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从本质属性看,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从教育规律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遵循“学理认知—价值认同—自觉践行”的逻辑理路;从时代特征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坚持“体脑并重”“五育并举”和“劳逸并育”;从具体进路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做到多主体参与、全阶段重视、系统性开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劳动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23)01-0094-08收稿日期:2022-10-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21JDSZ3053);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年度课题(21KT08):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内涵价值探赜。
作者简介:刘国权(1991-),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精神,重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中国化阐释、当代性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人劳动观的集中凝练、高度概括,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点,也是难点。劳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人类存在的方式①,具体包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②。劳动教育是通过上述各种劳动活动的开展和劳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基本劳动技能或实践动手能力等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95后”、“00后”大学生完全脱离生产劳动、较少从事日常生活劳动,其结果就是学生对劳动的陌生和疏离。加之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传统“劳心”、“劳力”错误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对生产劳动漠视、对日常生活劳动忽视、对服务性劳动轻视,其具体表现就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的“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奋斗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是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高质量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最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针对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当前侵蚀干扰大学生的“佛系”“伪奋斗”“功利劳动”等现象,高校要高度重视、持续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对劳动的理论認知、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切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勤俭、奋斗、创新、奉献、实干、担当中成长成才。
一、本质属性: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在要求着“五育”都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推进,将学生培养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劳动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敬劳动者的价值观。因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
(一)马克思劳动观与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
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过“劳动教育”这一概念,但他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都提出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南①。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以马克思劳动观为基础。马克思劳动观在哲学上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是推动人类社会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经济学上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价值,按劳分配(及物质极大丰富后的按需分配)是最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在美学上认为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崇高,劳动让外在自然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内在自然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得以确证),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在政治学上认为共产党人的使命是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②。在伦理学上认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是文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守法劳动是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是优良品质。在教育学上,提出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体力劳动教育和脑力劳动教育要并重并行,劳动教育内蕴着闲暇教育。尽管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诞生已距今170多年,但其始终以璀璨夺目的真理光芒,指导着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的理论进步与实践探索,也为新时代中国系统推进、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着根本理论遵循。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劳动价值观
大学生劳动教育包含丰富的内容,如劳动精神风貌教育、劳动价值取向教育、劳动技术能力教育,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敬劳动者的价值观,即“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③。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美丑”、“高低”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为劳动觉悟和劳动态度。一方面,大学生能否具有良好的劳动精神风貌,能否练就较高的劳动技术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大学生的劳动觉悟、劳动态度。“劳动觉悟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对待劳动成果的态度,这是人们主观世界的范畴,决定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潜能和劳动积极性发挥。”④如果大学生好逸恶劳,追求不劳而获,那么其劳动精神风貌很大可能是负向的、消极的,其劳动技术能力也很难在辛勤劳动、坚持劳动、自觉劳动中强化和提升。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现代性、进步性就在于其实施概念化、理论化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而不重合的独立性。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生活转向”、“生产转向”只能作为知识学习、巩固和检验的辅助与延伸,不能把劳动技术能力教育和劳动精神风貌教育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
