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发髻的艺术:非遗绒花的复兴与传承

2023-06-15 15:20林琳侯昕语
中国故事 2023年4期
关键词:绒花

林琳 侯昕语

导读

素手掐金丝,香魂凝入画。绒花,谐音“荣华”,又称“官花”,寓有吉祥如意、美满、祝福之意。如今,绒花走进了平常人家,也飞出了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诉说中国故事。

素手掐金丝,香魂凝入画。绒花,谐音“荣华”,又称“官花”,寓有吉祥如意、美满、祝福之意。

回溯千年风云,观望绒花历史

绒花兴盛于唐朝。隋唐时,种花和插花都发展成专门的学问,赏花亦成为九福之一。正如人们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唐人把花朝节设在仲春时节,在春行过半时赏花,在秋季过半时看月,这是人们常说的花朝月夕。除去节令庆贺,在书画中我们亦可窥得唐人对花的喜爱,譬如在著名画家周昉所绘制的《簪花仕女图》中,就可看到画中之女云髻高耸、发中别花的情态。可惜鲜花虽美,终抵不过红消香断无人怜的结果,于是乎,绒花作为永不凋零的芬芳,身负修饰容貌、增添美丽的责任,由此应运而生。

我们可以看到,元稹诗《行宫》中“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一句描述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此画面触发了读者联翩的浮想:这些宫女曾经都是容颜娇嫩,青发如瀑,这些宫女被囚在冷落行宫中,终日无聊,年复一年,容颜老去,月染发梢,红色宫花和白头宫女相互衬托,却不知宫花更红还是白发上的绒花更艳。这句诗不仅有着深沉隽永的境界,也可作为绒花在簪花饰品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证明。

进入宋代,伴随着朝廷簪花佩花的风气盛行,簪花礼仪成为宋代礼仪制度颇为重要的象征。绒花作为宫花,对当时各个阶层的影响日益扩大,它不仅是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伴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融入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到了元明清时期,绒花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民间艺人和作坊越来越多,明朝设立了专门的御用机构,来生产宫中所需的绒花。明清时期因为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绒花流派,南北绒花共荣华。

北京绒花制作始于清初,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北京绒花以蚕丝为原材料,以铜丝为筋骨,经过数道工序制成花朵、飞鸟、金鱼、昆虫等工艺品,突出特点是外表毛绒绒的;南京的绒花制作始于唐代,明代形成专门的绒花生产作坊,意味着绒花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到了清代,绒花作为一种贡品被人进奉,彼时南京的官府专门设有七作二房。康熙乾隆时期,南京绒花的生产达到鼎盛,產品销往全国各地。南北两种绒花的基础造型都是蚕丝绒的绒条,匠人用铜丝夹住等长的短绒拧转,再塑造出不同的立体造型。除去南北这两种流派,还有扬州绒花、台湾缠花等不同流派。

工艺千回百转,细处独具匠心

绒花是以蚕丝和铜丝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须经炼丝、染色、晾晒、勾条、烫绒、打尖、传花、粘花、包装等数道工序。如此精细缜密的制作工艺,对工匠的要求是极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各道工序。

一是炼丝。将天然蚕丝扒到松驰后放入冷水中浸泡12个时辰,再用碱水煮熟,时间不宜太长,以防蚕丝煮得过烂。处理之后的蚕丝就称为“熟绒”,具有不易倒毛,柔顺好打理的特点,而铜丝须用文火烧到变软才行。

二是染色。根据绒花产品的色彩需要进行染色,色丝一般多达几十种。

三是晾晒。将染色后的丝绒放在竹竿上,在阳光下精心晾晒,其间必须经常翻动,并使其保持绷直状态。

四是勾条。这道工序亦称“下料”。匠人把各色的熟绒按照一定长度宽度劈成绒带,再将其排匀后固定在某一个器具之上,然后用猪鬃毛刷子逐条刷到均匀平整。接着,取一根黄铜丝对折,一端做成少许螺旋分叉状,从正面夹住排匀的绒带,再将另一端合并弄成螺旋状,按照需要的规格用剪刀将熟绒剪断,两手同时反方向搓弄绞紧,再用木质的搓板进一步加工成均匀滚圆的绒条,这道工序就是行内人俗称的“滚绒”。这些收拾好的绒条就是制作绒花的主体材料,也是制作过程所需的基本部件。

五是烫绒。根据需要将圆形绒条用烙铁或熨斗烫成扁平的形状,用来制作花瓣、花萼、叶子、枝条、鸟翅、鸟尾巴等零部件。

六是打尖。根据绒花产品的不同需要对绒条加工,让绒条变成锐角、钝角、椭圆球体等形状。

七是传花。用尖头的镊子将打尖过的不同色彩、规格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制成鸟兽鱼虫、花卉、山水等立体造型。

八是粘花。将独立的绒条和其它配件,如绒鸟的嘴巴、冠、眼睛、尾巴、腿、脚,或者芍药花的花瓣、花蕊、花叶、花枝进行组合,配合铅丝、各个色系的有色皮纸、料珠、珍珠、贝壳、鸟羽、水晶圆珠等辅助材料,用白色乳胶粘在相应部位上,制作出所需要的产品造型。

