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火”“示”的形体来源与传播

2023-06-15 08:34申佳丽
中国故事 2023年4期
关键词:形体字形部件

申佳丽

导读

本文着眼于汉字的形体演变,着眼于常用汉字“火”的形体状态演变。首先分析目前汉字“火”的字形特点、字形特征,分析其作为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同时又把视角放在和“火”有关的汉字以及以“火”为部件的汉字,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说文解字》等,总结其演变过程和结果。

一、象形字与“火”字

(一)象形字及其特点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象形字”是这样界定的:“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象形是一种造字法,这种造字法是用描摹事物的形状来构造字形的。例如“日”,像太阳的形状;“月”,甲骨文写作,形似月牙。象形造字法的特点非常明显:其一,它源于图画,表示具体概念。其二,象形字大多只抓住事物的特征,不一定与具体的事物非常相似。其三,象形字的意义非常单一。

象形字一般包括獨体象形字和合体象形字。独体象形字一般是独立构件,单一形体,并且不可以再分拆。例如“山”“羊”。合体象形字一般是指在独体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象形性特征符号构成的字。

(二)象形字“火”的特征

“火”字,是象形字,也是汉字部首之一,甲骨文字形像火焰。“火”的本义为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许慎《说文解字》对“火”的阐述是:“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屬皆从火。呼果切。”周代《今文尚书》中已出现“火”字:“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星火”的含义为“苍龙之中星”,即名字为“苍龙”的火星。“火”字的发展历程大概为:(楚系简帛)、(小篆)、(楷体)。汉字的形体逐渐减少了图画性,增加了符号性。

(三)“火”的演变与相关汉字

从上一节对“火”字形的发展历程分析中可看出,在汉字隶变之后,其形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构件,构件是具有一定构造功能的形体单位。为了书写便利,篆体的“火字旁”也开始分化成不同的部件,例如“火、灬、、”。隶属之后,字符往往因所处的不同环境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汉字学新论》把这种一个字符表示一个相似事物综合的方式称为“类”。一个“类”中包含了多个“类元”,而每个“类元”的形体结构会根据其所处的语境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类元化”。王宁(1997)也提出,“由于部位的不同和受相邻部件的牵连,可能异化为不同形体,这种现象称为异形同质。”具体分析如下:

“炙”:“火”字的形体并无太大变化,但是整体上呈扁方形了:(说文解字),(楷书)。

“赤”:《说文解字》: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赤”是火的颜色,即红色烾,古文从炎、土。昌石切。字形上看,“大”字讹变成“土”,下方的“火”字已经演变成:(甲骨文),(说文解字)小篆中仍然是上“大”下“火”,(楷书)中,已经讹变为上“土”下。而包含“赤”的字,大多和“红”有关,例如“赫”:红如火烧,泛指红色。“赩”:大红色。

“然”:《说文解字》:燒也。从火肰聲。(金文),金文“然”的笔画刀刻感很强,但能看到下面的“火”字部件。(说文解字)中的“火”也是小篆“火”的完整部件;(楷书)楷体字中已经完全变形为四个点。声符读 yàn,是狗肉的意思,“然”表示的是下面加火以烤狗肉,其本义是燃烧。后来“然”字有了“然而”等意义,“燃烧”的本义便用“燃”字来表示,“然”的意义逐渐虚化。

“光”:《说文解字》: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古文。炗,古文。古皇切。甲骨文的“光”是上面有火,下面有一个跪着的人,像人跪着举火把照明的样子。小篆变为,上面是“火”,下面是“人”的形状,线条化明显。到了楷体的“光”,火保留了,“火”的下部分变为横,下面的“人”也开始变形,不再粘合。“光”的本义是光芒、光亮,后衍生出动词“彰显、发扬”的意思、如《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中说:“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光”除了可以做为单字,也可以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例如:辉:光也。从火军声。“耀”:照也。从火翟声。带“光”部件的字大多与“光明”有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火”在做部件的时候可能演变成“灬”,但并非所有的“灬”都是“火”演变而来的。