劳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劳动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差别。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劳动者长期处于被奴役的状态,地位低下且其劳动成果总是被封建统治者大量占有。固然“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民本思想闪烁着现代文明的光芒,但根本无力改变“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治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是被资本掠夺的劳动和饥饿所逼迫的劳动;工人创造着财富却困顿于赤贫,建造着宫殿却住在贫民窟,生产着智慧却变得愚钝。正因为“这样的生活让人沦为牲口”①,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的劳动为逻辑起点,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指出人类只有扬弃异化状态和私有财产,才能真正占有人的类本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科学、最“人本”的劳动观。“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義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②随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劳动人民有了“翻身做主人”的真正可能,自由劳动、幸福劳动、与生产资料不分离的劳动从乌托邦变为现实。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为目标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开放的劳动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下,大学生才能真正明晰劳动的本质、意义与价值,对劳动最崇高、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有科学、深刻的认识;才能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精神化心化行,以新时代劳动者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梦想实现。
二、教育规律:大学生劳动教育要遵循“学理认知—价值认同—自觉践行”的逻辑理路
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遵循认知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并最终形成良好劳动品质的内在逻辑。”③强化学理认知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起点。只有引导学生在学理上掌握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学生才有劳动情感养成和劳动实践转化的可能。增进价值认同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点。价值认同是价值观念的自觉内化,实质上就是从“要我”变成“我要”的情感认同,唯有情感认同,大学生对劳动的学理认知才会不断深化、劳动实践才会经常化。转化自觉劳动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落脚点。大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崇尚与热爱归根到底要靠现实行动和自觉劳动来体现。
(一)强化学理认知,让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入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劳动者和劳动精神,既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指导和思想源泉,又扎根中国大地、扬弃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扩充和拓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劳动的形态、劳动者的范围、劳动精神的内涵又有了许多新变化。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要让大学生对当前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有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新时代的“生产劳动”不同于马克思基于剩余价值所划分的“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而是指直接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如农民耕种、工人作业、作家创作、教师教书等;日常生活劳动主要指日常生活中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劳动实践,如洗衣做饭、卫生清扫等;服务性劳动较以往变化最大、分类也更细,主要分为生产性服务劳动、社会性服务劳动、科学综合服务劳动和公共性服务劳动④。需要指明的是,教师的教学科研属于生产劳动,教师劳动具备劳动的一般特征,用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创造着社会价值⑤;学生的学习研究则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劳动,虽然学生在学习研究时也耗费了大量脑力和体力,但处于学习研究阶段的学生并不属于劳动者,其学习也没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劳动教育答记者问时也明确要求“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①。新时代的劳动者是指每一个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个人梦想实现,在岗位上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工作者,既包括传统认知中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又包括随着劳动形态的革新与丰富而产生的新型劳动者,如传统制造业在信息化升级过程中产生的“数字劳动者”、依靠网络社交媒体生存获利的“受众劳动者”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劳动和劳动精神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也为“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丰富了新时代的背景、目标和内涵。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享受越来越多样、“数字化生存”方式日益普及的今天,“勤俭”品质的养成需要劳动者更好平衡生产与消费,奋斗状态的保持需要劳动者更好衔接理想与现实,创新思维的涵育需要劳动者更好做到传承与革新,奉献意识的强化需要劳动者更好融会“小我”与“大我”。因此树立正确消费观、奋斗观、创新观和“大我观”,是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关键。
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充分理解了劳动的形态、劳动者的范围和劳动精神的内涵,才能走出“窄化”劳动为体力劳动、“泛化”劳动为知识学习、“异化”劳动为惩罚措施的误区;正视自己迈出校园后的劳动者身份,摆脱传统文化中“劳心者”、“劳力者”相对立的桎梏;最终思想和行动同步迈入“新时代”,以新时代劳动观念和新时代劳动精神指导劳动实践。
(二)增进价值认同,让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化心”
