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意仲春游花朝

2023-06-15 15:20苏磊孙诗瑶
中国故事 2023年4期
关键词:花糕花神百花

苏磊 孙诗瑶

导读

花朝节是农历二月祭祀花神的节日,是华夏传统节日之一。花朝节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酝酿准备和过渡,并在唐时期逐渐成型,是华夏民族表达对花朵的情思与喜爱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节日。花朝节的习俗有游春扑蝶、插花赏红、挑菜踏青、晒种祈丰、祭花神、制作品尝花馔花糕等。

华夏大地的历史源远流长,奔流不息,节庆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节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淳厚朴素的民俗与温暖的文化,异于平日的人间烟火也借此铺开。

中国人对春节一向很重视,这不仅是对乡愁的一份宽慰,也是对年俗文化的传承。在春节过后的农历二月的一个节日——花朝节,在古时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中秋节与元宵节。

与花初相识

花朝节的核心在于花。早在人类社会伊始,人与花的缘分就密不可分。后来,人们用笔墨不断描绘花,赋予花不同的性情和风骨禀赋。早在《诗经》中,人们就已经开始用笔墨浇灌眼前的娇莲与桃花。《离骚》中的 “芰荷为衣,芙蓉化裳”,用黄荷之芳馨与芙蓉之馥郁一展屈原渴望归隐南山、独善其身的高洁情操。

从此,花不单单有了性格,还有了品格。濂溪先生颂莲,靖节先生钟菊,天下之人盛爱牡丹。不同种类的花往往传递着不同的期冀与情思。在中国人最重要的人生节点——婚丧嫁娶中,都少不了花的参与。在中国艺术史上,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丹青笔墨,抑或丝竹管弦,花总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由此不难看出,在精神文化层面被赋予独特魅力的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要素。正是因为中国人对花有别样的情思与喜爱,作为善与美的代表,花神的形象也应运而生。为了祭祀花神,花朝节就此诞生。

先闻花朝美

花朝节,亦称“花神诞”“百花生日”“扑蝶会”“挑菜节”等,是中国早春时节雅俗共赏的富有浪漫气息的传统节日。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月十二日世称为花王诞辰,曰花朝。文人雅士,咏诗赋韵,好不热闹。

清代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云:“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采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樽助赏红。”春花满野,少女赏红望霞的习俗通过诗词得以考证。由于地域气候不同,庆祝此节日的时令也不一样。北方一般在农历的二月初二,而南方多在二月十二。虽然时至今日,花朝节已不被大多数人知晓,但它的影响力却不可小觑。花朝花中醉酩酊,花神拨子福万家。古人讲求本枝百世,福泽绵延,对本家的传承颇为看重。古代花朝节不仅是惜春喜景的节日,也是生殖崇拜的节日。据说,花神之爱与子嗣兴旺紧密连结,其重要性可以与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媲美,称得上古代中国最重要的节令之一。

为人熟知的香山居士白居易在其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中,对“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描写就反映了花朝节时,花簇锦攒、繁灯旺火的繁华夜景。除此之外,明人田汝成撰《熙朝乐事》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古人常将这个节日与中秋节并称,称“中秋节”为“月夕”,后来渐渐形成“花朝”与“月夕”并用,形成“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成语。每年农历二月到来,万物吐春,芳菲初展,人们便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酣春时畔,外出观花赏青,在修建好的花神庙中祭拜花神,年轻的姑娘还会在踏青赏红间嬉闹欢笑,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崇敬。

再寻花朝迹

风情万种花朝现,追本寻源古迹中。花朝节的绰约风姿在无数文人雅士的笔墨中流淌。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写道:“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連郭雾,雪夜隔湖镜。”不论是在唐诗宋词,还是在文韵丰厚的明清诗词中,都常有对花朝节的描绘。草木本有根,江海必有源,节日亦然。然而对于花朝节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却众说纷纭。

喜探花朝源

花朝丰妩媚,传承先寻源。人们对花朝节的渊源一直莫衷一是。现在流传最多的观点是,花朝节起源于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根据《陶朱公书》的记载:“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但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仲富兰却指出,据惠富平、牛文智两位学者考证,这本《陶朱公书》是《陶朱公致富奇书》的简称,它是明末记载农业生产的民间实用通书,在性质上类似坊间出售的皇历,而非春秋时期的著作。明清时期“托名于古人”的风气很是盛行,所以这本书所记的陶朱公范蠡所言,真实性存疑。还有花朝节起源于魏晋说,其根据是南宋文人陈元靓,在其被誉为古代岁时民俗百科的著作《事林广记》中,引用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来介绍花朝节的情状:“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由此,部分人士认为花朝节源自魏晋时代。但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因为这个记载没有明确提到“花朝”一词。

