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华
导读
我国古代文化中将羊视为瑞兽,从羊中引申出吉祥、美好的寓意。羊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可见于民间艺术、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中。羵羊则是一种地下出土的“吉祥物”,古人用“羵羊”的陶缶礼器陪葬祭祀祖先祈求吉祥,形成了独特的羵羊文化。
一
在我国古代,“羊”是一种瑞兽,寓意善良、美好、吉祥和财富。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祥也。”由于“羊”“祥”同义,“吉羊”即“吉祥”,所以那时人们习惯将“大吉羊”的吉语刻铸在器物上,配以羊纹图像,以求生活吉祥、事事如意。有的地方春初在大门上悬挂羊头,人情交往中送羊肉,儿女婚事中以羊作聘礼,都是取其吉祥、聚财之意。而且有的地方人死后为求安详,也会在建造坟墓时,将羊头图像安置在门额中央,用以求安详和驱邪祟。
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是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的伙伴,深受人们喜爱。羊,是个象形字,本义是一种家畜。后来人们把它作为祭祀用的“牺牲”品,宰杀后放在礼器中祭祀祖先祈求吉祥,由羊的原义引申,便增加了“吉祥”的意思。
羊与中华民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中郎将苏武在匈奴被扣19年,史书上记载他在北海即今天的贝尔加湖一带,终日与羊为伴,羊于是蕴藏了回归故土的心愿。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三阳开泰”图案以三只羊(谐音“阳”)在温暖的阳光下吃草来象征。羊也是民间艺术喜用的题材之一,剪纸、泥塑都不乏佳作。其中,结合民间吉语“三阳开泰”而制作出的变化多样的三羊造型,流传得最为广泛。人们常在春节时用与羊相关的艺术品装饰居室,图的也就是羊的吉祥喜庆。
我國有很多地方用“羊”来取名,如羊头崖、羊角沟、羊口仔等,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广州。广州别称羊城。传说西周时广州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孩子的哭声惊动了南海的五位仙人,他们骑着五色仙羊,手持一茎六瓣的谷穗,降临广州,将谷穗赐予百姓,祝福百姓安居乐业,永无灾荒。仙人走后,仙羊依恋人间,化为石羊留了下来,于是,广州就有了“五羊城”“穗城”“羊城”的别称,“五羊”也成了广州的城徽,被雕塑在越秀公园的山顶上。此外,四川也有以羊命名的地区:当地传说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为纪念这一传说,成都市至今将市中心的一个区称为青羊区。蜀地还有一个“葛由骑羊”的故事,也极富有神话传奇色彩。相传周成王时,蜀国羌族人葛由喜欢把木头雕刻成羊卖掉。有一天,他骑木羊进入蜀国之中,蜀国的王侯贵族追撵他,便跟他一起上了绥山。绥山上面多桃树,高得没有尽头,跟随他去的人都得了仙道。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将羊视为神兽,它下界来到人间,就是为人类赐福的。相传上古时候,羊下界来到人间,发现人类面露菜色,这才知道人类每天都以吃野菜和杂草为生,连粮食是什么都不知道。于是,羊当即告诉人类下次要给他们带粮食来,并教他们怎么种植粮食。当时,只有玉帝才有美味的粮食吃,而玉帝并不愿意把粮食分享给人类。当晚,羊便偷偷溜进御田里,摘下五谷含在嘴里,又连夜回到人间,把五谷交给人类并教会人类稼穑种植之术。人们播种了五谷籽,当年就收获了粮食,还用麻编织了暖和的衣裳。人类为了感谢羊,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仪式惊动了玉帝,这才知道羊偷窃了五谷籽,便下令将羊杀了,并让人类吃掉羊肉。第二年,在羊行刑的地方,长出了青草和羊,羊从此传宗接代,留在了人间,造福人类。玉帝在选十二生肖的时候,人类极力推荐让羊当选,于是,十二生肖便有了羊的一席之地。