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二者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一种情感认同、自觉认同,是“要我”转化为“我要”、“强迫”转化为“自愿”、“外在必然”转化为“内在自由”的关键。“所谓劳动认同,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自身在情感上、价值上对自我存在方式、自我价值实现的确证;另一方面,涵盖社会、他人对劳动个体的认知和态度。”③即唯有实现了对劳动的价值认同——其一是对劳动确证人的类本质,劳动让人得以生存、享受和发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劳动自我价值认同,其二是对劳动建构人与人的关系、劳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劳动社会价值认同——一个人才会产生真正的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认同,进而发自内心地对各行各业劳动接受、尊重,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言谈举止彰显、践行劳动精神。从劳动自我价值认同来看,高校劳动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明晰劳动之于人类确证本质、突破限制、超越日常生活的重大意义。如耕种等生产性劳动和清扫卫生等日常生活劳动,体现了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对美丽、整洁的追求,证明了人按照美的规律建造,与其他动物存在根本区别。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展现了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能够打破自然限制、生理限制的强大力量,证明了人类的旺盛生机活力和巨大智慧潜能。各式各样的文学艺术创作建造了“彼岸世界”、“审美王国”,彰显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自由心灵,证明了人类可以不断超越日常生活和现实自我。总之,劳动是人“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有在劳动中,人的价值、智慧、力量才得以确证和显现。从劳动社会价值认同来看,“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④充分说明劳动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与动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一方面,劳动直接创造了确保人类生存发展、社会和谐安定、国家有序运转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人类在劳动中涵育着勇于斗争、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勤劳踏实、乐观向上等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共同价值观的内核,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价值引领力和人心凝聚力。
尊重劳动的具体表现是同等尊重各种形态的劳动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崇尚劳动的具体表现是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热爱劳动的具体表现是积极参与和经常参加劳动。只有深刻认识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都对个体的生存、享受、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都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实现具有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的尊重、崇尚、热爱才能由“外入”到“内生”、由学理到情感、由认知到认同,走出以高低贵贱评价劳动和职业,以享乐、消费、金钱为人生幸福标准,以不参加劳动、躲避劳动、消极劳动为荣的泥淖。
(三)促进自觉践行,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行”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也是干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觀教育作为实践导向的教育,强调高校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归根到底要靠大学生的劳动实践体现出来。首先,要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大学生的现实劳动状态。辛勤劳动如大学生养成随时清扫宿舍卫生的习惯,积极参与班级清扫、校园清洁工作。诚实劳动如大学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进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投机取巧、不敷衍应付。创造性劳动如大学生通过“人机协同”开展劳动,一方面利用机器完成既定程序操作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的劳动操控机器,和处理需要复杂认知介入才能完成的工作。“创造性劳动将成为劳动技术教育的重点内容”①,因为创造性劳动是人类开创和迈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推动力,也是人工智能时代继续行进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要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品质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大学生的自觉学习与勤奋学习,诚信科研与诚信考试,创新思维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和生活中的勤劳节俭、自强不息、待人真诚、遵纪守法、勤于思考、创新创造成为常态。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同时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成为劳动者后既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和技术、能发明和创新,因此劳动精神与学习品质、生活态度要相融互促,劳动行为与学习行为、生活行为要衔接贯通。最后,大学生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要以适时适度的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为主要表现形式。高校可以借助生产劳动(如耕种体验、采摘实践等)、日常生活劳动(如宿舍、教室卫生扫除等)、服务性劳动(如艺术展演、公益活动等)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但劳动不能取代、侵占、干扰正常教育教学。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价值定型期”和“知识积累期”,汲取科学理论、深耕专业领域、丰富广博学识,才能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②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棒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必须在实干中检验所学,在奋斗中锤炼本领,在实践中砥砺担当;也必须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专注力、持久力。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代大任。
三、时代特征: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坚持“体脑并重”“五育并举”和“劳逸并育”
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新劳动”教育和“新”劳动教育③。从“新劳动”教育看,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突破,体力劳动创造财富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动摇的同时,脑力劳动越来越突出,高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对二者给予同等重视;闲暇时间的增多也要求高校在劳动教育中重视大学生闲暇教育。“新”劳动教育的“新”主要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其中内蕴着“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目标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目标。因此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坚持“体脑并重”“五育并举”和“劳逸并育”。
(一)体脑并重,避免劳动教育的“窄化”与“僵化”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秉持‘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观”④,让学生在信息化社会、数字化生存、智能化生活中既深刻理解物质生产劳动的必要性,又练就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本领和能力。不少高校教师和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沉浸在知识学习中,对劳动的认识“窄化”和“僵化”。“窄化”主要表现在将劳动片面理解为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僵化”主要表现在将劳动局限为传统形态的劳动。劳动认识“窄化”的结果,是大学生认为“知识分子”不属于劳动者,进而轻视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者和简单劳动者。劳动认识“僵化”的结果,是大学生不能适应形势新变化和技术新发展,仍然以传统观点、传统标准评价劳动和劳动者,难以真正理解、积极参与、有效开展创造性劳动。高校在“体脑并重”教育过程中,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始终强调体力劳动、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进化、社会得以形成发展的基础性劳动;二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明晰脑力劳动、精神财富对人超越时空和生理限制、复归精神和人生自由,对人类社会更加幸福美好的巨大意义价值;三要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的德能兼备、身心兼修、全面发展,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转变为新时代劳动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五育并举,避免劳动教育的“独化”与“泛化”
