专题讲座、主题班团会、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劳动榜样先进事迹宣讲等方式,推动地方高校劳动教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机融合。通过讲解劳动的相关理论知识,挖掘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大国工匠的故事,学生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了解更多劳动模范榜样的平凡故事,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自觉性。生活技能方面,围绕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展宿舍环境、教室环境、校园环境清洁活动,开设美食制作课程。积极探索地方高校产学融合的有效途径,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结合学生专业特色,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劳动教育与产学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将劳动教育统筹到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顶岗实习进入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等方式,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另外,在开展专业技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岗位技能要求等,促使他们更加明白自身专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用目标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动力。实践是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类社会全部的历史都是由实践活动组成的。因此,地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大学生融入劳动教育一个很好的方式。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不但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能获得成就感和乐趣,帮助大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因此,地方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例如“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活动,到社区、福利机构开展义务劳动,“三支一扶”活动,各类课程融合实施服务性劳动教育活动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在与各行各业劳动者接触过程中,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三)地方高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一是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有区别。劳动理论课程,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理论素养。可以通过考核学生的专业概念,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有没有实现想劳动、能劳动、爱劳动的转变。生活技能方面的评价,侧重了解大学生在卫生习惯、生活能力和自理、自立、自强意识等方面的变化。专业技能方面的评价,以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专业技能考核为评价标准。二是评价体系应该具体化、体系化、过程化和动态化。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应该覆盖各类型劳动教育活动,明确每学年劳动教育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学生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三是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在学生年度综合测评考核中,增加对劳动教育的考核内容。围绕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精神以及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开展前后对比,以实际发生变化来评定学生在年度劳动教育中获得的进步。另外,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使劳动教育的考核更加公平、合理。四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记录。高校定期组织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通过数据调查,实现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精神素养、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方面的监测。运用好监测结果,充分发挥其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四)地方高校应培养一支优秀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从调查数据看,当前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很薄弱,辅导员和班主任成为担任劳动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这就很容易造成教师对劳动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入,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理论指导,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等。高校要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应该从源头上保障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供给,只有拥有足够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数量、质量。首先,地方高校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选择能够胜任劳动教育的教师,组建劳动教育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应包含理论教师队伍、实践教师队伍。组建教师队伍后,还要提供必要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含理论知识、劳动教育政策文件解读、优秀地区或学校的劳动教育案例、国外劳动教育的实施经验以及对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难题的讨论和建议等,鼓励实践课教师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其次,招聘校外优秀导师。当地评比出来的劳动模范、职业技能能手、优秀创新创业工作者等,都可以成为高校教师劳动教育的师资。这些人员的加入,不仅可以充实劳动教育的师资,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也加强了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拓宽了地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场所。
四、结语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劳动教育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从明晰劳动教育目标,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构建科学评价机制和培养劳动教育优秀师资队伍等方面,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程文冬,闫莉,李星,等.新工科视域下基于“智造创新工场”的劳动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32-38,164.
[2]林静芸.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10):6-8.
[3]彭立平.“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78-80.
[4]王泉泉,刘霞,陈子循,等.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7-42.
[5]樂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5):96-101.
[6]强娇娇,雷蕾,张磊.“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新路向[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12):130-132.
[7]赵静,石彩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施方略[J].黑河学刊,2020(5):80-84.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