从正史中的相关记载来看,吟诗作赋是唐代上流社会在花朝月夕的主要活动。如《旧唐书·崔咸传》记载:崔咸擅长吟诵诗文曲赋,每每花朝月夕时,风和日朗,举酒高唱,必会潸潸泪下,当时的幽人骚客皆为其志趣高奇而折服。“花朝”一词,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也很高,如白居易《琵琶行》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一句;司空图《早春》有“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旧唐书·罗威传》载:“每花朝月夕,(威)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只有“花朝”立节之后,才出现以“花朝”省称“花朝节”的情况。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也可以成为花朝起源于唐代的佐证。

花朝兴盛岁月证

青山依旧在,花朝数年存。根据史料记载,花朝节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酝酿准备和过渡。南朝的梁元帝萧绎的《春别应令诗》曰:“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历仕梁、陈、隋三朝,素称三朝元老的江总在《侍宴玄武观诗》中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期“花朝”一词就已经出现。然而,南北朝的梁、陈时代,出现在宫廷中的“花朝”风习,并不意味着花朝节的成型和普及。习俗总是在民间大规模普及后才逐渐形成的。有学者也倾向于花朝节起源于武则天时期。每至二月芒种花朝时,嗜花成癖的武则天都会令宫女采撷百花,与米共捣,蒸为花糕犒赏朝中近臣。宫中蒸制花糕具有示范效应,对推动民间过花朝节有影响。据明代万历年间彭大翼所作《山堂肆考》记载,“唐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花,和米捣碎,蒸糕以赐近臣”。

花神送福万家迎

历史常回溯,恰意期花朝。追溯花朝节的时间渊源后,花朝节的意蕴同样值得后人细细考究。在地中海东部的古希腊,花神弗洛拉掌管世间万花。中国文化中也有花神——女夷。《淮南子》中提到,女夷奏鼓放乐祈求上天,使万家五谷丰盈,禽鸟繁盛,草木共荣。民间通常按照月份把天象、物候按类别进行总结,统治阶级则将一部分规律归纳为按月份做事的法则,即月令。花月令中最为出名的月令是十二月令。一年中有12个月份,每个月份都有适合生长的花卉植物,也对应着十二个不同的花神。也有人说,十二花神出现的渊源是历代文人骚客酷爱百花仙子,流传出了十二个花神的形象,使得一年中“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民间另有才子以十二花神为题材,创造的“十二花神次第来,人间月月花儿开,花团锦簇彤彤日,笑逐颜开喜心怀”这样通俗易懂、富有生命力的诗句。

十二花神的形象对于花朝节来说是不可替代的精神指引。清代蔡云对祭拜花神的描述是这样的:“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万花锦簇时,人们身着各色锦衣为花神祝寿,其乐融融。

花神善美拨福泽

花朝盈期冀,善美赋花神。十二花神形象的实质是为花赋予特殊的品质与独有的意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明清时期,民间渐渐将历史典故中的名家高人、孝子烈女、幽人雅士等人物形象与十二花月令糅合,把人物神化,进而正式形成十二花神。清代中后期,己经有很多版本的十二花神。每一版十二花神皆为24个人,与早前花神皆为女性不同,男女花神各12个,每个花神都有一段馥郁芬芳的故事。大江东去,草木荣衰。千百年间,花神的形象与寓意可能不尽相同,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歌颂,仍然是一个主旋律,绵延至今。

《风土记》说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花朝节时,美风雅俗浩浩繁繁,也带给人轻松愉快的氛围与美的享受。主要活动有祭花神、扑蝶、挑菜、赏花、踏青、赏红、种花、插花等。流行的食物有百花糕、春菜粥、百花粥、百花酒等。女子佩戴的头饰有簪花、花胜等。

文人醉花沁芳间

花神送芳至,文人醉花间。唐宋文人喜雅集,仲春同聚以迎雅宴。酣春草色初显,三五鸿儒花下谈笑饮酒,酒香、书香、花香三香合一;各色女子红妆披锦与花比肩,脂粉香、花香相伴相生。骚人墨客听初春暖泉淙淙而过,举杯杯香茗对饮成趣。男子传花令,女子抽花签。赋春词写春诗,赏春景,观春花,歌舞升平,花落盈满空,花香遍双肩。宋代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风俗囿于有限的士大夫阶层与高级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难闻余音。进入宋代后,社会结构转换,市民阶层方有自己的文学与音乐形式,如话本、滑稽戏等,因而民间节庆文化也有了较大发展。到了北宋,花朝节的庆祝方式又加入了新鲜血液,种花、摘菜、祭祀神灵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并逐渐扩大到各个阶层。上至文人骚客,下至黄发垂髫,皆对花有感,都为花而动,并与花同行。下面介绍几个具有代表色彩的习俗:

