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虢国墓地编钟的四声音节话“五音缺商”

2023-06-15 15:20茹亚楠
中国故事 2023年4期
关键词:音列双音五音

茹亚楠

导读

虢国墓地出土的窃曲纹甬编钟不仅有6枚双音钟,且到目前为止还可以清晰准确地发出哆、咪、嗦、啦(1、3、5、6)四个音。我国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也就是1、2、3、5、6,对于编钟商音的缺失现象,学者多将其视为周朝灭商之后对商朝藐视的体现。本文提出“五音缺商”的主要原因在于周代统治者在音乐上对传统性和民族性的保护。

编钟是一种大型打击乐器,由青铜铸造而成,在西周时期开始流行,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盛行。编钟钟体呈合瓦形,按钟体大小、音调高低依次排列,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演奏者用木锤敲击发声,演奏优美动听的音乐。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钟体大音调就低。

古时大型的祭祀、宴会等场合,均以音乐烘托气氛,渲染感情。在演奏的乐器中,编钟承担着定音、指挥的作用,其音质清脆悦耳、余音绕梁。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编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套乐器编钟。

一、虢国窃曲纹甬编钟:西周礼乐文化的见证

20世纪90年代,三门峡虢国墓地国君虢仲墓葬中出土了一套窃曲纹甬编钟(图一),共8件,出土时放置在虢仲墓椁室西侧北侧。它的造型恢宏大气,时代特征鲜明,铸造工艺精湛,钟体上刻有圆润流畅的长篇铭文,是西周严格的礼乐制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和高超的铸造工艺的真实写照。

窃曲纹甬编钟的形制、纹样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形,上有长“甬”(如图二),甬部中空与钟腔相通,大多数内有范土。衡端平齐,甬下端有旋,如箍形,旋上正面有斜方形环钮。平舞。铣部下阔,于口上拱。钲部两侧的篆间各设三排九个柱状枚。钟腔内壁锉磨有数量不等的纵向调音槽,即所谓“隧”,少则二道,多则八道。钟身正背面纹样大致相同,旋上饰一周C形凸目窃曲纹,舞部饰S 形无目窃曲纹,篆带饰斜角S形平目无目窃曲纹,枚、篆、钲、鼓之间隔以凸超的界格栏线,正鼓部饰一组对称的C形无目窃曲纹。八枚编钟,有六枚钟正面右鼓部均铸有用以标记侧鼓音的凤鸟纹,其余两枚则没有。

从各钟之间形体大小的递减幅度出发,可将这八件钟分为甲、乙二组。甲组4 件为低音钟组,形体较大,大小相次,最大一枚通高49.9厘米。乙组4件为高音钟组,形体较小,最大一枚通高30.5厘米。此外,窃曲纹甬包含两枚单音钟和六枚双音钟,双音钟指的是每一枚编钟可以敲击出两个音节,在中间部位敲出的音叫“遂音”,转角处敲出的叫“鼓音”。钟的内壁还有调节音高的调音槽,虢国的乐师采用了西周编钟传统的“挖遂”调音法,使每一枚编钟都达到音质优良、音高准确的效果。区分双音钟与单音钟的关键在于钟的右鼓部是否有侧鼓音的敲击点标志——凤鸟纹(图三)。

二、双音钟的起源与发展

1978年湖北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引起学术界对我国先秦时青铜编钟双音问题的特别关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仅证明了先秦时期的青铜编钟已经存在双音现象,同时也掀起了双音研究的热潮。

学者认为西周中晚期是双音钟铸造技术的成熟时期。双音钟的界定标准为:青铜钟正、侧鼓间规范为小三度音程,侧鼓部有鸟纹标志,钟腔体由遂。虽然出土的商代铙、钟也有双音现象,但有学者指出:大部分商铙侧鼓外无特殊标志,腔内没有在节线位置上的锉磨痕迹,音程也不统一,与双音钟的界定标准不符合。因此,存在于商代编钟中的双音是一种和瓦体与生俱来的自然现象,商代的青铜铙、钟尚属于主观单音钟。

西周早期铸造的甬钟就已经呈现双音现象,大致呈三度关系,正侧鼓音程比商朝时期的乐器更加规整。这一时期正鼓音与侧鼓音之间的音程尚没有达到后期西周甬钟出现的固定小三度音程关系,但已经开始趋向统一有序,从钟的结构上来说,内腔也没有遂脊和锉磨痕迹,初期甬钟只在正鼓部出现云纹,侧鼓多光素,说明这些甬钟并没有经过调音工序就铸造完成了,这些情况反映出并没有正式使用侧鼓音在西周初期的甬钟上。有学者推测规律性的双音钟出现的时间應为周穆王时期。

西周早期的甬钟侧鼓音在音列钟的地位并不明确,商周时期对侧鼓音的准确性并没有音律学意义上的追求,钟音分值体现出的离散性可以说明这一点,双音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原生双音钟:这个时期侧鼓音并没有实际被应用,指殷商时的双音钟。

