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2023-06-16 00:09:46李玉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念环境音乐

李玉鹏

[摘           要]  教育生态系统的教学理念是指通过教师、环境、学生三者的平衡关系,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挖掘,达到“输出—输入—转换—思考—能力”的动态平衡教学关系,提升教学质量。而在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方面,已经累积了众多相关理论基础,只是尚欠缺实际构建办法。基于对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深入挖掘,发现音乐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人”和“环境”,特此分析了相关概念,提出了基于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为一体的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途径。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125-04

职业本科教育应当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然而,当前大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学仍是“墨守成规”,导致音乐教学实效性不高。基于此,经过文献研究结合实践发展需求,提出构建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打破传统教育弊端的观点。分析了专业教学的生态系统与教学环境、教师理念、教学方案、教学评价的关系。通过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给出了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以期望促进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教学开展。

一、研究观点和思路

(一)研究观点

传统的音乐教育,重在强调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演唱与技巧,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音乐能力。整个传统教学系统是以教师为主导,强调灌输式、引导式教育,其教学效果远不如生态教学系统。在这种传统音乐教学体系占据主导的现状下,我们必须寻求转变,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音乐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能提升教学平衡与稳定性,因此,研究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势在必行[1]。

(二)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的思路框架:

通过一些文献整理和分析,发现有些学者对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止于“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在教育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分析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征”。本文从中汲取一定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分析,认为要构建音乐教育生态系统首先就要搞清楚教育生态系统是什么、基本结构是什么、功能是什么、特征有哪些,才能以此分析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当然,系统的构建要科学地避免一些影响因素,我们通过基本分析把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影响因素分为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最后,结合定义、影响因素,研究实际构建路径。

二、音乐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概念的一个分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栖息的所有生物及其空间环境存在连续关系,该空间的物质能量持续性流动循环,属于一个独立的有机统一整体”[2],根据生态系统的定义,将其引申到教育体系时,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定义,即教育参与者及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平衡、循环。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多维、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特点,需要教育主体、管理者、学习者、教学环境互相之间形成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有机环境[3]。

(一)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根据生态学定义和延伸至教育生态系统上的研究成果,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应该是人和环境的相互協调,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人

音乐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人”分为教师和学生。

教师:深入挖掘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规划、发展思考等。营造教育生态和谐的环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以内驱力驱动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从而提升音乐实践能力,强调生态推进,不因材施教、不灌输式施教,学生与教师呈现平衡的学习动态关系。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展,有兴趣探索,能够把所学的概念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紧跟课程开展,累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树立职业规划,提升音乐核心素养。与教师形成平衡的“输出—输入—转换—思考—能力”的动态教学促进关系。

2.环境

音乐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分为教学环境和地域环境。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能成为影响教学环境构建的因素。只有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科学开展评价才能推动整体教学环境的改变,从而实现生态的构建。

地域环境:学生或教师开展学习和教学的实际环境。传统的音乐教育环境无非是课堂之中,紧闭的空间,加之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收获逐渐减弱。如实际环境更加开放、活跃,则能够释放学生更多的压抑感,增强探索的可能性,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功能

1.激发兴趣

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动态稳定与平衡,教师不再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想法得以实现,课程的设计更为灵活,开展方式更为开放,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加强。

2.能力提升

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模式,加强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与尝试的兴趣,在更为丰富的开放性资源与学习环境的推动下,学生可实现创造性的突破。如以往以学习、鉴赏、演唱为主,现阶段可实现学生自主创造、相互评价交流等,使学生的学习与创作能力提升。

(三)音樂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并循环的系统,具有活动性,一直持续变化和发展。生态系统在不同场景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影响因素众多,但是其生态系统内部的活动特征却是明显易知的。因此,只需要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框架,抓住生态系统特征,即可完成生态系统构建[4]。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开放性与平衡性

教育生态系统能够接纳外界对其的干扰,内部动态因子也能改变教育生态系统,各种生态因子通过复杂的适应与调节会达到相对和谐、结构相对稳定、功能高效有益、各方面综合协调的动态平衡关系。当教育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护自己的正常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教学质量的循环和稳定性[5]。