根据对字形的考察,可以发现“火”字演化成的部件很多,其中“灬”部分是由“火”演化来的,但并非全是。故在判断字形的部件的时候,需要结合该字的文化背景以及字形的演变历程,这样才能推断出楷书部件的本源字部件。而有些如“、”这些部件,需要我们查找本义,寻找初文,才能辨别出这些汉字都与“火”有关。

二、“示补旁”的文化背景

《说文解字》中,许慎对“示”字的解释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可见,该字和古代的星宿文化、占卜祭祀文化联系十分密切。祭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十分重要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与之相关的汉字自然也不在少数。祭祀活动除了关乎战争,还与祈福祛灾、乞求风调雨顺息息相关。此外,中国人的宗庙信仰文化十分浓厚。在宗族观念的影响下,会产生大量祭拜祖先或者仙人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示”字的本义,会发现其字形就像是一张用来摆放贡品的供桌。

在《说文解字》中,“示补旁”的汉字有一定的数量,我们根据含义可以将这些汉字简单分出以下几类:

(一)神仙鬼神类

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在遇到灾祸或者认知无法解释的事情的时候,先人们选择用神仙鬼神传说来宽慰自身乃至整个族群,并用祭祀神仙鬼神的方式满足内心的渴望,与之相关的汉字也就衍生出来。

如“祀”字,许慎对“祀”的解释是:祀,祭无已也。本义为祭祀天神。《左传》中也有:祀,国之大事也。古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会对无法解释的事物感到异常恐惧,而消除这种恐惧的方法之一便是在精神世界中寻找一个寄托,而天神或者鬼怪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由此可见祭祀天神、祈求神仙鬼神在当时的重要性。

“神”字,本意是天神,引发出万事万物的神。申和神实际上是一个字,加了“示”就是神。

“祕”字,许慎的解释是“神也”。

“祇”字,指的是地神,是“氏”的后起增偏旁体。

这些汉字都是和鬼神有关的,种类繁多,可见当时祭祀的重要性。

(二)祖宗先辈类

古人有浓厚的宗族观念,同族同姓意味着有血缘关系。古人认为亲情无比重要。祖宗先辈在世时就非常受小辈尊重,过世后后辈也会十分重视祭拜事宜,并认为先祖死后会在另外的世界守护整个家族,故也会有很多祭祀活动用来祭拜先祖,祈求保佑。

我们看汉字“祠”。如今,在许多宗族观念比较深的地区还保留着“祠堂”这一场所,用来祭拜祖先或者纪念有名的先辈。《说文解字》中认为,在周代,春天的祭祀叫做“祠”,祭祀的物品多是玉器、毛皮,而不是普通的牛羊牲畜,用以表示对祭祀对象的尊敬或者崇拜。而祭祀的时间多是固定的,更能体现对前辈或者祖先的尊敬。

(三)祭祀物品类

上文中说,“祠”与一般的祭祀不同,贡品不是普通的牛羊牲畜,而是玉帛等贵重物品。通过这个字可以看出,在祭祀这方面,物品也是十分讲究。

我们看字,它的含义是祭具,特指用来祭祀的糈米,用粮食祭拜祖先的实践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日常饮食习惯;“裖”是祭拜过土地神的肉,由于用大蚌蛤的蜃装着,取名“裖”,天子将“裖”作为礼物送给同出高祖的兄弟们,可见古代先民对贡品的重视,以及祭拜过神仙的物品的地位。而“祼”,是把酒灌注在地上的礼节。酒是祭祀中很常见的饮品。

(四)求福祛祸类

古人祭祀的目的多是祈求先祖显灵,降福于身,或者是遇到困难希望避开祸端,救人于水火。

求福类的汉字很多,如“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祈求降福的汉字:“福,祐也”,指的是神明给予的帮助。罗振玉在《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中认为,“福”的甲骨文是两只手捧着酒杯祭拜,后面演变成“福”字。福在商朝是祭名,后面引申出“上帝降福保佑”的含义。和“福”相关的字有“祐”,指的是神明给予的帮助,是“福”的引申意义。

“祷”字,是向神祷告而祈求幸福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以真致福意”,看这个字的籀文可知是由真、夂、示会意而成的。