据考证,我国早在8000多年前就开始养羊了,而从古岩画中看,羊的驯化在万年以上。“美”字是由羊、大两个字组成,“羊大为美”。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善字从羊。“鲜”字本是一种鱼。古人造字,旁有“羊”成“鲜”字,形容鱼肉、羊肉味道鲜美。“美”字的本意也是鱼肉、羊肉味美好吃。“羡”字也是从羊而来,《说文》曰:“羡,食欲也。”因羊肉味鲜美,引起食欲。
历史上还有不少与羊相关的典故。如《左传》记载,宣公十二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被打败了,郑伯在投降的时候,“肉袒牵羊以迎”。“肉袒”是说郑伯脱衣露体,表示请降,也有诚惶诚恐的意思。但郑伯在投降时,为什么要牵羊呢?就因为羊象征着吉祥,在亡国临危之际,献上羊以祈求得到楚国方面的宽恕,使郑国百姓免于遭难。
二
羵羊,其实本质上讲并不是羊,人们一般认为这是指古代传说中的土中神怪。春秋史书《国语》上说,季桓子等人挖井挖出上古陶器,其中下边一件像土缶,上边一件形状像羊,人们都不认识。季桓子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说是羊,并解释说据他所知,“山之怪叫夔、蝄蜽;水之怪叫龙、罔象;土中之怪叫羵羊。”这个季桓子挖井挖出的就是羵羊。“孔子辨羵羊”典故的发生地就在今天临沂费县上冶镇。如今浚河西岸,有一座古城遗址,便是费国故城。孔子是一代大儒,后世一直用孔子的观点解释“羵羊”。《康熙字典》:“羵,音汾,土中之怪。亦作坟”。
第二种说法,孔子称“羵羊”是将其视为地下出土的上古时人们祈求吉祥的礼器——陶缶,但这件陶缶具体叫什么?孔子当时并没有说明。孔子学识渊博,熟悉商周之礼。他对费人挖出之物感到陌生,称之为“土中之怪”,但他从渊博的知识中推断该陶缶应与上古时期的随葬、祭祀礼仪有关。所以一开始便称其为“羊”,进而又将其它地下出土的奇怪的叫不出名字来的陶缶统称为“羵羊”。
第三种说法,既然孔子称它是“怪”,那么它应该是一个蠕动的活体,形如胎肉。三国吴人唐固《国语注》:“羵羊,雌雄未成者也。”所谓“雌雄未成”,是说它好像未足月的胎儿,尚未成形,所以,《国语》一会儿说是狗,一会儿又说是羊,也是因为它虽然具备动物的雏形,但是形态未真,狗羊难辨。而且能够装在土罐里,体量不会太大,以狗或羊来推论,重量约为几公斤。如此看来,这个神秘的“不速之客”,分明就是一块鲜活的“地下怪肉”。近年来据报道全国好多地方在修建楼房、库井堤坝时陆续发现了很多“地下怪肉”,并称之为“太岁”。而且这些民间称之为“太岁”的“地下怪肉”的共同特点是,生长在地下,多为活体,外观似肉,颜色不一,以白色居多。这些特点,与“羵羊”的外观特征基本吻合。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太岁”称之为“肉芝”,并说其“状如肉,乃生物也。白者如截肪,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李时珍把“太岁——肉芝”列入“菜部”,与木耳、香蕈、土菌等并列,指称其“乃生物也”,并详细说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说明,这“太岁”并非如民间迷信所说的那样“建其有凶兆”不可挖,而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菌类。科学家对它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认它是一种菌类,叫做“粘菌复合体”。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情形,羵羊都是地下出土的一种“吉祥物”的象征。由此上溯到孔子以前的古代费城,用“羵羊”的陶缶礼器陪葬祭祀祖先祈求吉祥,形同此意。
羵羊,从费县始,在齐鲁大地发展成了羵羊文化,而羵羊文化在齐鲁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沂蒙文化上更是独树一帜。所以,在临沂乃至山东地区传承和利用羵羊文化,服务临沂文化和建设,古为今用,是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