铸生双音钟:指的是西周早期的双音钟,只是出于钟声音色的考虑,并不是为了使用侧鼓音,人们已经开始主动追求一钟双音的效果,侧鼓音在音列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

铸调双音钟:已经是成熟意义上的双音钟,主要应用于西周中晚期,侧鼓音在音列中的地位被完全确立。

西周早期,“枚”不单单是作为编钟的装饰,它还可以加速高频震动的衰减,对甬钟震动产生阻尼,使编钟稳定震动,从而使音质更加优美动听。“枚”是甬钟最大的特点。从我国目前出土的西周早期甬钟表现出来的双音现象可以看出,当时铸造的甬编钟已经具有主观的技术特征,侧鼓音有可能已经完全被实际应用,明显有规律性的双音音程,此时的双音技术应该不止为追求“钟声的优美悦耳”,其在音列中的地位很可能已经得到确立。

三、周代编钟音乐的四声传统

虢国墓地出土的这套窃曲纹甬编钟,经过学者的鉴定,不仅有6枚双音钟,到目前为止还可以清晰准确地发出4个音,分别是哆、咪、嗦、啦(1、3、5、6)。我国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也就是1、2、3、5、6。这套编钟为什么独独缺少了商音呢?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周朝灭商之后对商朝的一种藐视,所以铸造编钟的时候刻意去掉了商音。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再次对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史进行考察。

我国古代的音乐以五声调式为主。五声调式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也就是1、2、3、5、6,4和7在中国古代用的相对较少。“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而“五音”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这与现代日常用语中的“五音不全”有区别。后者指的是“唇、齿、鼻、喉、舌”这五个发音部位的机能不够健全,而不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的乐感有所缺失。

《礼记·乐记·宾牟贾》中,孔子论乐曾提到“声淫及商”的问题,这是关于周乐无商的重要记载。在《周禮·春官·大司乐》中记载的一段文字三大祀祭用乐中“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冼为羽”。“宫”、“角”、“徵”、“羽”四声,独独缺“商”,在西周礼乐代表——“三大祭”中频繁出现,“五音缺商”是西周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传统特点。

西周中晚期,大量甬编钟上明确表现出周代四声的传统,后又有学者对出土的西周中期陕西眉县杨家村编钟、河南平顶山魏庄编钟的音列进行研究,发现同样存在五音缺商的现象。

从以上几套编钟可以看出,“五音缺商”的传统早在西周建立之初就已经存在,今天陕西地区流行的一些民歌,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就是用四声谱写的,这些都佐证了“周音乐无商音”的早前学术界猜测。

四、“五音缺商”:周代音乐文化的特色与传承

“五音缺商”是出于周人对商人的藐视吗?商代早中期的铙类乐器多是单件出土的,基本不具备旋律演奏功能,直到晚期,商铙才出现3件一套的形式,它们无法敲出4个或者更多的音节,而甬编钟产生于西周,是由铙演变而来的打击乐器,所以学者认为西周甬编钟的音列是承袭了商铙。纵观整个西周时期的编钟音列均无商音,学者认为这说明了商周两族在音乐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并没有继承传统,而在初期两种乐器音列存在共性则可能和原始音乐具有多源性特点有关。

一种音阶形式从人声到乐器实践必然会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目前出土的几套周代早期的甬钟经鉴定,音阶都没有“商”音,说明 “五音缺商”的传统早在西周之前就有了。距今9000年的一支骨笛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经测音可构成“3、5、6、1、3、6”的四声音阶结构,说明早在周代之前 “四声缺商”的音节传统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时至今日河南一带的民歌中还流行有“四声音调”,这种形式的音节很可能作为发源性地域文化向外传播,而周族作为统治者登上历史舞台后继承了四声传统并大力推广,因此五声缺商的音阶传统也被保留下来。

周代推行四声主要的原因在于周代的统治者要在音乐上保留自己的传统性和民族性,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结构和早前夏商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分封制延续了前代的传统,另一方面又重新创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礼乐成为维系和调和政治体系的重要手段。作为政权统治的附属物,“五音缺商”的四声音乐传统便被不断推广。这一时期不止周族统治的中心区域,诸如陕西、山西、河南出土的编钟会出现“四声现象”,就连远离中心地带的边远诸侯国音乐也特别受影响。直到春秋时期,周王朝统治地位严重削弱,南方楚文化逐渐兴起,五声、六声、七声音阶渐渐出现,各地编钟音阶纷纷突破“四声”。

参考文献

[1] 王斌.虢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三门峡市文化局.三门峡虢国文化探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 张彦修.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4] 虢国博物馆.虢国墓地出土青铜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音列双音五音
论中国传统唱腔的腔音列原生性差异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中药结合五音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体会
核心三音列及其发展与织体形态
——史蒂芬·哈特克《列队》的音高组织方法之一
先秦左、右分组编悬的延续——从曾侯乙墓磬匣刻文再析洛庄汉墓第五、六套编磬的编次和音列
郑樵“双音并义不为假借”平议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耳鸣管理理念在影响中医五音治疗耳鸣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曾侯乙编钟双音原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