2.竞争性与协助性

竞争和协作为生态系统运行中常见的高斯法则,相似或相同的物质无法长期保持合作,同时在外界因素的变化中出现竞争关系。生态内的物质和能量相对稳定,因此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将产生竞争排斥行为,其中有相同需求的个体,进行协作完成物质的竞争。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中,教育的竞争推动音乐发展,而教育的协作推动音乐多元化发展[6]。

3.整体关联性和松散结合性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教育生态因子之间存在整体关联性,教育生态系统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引起其他教育生态因子的变化。而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又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彼此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可分离性。比如教师教学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虽受到学校要求的制约和指导,但是教师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三、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因素

上述分析了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而在特征分析中又发现其存在的开放性和平衡性及整体关联性和其动态因子有关。不难发现,要构建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就要分析相关的影响动态因子,而在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中,“人”与“环境”两个组成部分就是动态因子,因此,其关键因素就是“人”和“环境”的构建。“环境”构建中以教学环境和地域环境为主。其中教学环境的形成归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地域环境则可以通过教学设施、授课环境等改变实现,所以“人”的影响比重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在功能实现上,我们又可以发现兴趣与能力的提升,其关键的影响者也是“人”和“环境”。在活动特征中,具体实施的主导者也是“人”和“环境”。因此,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因素就是“人”和“环境”。“人”中又以教师为主,其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教学评价都是影响生态功能呈现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构建音乐教育生态系统首要的就是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形式开放化、教学评价科学化等方面思考[7]。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因素如下:

(一)教学理念

积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结合教育政策开展“立德树人”的教学。摒除以能力为指向性的单一目标,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职业规划。

(二)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不再拘于传统鉴赏课、传统演唱技巧课、传统演奏表演课等。主张以生态平衡为主,形成教师与学生动态平衡授课形式。其中就包括教学活动的设置、教育竞争的开展、音乐创作的引导,辅以科学的教学评价,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营造,把教学形式推向多元化。

(三)教学环境

构建音乐教育生态环境的时候,抓住环境的内外功能,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生态中恒定的核心思想。将院校所具有的物质、能量、信息进行校内与外界交流,开展音乐合作,让学生在校内习得的音乐知识能够在校外活动中得到展示,如音乐竞赛、高校之间合作组间音乐比赛等。

(四)教学评价

评价的基本模式和方法不再是对学生能力进行单一的考核,可以充分结合到教学开展的前、中、后阶段分别进行,实现动态性的生成性评价。积极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成果与状态,便于调整教学方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一)促进教师生态教育理念的转变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人”和“环境”是主要结构,也是主要功能呈现的关键影响因素,更是活动特征的关键动态因子,怎么实现“人”的动态因子在系统内的平衡与稳定呢?院校针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是首要。只有教师的生态教育理念成熟了,才能保持“人”这个动态因子在系统内的平衡性与稳定性。

生态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在一朝一夕,首先是要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环境与院校生态教学环境以及生态教学模式重要性的意识。充分意识到现阶段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从社会需求出发,开展生态教育。

其次要让教师明确生态教育的基本概念,要摒弃以前的教学主导地位思想,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生生平等、师生平等。

再次要让教师清楚生态教育实施的基本结构,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要转变,通过开拓性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开展。

最后要让教师掌握教育生态环境的营造手段,包括地域环境的转换与使用。

院校具体办法如:(1)开展生态教育相关研习活动,要求各教师认真参与研习,营造生态教育研究氛围。(2)组织开展生态教育手段的学习培训,提升教师生态教学理念认知度、掌握生态教学手段、提升生态教学环境营造等方面的基础能力。具备生态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切实优化课程设计和课堂开展。(3)科学评价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开展,采用诊断性评价方法与形成性评价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评价,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理念的转变。

(二)鼓励教师采用開放式的教学形式

将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育均作为生态教育系统的课堂要素,对不同班级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8]。教师全方位引导学生学习,可提升生态教育系统中的物质交流效果。教学中可开展多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如:

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师所布置或者指导的音乐学习内容,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自行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优化现有的教学方案。