除了祈福,祈求灾难离开也是一个主要目的。

如“禦”,是抵御灾祸的祭祀。戴氏侗认为“凡捍禦皆曰禦”,始于祭祀活动,所以从“示”。又如“?”,许慎认为,这是刮除灾祸的祭祀。此外,“禳”字也和驱邪有关;“除癘殃也”是古时候燧人氏为子女祈求消灾除祸创造的汉字,目的是避灾迎福。

(五)不同祭祀类

古代祭祀种类繁多,祭祀目的不同,祭祀对象更是不一而足。《说文解字》中有很多关于祭祀类型的汉字,展现了我国古时十分丰富的祭祀文化,例如:

“谛”字,《尔雅·释天》认为:“禘,大祭也。汉儒说,禘有三。”这是一种发起对象为古代帝王或诸侯,祭拜对象为祖先的祭祀。

“祓”字,这是一种扫掉污秽和不祥事物的祭祀。

“禖”字,表示一种求子之祭,《说文解字今释》认为,此祭祀原作“媒”,但媒人神话,只得变“媒”为“禖”。“禖”不仅展现了人口在我国古时候的重要性,也展示了婚姻制度与繁衍文化的密切联系。

三、汉字文化传播

上文我们探讨了“火”字的字形以及“火”字作为部件的字形变化,但只知道汉字的演变,对汉字文化传播是不够的。对于国内的青少年来说,“火”部件的难度并不大,但这个偏旁所包含的汉字仍然需要选用合理的学习记忆方法。上文也对“示”“示补旁”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分析。“示”字是一个会意字,“示字旁”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偏旁。然而,在汉字文化传播中,对于会意字教学的研究还在继续,而“示字旁”的汉字传播也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一)汉字立体化

汉字立体化教学法十分适合会意字教学,这个方法将汉字拆分成几个部件,用图画把部件表示出来并讲解,加速学习者记忆。

如“家”字,教师可以告知学习者“宀”是“房屋”,“豕”是猪的意思。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房屋里养猪。慢慢地,有猪房屋就成了家的标志。讲解完“豕”的部件含义,再把整体“家”的概念引入,把抽象的部件含义具体化。

再如“明”,教师可先将其拆分成“日”“月”两个部分,在黑板上用两个甲骨文让学习者脑海里产生概念,然后引入“明”的甲骨文,引导学习者想象太阳和月亮都有光亮,从而知道“明”的含义是“明亮”,进而扩充词语“明亮”“明天”“明年”,等等,帮助学习者理解抽象的词义。

(二)古今汉字结合

汉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才形成了我们目前使用的简体字。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给学习者展示汉字的初文,为学习者讲解汉字来源,结合汉字的演变规律让学习者记忆。

比如汉字“爨”是一个不容易记忆和辨识的汉字,我们可以向学习者展示《说文解字》中的小篆。“齊謂之炊爨。象持甑,冂爲竈口,廾推林内火”,可知这是烧火做饭的意思。通过古代、现代文字的对比,学习者可以将古汉字形体和现在的汉字的字形结合起来,加强记忆。

但是要注意,古今关联不大的汉字要斟酌使用,避免加重人们的记忆负担、混淆记忆内容。

(三)成系统地识记

汉字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字形、字音、字义方面的联系。字源教学从形体演变出发,可以帮助人们识记。

教师可以结合汉字的字源,在教学过程中系统讲解汉字之间的关系。例如,“水”的相关部件有氵、冫(冰),这几个部件的源头都是和“水”相关的。例如:流、江、河、湖、海,都是与“水”相关的汉字;冻、凉、冷、冽,都是和“冰”相关的汉字;“冰”“水”又是在自然界中有关联的。我们可以根据字义的相关性,结合汉字的系统性,给学习者树立汉字的系统性观念,帮助学习者学习、记忆。

文化意义融入汉字

会意字既是汉字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也是汉字文化传播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们把文化意义融入汉字的传播,既能缓解学习者的畏难情绪,又能提高其学习效率,有助于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趁心. “火”部件字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2] 赵璟.文字学视角下对外汉字教学的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術刊),2021(6).

[3] 李运富.汉字学新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形体字形部件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基于Siemens NX和Sinumerik的铣头部件再制造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部件拆分与对外汉字部件教学
鸡霉形体
添一笔变个字
水轮机过流部件改造与节能增效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