九是包装。根据产品的创意和设计,需要装配玻璃框、竹篮、鸟窝、花盆、支架等配件的,可以进行组装。

这些工序各有各的复杂之处。单论炼丝,须注意碱水煮蚕丝的时间,铜丝必得用木炭的文火烧至退火软化;再说勾条,第一要紧的是根据需要,调整各色熟绒的长宽比;再就是“滚绒”时要有熟练手法,若是匠人手生不熟练,细密的绒丝便会散开,难以成型;更不提余下的工序,都有着不同难度和技巧。普通匠人光是制作一朵巴掌大的小绒花,就至少得花上几天的工夫,还不包括选购蚕丝、铜丝、珍珠、贝壳、宝石、鸟羽等配件,以及挑选颜色、设计和搭配等前期的准备工作。

承继往日荣光,再展时代风貌

如此工艺繁复的饰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称得上是遗世明珠。但绒花技艺主要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依托师徒制而存在。步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古老的传承方式一度险些致使工艺失传。20世纪50年代,绒庄街成立了艺美绒花合作社,绒花艺人开始尝试创新绒花样式。新出现的亭台楼阁等作品,受到大众好评。到了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南京绒花厂一度濒临倒闭,险些淹没在时代浪潮中,大批绒花艺人被迫转行,学徒转工,绒花这项非遗工艺几乎失去生命力……

幸运的是,伴随着国人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潮文化逐渐兴起。汉服热席卷年轻群体,民俗博物馆和以《延禧攻略》为典型代表的古装剧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基于上述情状,绒花终于在传统老艺人和新兴力量“簪娘”的手中重获新生。

2006年,南京绒花与云锦、灯彩、金箔等具有南京特色的工艺同时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浪更胜前浪,古艺重焕新生

年轻的血液,赋予古老花朵以新生的力量。才情横溢春兰馥,正是承上启下好时辰。在近年来兴起的展览会中,我们已能看到绒花的倩影:跨界国潮艺术展、绒花手作体验展览会、服装贸易展览会、造花工艺作品联展、影视非遗文化展览,等等。“香茗才情,簪花模样,斜舒密色笺儿”,“簪娘”和“簪郎”作为一种伴随“汉服热”而兴起的新生职业,在大众尚未关注到的角落“卷”生“卷”死,让普罗大众看到了绒花的魅力。

为了制作出更好的绒花作品,在构思、选材和技艺方面,他们进行了广泛多样的实验:从淡水珍珠到天然宝石;从雕花白贝到热缩片;从仿真点翠到掐丝珐琅;从各色木头到金银铜铁;从花鸟鱼虫到龙凤宫灯……濒临失传的非遗工艺在她们的钻研下成了“入圈必备”,这的的确确令人赞叹!在材料繁多和审美多元化的现代,簪娘和簪郎们制作出的绒花更是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的鬓头花、胸花、脚花、帽花,有些加入了现代元素,有些结合多种工艺,有些甚至与大热IP联动,用毛绒绒的绒条制作出动漫角色、风景植物,甚至还原不同时代的经典画作……这些产品无一不是艺术与美的结合,充满美学气息,给人以全方位享受。

簪娘李佳慧说过:“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去认识它(绒花),了解它背后的文化歷史,还有它的发展过程,把这些东西都传承下去和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其中的魅力。”以她为代表的现代簪娘们在传统的工艺基础上不断学习、进步,推陈出新,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调动奇思妙想,运用灵巧的手指和现代的新材料、新形象、新技术,创造出许多不同的绒花改良造型——其中,机械绒花就是佼佼者之一。

所谓机械绒花,就是在传统式样绒花的基础上,增加电动开合器。开合器代替原有的金属丝骨架,簪娘们再将丝绒组合造型,最终使得绒花能够实现自动开合,成品更加栩栩如生。机械绒花还原了鲜花盛开之时,鸟雀展翅欲飞的动态景象,比真正的鲜花多了一分古雅韵味。簪娘们甚至设计出针对电动开合器的遥控器,不必用手拨弄花瓣,花朵便会自动开合,蝴蝶便会颤颤展翅,俏皮的雀鸟能够抖动短而可爱的尾羽,甚至还能眨眼睛呢!这样的新奇设计体现了她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我们不得不钦佩,不得不大加赞赏,不得不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句:绒花有各位,真是了不起!

文化传播无界,美学碰撞交融

文化想要走得远,离不开文艺作品的渲染。在2018年大火的清宫剧《延禧攻略》中,绒花因剧中人物的造型而频频亮相,这也引发了影视剧组使用传统发饰的风潮。

近些年来,多部影视剧均偏爱使用这些令人过目不忘的传统发饰,例如《梦华录》《骊歌行》等剧都使用了绒花配饰,这极大提高了这一非遗工艺的普及程度。古风电视剧热潮过后,更多的年轻人发现了绒花的美好。

如今的绒花,更是与多种美学碰撞融合,擦出新的火花:帕尔玛推出南京绒花限量版香水礼盒,爱马仕设计了与南京绒花相结合的橱窗,东西方美学在小小的绒花上交融,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如今,绒花作为传统服饰的配饰,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下焕发出无限活力,勇立潮流浪头。这一束春光走进了万户人家,也飞出了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雪胖. 荣华纪古风绒花饰品制作技巧全解[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2] 李俊玲,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北京绒鸟绒花[M]. 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绒花
征珊珊:“90后”与千年绒花的对视
扭棒绒花
当代绒花的传承与创新方式研究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征珊珊:90后与千年绒花的对视
送你一朵小绒花
女生用绒花工艺还原红楼梦同款头饰
绒花
征珊珊:绒花传承新力量
“扬州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