(一)游春扑蝶

古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相聚一堂,在赏花之余饮酒作乐,唱和高吟。花朝节预示春到,也预示着浪漫的到来。心思细腻的娟秀女子多愿在此时赏花,袅袅身姿与婷婷鲜花相得益彰,成为文人骚士笔下的畅客。所以古代的画卷和诗词里,仕女扑蝶尤多:“紫袖握蝉声欲绝,红巾扑蝶势潜高”“轻纨笑自捻,扑蝶鸳鸯径”“扑蝶试看新扇影,鬻蚕应傍旧桑条”。宋俗《诚斋诗话》载:“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宋时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

(二)插花赏红

在《洛阳牡丹记》中有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赏花醉人心,插花怡人情。赏花时,人们投身于阵阵芬芳,难免会流露出折红归己的想法。景好意浓,不妨轻折繁枝,插于发髻,让发间也有春回大地百花开的气息。明代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在唐宋时期或仿古画中,插花也十分常见。清代顾禄《清嘉录·二月》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姑娘们把红纸或五色纸、绸带贴于花枝,意在为花神献上礼物,妆点花神,把树装饰得最漂亮者夺魁。

(三)挑菜踏青

挑菜,就是采摘野菜。仲春时节,白蒿鲜美,荠菜脆嫩,采摘野菜不仅给人亲手触摸春色的机会,更能在指旁箸间体会“舌尖上的春天”,春天与野菜的清新之味一同到来。据《翰墨记》记载,在洛阳,每至二月二日花朝时节,无论士大夫还是民间百姓纷纷出游踏春,挑菜摘红,所以花朝节也叫挑菜节。凛冬过后冰层松动,寒风不再,然而暖意尚未涌入,春天悄回大地,鲜有人知,踏青还未兴起。踏青始于春分,江退寒而水初暖,草木生而芽初放,春风春雨润物无声,已有童叟触春色。高潮在花朝时节,百花吐蕊,万紫千红,蝶戏花中花喜蝶,青芽翠枝翠碧满天,人们这时纷纷出游,挑菜踏青。

(四)晒种祈丰

晒种祈丰也是花朝节的风俗之一。晒种,从字面意思看,即使让谷物沐浴在阳光之下,除去潮热,以便善存。芳菲漫天之际,谷物也在阳光的灼烤中迸发出淡淡香味,散出令百姓踏实的气息。晒种不仅出于保存谷物的目的,而且包含着人们祈求福祉的愿望。花朝节时,百花大展异彩,百谷大展光辉。各家各户都把自己家的谷物放到一起,据说若凑齐“百样种子”,就会畅迎丰收。

(五)祭花神

位于北京市丰台镇东纪家庙村北的花神庙建成于元末明初,庙门上悬有“古迹花神庙”匾额,前殿供有花王诸神及各路花神的牌位。百花生日这一天,花神庙中香气萦萦,往来祭祀者众多。几百年间,风起云涌,世事变迁,这里见证了太多虔诚的花农与祈福的百姓。变化的是一代代的子孙,不变的是一份份真心。花神不仅是美的代表。传说花神还掌管着植物生长。所以花神庙中不仅有花神,还有辛勤耕耘的农民。祭拜花神时,人们不仅会进香献花,还会供奉诸多时令水果,祈求草木繁盛,庄稼丰收,果实丰盈。祭花神的热情不会因夜幕降临而褪,在夜间,人们也会手提“花神灯”进行巡游祈福,很有些秉烛夜游的趣味了。

(六)品尝花糕

中秋月圆,月饼寓意阖家团圆;新旧交汇,饺子谓之更岁交子。每个节日有代表食物,花朝节也不例外。用花瓣和面粉秘制烘焙的花糕就是花朝节的代表,其味芳香馥郁,甘甜鲜香。鲜花的甘甜在唇齿间碰撞交融,花糕的香气不待齿啮便在空气中奔涌。武则天蒸制花糕,赏赐群臣,此后上行下效。明清之后,花朝节制作花糕的习俗更为普遍。

参考文献

[1] 仲富兰.节日里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

[2] 陈俣霖. 花朝节与花神崇拜[N].中国民族报,2016-03-29.

[3] 倪世俊. 民间赏花习俗——花朝节[J]. 中国花卉园艺,2002(5).

[4] 王蕾. 唐宋时期的花朝节[J]. 国学,2007(8).

猜你喜欢
花糕花神百花
重阳花糕
重阳花糕
橘子花
百花绽放
传统花朝节:汉服青少年祭花神祈福
器物美学——十二花神杯
春来了
花朝节祭花神祈福春天
花糕,我爱摆弄
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