在凸显生态教育系统特征中,开展竞争与合作学习,在竞争与协助中,学生与教师、同学、校友、朋友等进行音乐交流,在互相竞争和合作学习过程中,激发更多的音乐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案制定中,可利用创作式、比赛式等教学模式,给学生打造良好的艺术实践空间,如演唱会活动、音乐作品发布会活动等,让学生参与的艺术活动更为丰富多彩,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自主创作、音乐交流、开展学生音乐能力表演秀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技能学习,体现开放性和科学性,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化地训练。音乐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的时候,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专业表现形式,不局限于单一的音乐展示,这将展示出更多的音乐可能性。开展开放式、探讨式、创作式、比赛式等形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和教师的音乐学习和教育工作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立足教学情况,更新教学理念、从教师队伍出发,全方位引导学生学习、优化教学课堂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等。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动力参与学习,从而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9]。

(三)教学环境的构建

环境分为教学环境与地域环境,教学环境和地域环境的改变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基本都能实现。而其中的重点是抓住环境的内外功能,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生态中恒定的核心思想。将院校所具有的物质、能量、信息进行校内与外界交流。如开展音乐合作,让学生把校内学习到的音乐技能放到校外活动中展示,如音乐竞赛、高校之间合作组间音乐比赛。改变教学实践环境和学习成果呈现环境,增强学习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校园内和校园外都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意识和观念。如完全可以把课堂搬到学院创办的音乐活动上,通过竞赛和团队合作,让学生之间自动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在合作沟通中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技巧[10]。如与校外传媒公司进行合作,录制宣传片的开场音乐。指导学生多角度进行表演,强化不同环境带来的应变、处置能力。

(四)科学制定教学评价

职业本科院校应构建生态评价模式,在音乐教学评价模式中,合理优化教学评价方法、在评价标准中完成对音乐教师的教学效果验收、学生学习情况验收,形成良性推动作用,构建生态系统内部平衡与驱动。

1.评价标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音乐教学的评价标准内容含括:学生的演唱能力、乐器、乐理、节拍、创作、鉴赏等。评价学生的形体、演唱能力、音乐学习与认知能力、合作与交往能力、音乐情意的表达等。

2.评价原则

教师根据学院对学生的音乐培养计划,丰富教学评价内容,制定符合班级专业学习的评价内容,在课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占比中,合理配置成绩占比数[11]。

3.教学评价方法

采用诊断性评价方法与形成性评价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可了解音乐教学开展的效果,掌握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存在的教学问题,在诊断评价中根据问题优化教学措施,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如将学生的音乐学习进度表作为教师的教学评价量表,学生学习完阶段性教学内容后,对其进行阶段学习成果评价,将各模块或单元的学习成果评价作为期末成绩之一。这对学生的音乐专业掌握、音乐技能掌握等均有评价效果。结合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课程的表现生成形成性评价内容,如将音乐比赛、音乐创造、校内音乐交流会等的实际表现作为生成性评价内容,纳入期末成绩。

通过教师诊断性评价和学生形成性评价,两者形成良性推动作用,构建生态系统内部平衡与驱动。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之首要是了解什么是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本文通过结构、功能、特征进行概括,并从中梳理出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和“环境”,而这两者和教师自身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因此,构建教育生态系统的重点也在于“人”的分析。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建议,指出各要素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使音乐学习个体和教育体都得到成长。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要构建音乐教育生态系统,从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出发,充分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根据音乐教育生态系统具有的能力、信息、物质流动性,协调其他音乐教学内容,完成音乐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将教育生态理念引进院校音乐教育中,构建以音乐教育发展为主的内在机理,协调生态因子与音乐教育的交流,维持音乐教育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龙潮,王珊.校园音乐教学与生态环境教育的思想融合途径探析[J].环境工程,2022,40(4):307-308.

[2]宋瑞涛.音乐教学与生态环境教育的融合途径分析研究[J].环境工程,2022,40(3):240-241.

[3]唐菁玲.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4):121-124.

[4]毕鹏,周桐.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地方高校双创教育联动:以黑龙江省高校为例[J].山西青年,2022 (16):19-21.

[5]李辉,侯守明.职业院校创客教育及其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开封大学为例[J].开封大学学报,2022,36(2):56-60.

[6]庞甲光.高校良好创业教育生态的构建路径: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4):91-93.

[7]宋晓宁,艾俊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J].中国油脂,2021,46(6):156.

[8]贾建锋,赵若男,朱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美国、英国、日本高校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1,14(3):309-324.

[9]倪国爱,高天星,王丽萍,等.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20,19(6):110-112,116.

[10]李娜.“创新驱动”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以MIT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5):149-154.

[11]金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4):1-5,43.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理念环境音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音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