“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德育使人知善,智育促人求真,体育强健体魄,美育温润心灵,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态度和为学生转变为劳动者夯实一定的理论基础、素质基础、技能基础。五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彼此关联互促。如劳动教育内含其他四育,能通过引导“为谁劳动”育德、“如何劳动”促智、“劳逸结合”健体、“因何劳动”涵美;又检验着其他四育,推动崇善者、求真者、体健者、尚美者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实干担当、实践创新。其他四育也紧密关联、极大助益着劳动教育。如德育中的工匠精神教育、劳模精神教育,智育中的科研方法教育、工作技能教育,体育中的体质体能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美育中的美的本质教育、社会美教育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互通互融、同向同行,一方面要尊重其它各育独立性,驳斥劳动教育“尾巴论”;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五育的关联性,推动五育协同发力、共同育人。高校在具体开展教育时,要避免劳动教育的“独化”;不能把劳动教育归口于某一个部门、某一支队伍,或赋责于某一门课程、某一种形式,不能让劳动教育与课堂教育相分离,与专业教学相割裂。要避免劳动教育的“泛化”,不能错误理解、过度阐释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和以劳育美,把劳动教育夸大到“无所不包”和“教育最终旨归”,致使劳动教育干扰智育、阻滞美育和取代体育。
(三)劳逸并育,避免劳动教育的“简化”与“粗化”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是人的类本质的确证,但劳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将建造这样一个联合体,那里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它的全部力量和才能”①。且劳动教育的由知到行必须经过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而“情感认同往往产生于主体现实需要的满足。”②新时代大学生更注重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和内生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更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劳动教育的简单化、粗放化,不能止步于爱岗敬业教育、忠于职守教育和“为他”奉献教育,还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视域下的“自由”教育、自我成就教育、闲暇教育、享受教育和消费教育,引导大学生明晰劳动于个人美好生活实现的意义、于闲暇与消费的意义、于享受与发展的意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入脑”、“化心”与“成行”。“劳”的教育与“逸”的教育是“一体两面”,劳不能脱离逸,逸也不能脱离劳,劳逸并育的教育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四、具体进路: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做到多主体参与、全阶段重视、系统性开展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并对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活动开展、队伍建设、领导保障、经费投入、制度建立、家庭润化、社会支持等进行了统筹规划和具体部署,充分说明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多主体参与、全阶段重视、系统性开展。
(一)多主体参与,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
多主体参与,才能确保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全面性与持续性。其一,家庭是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场所,是劳动教育的基础,缺少了家庭劳动教育和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等观念很难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真空,‘四过现象日益加剧……劳动教育有时甚至还会面临来自家庭的阻力……”①,因此高校要通过多形式的家访、多样化的家校沟通方式,争取学生家长对学校各项劳动教育工作的支持配合;通过家校合力育人,让大学生在家校两地和日常生活劳动中受到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启迪与洗礼。其二,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劳动教育的主导,发挥着理论奠基、活动感染、环境浸化、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工作、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和强校建设工作,对全校教职员工提出“以劳育人”、“工作劳育”的具体要求,通过教职员工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言谈举止中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和营造职业平等、分配公正、关系和谐、风尚文明的校园氛围,切实强化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其三,社会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持,大学生从校园中“走出去”与劳动者从社会上“走进来”相结合,是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与企业、工厂、社区等建立联系,广泛建立大学生校外劳动实践中心和基地,精心组织大学生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社会实践,常态化邀请“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各行各业的先锋榜样走进校园、走上讲台,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与榜样引领中塑造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磨砺劳动品质、厚植劳动情怀、涵育劳动精神。
(二)全阶段重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
全阶段重视,即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各阶段或显或隐、持之以恒地开展劳动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既不能取代、干扰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又要无时不有、贯穿始终,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实质上却是教育者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科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劳动真正的意义与价值不在于劳动本身和劳动产品,而在于劳动所确证的人的类本质、人的智慧与力量,所以劳动教育不是以“劳动”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人”需要劳动,因为人的生产、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劳动,但“人”不仅仅需要劳动,还需要劳动基础上的消费与闲暇,生存基础上的享受和发展,所以劳动教育是“必须”而不是“唯一”,要“融入”而不是“取代”。正是从这一理论与实践基点出发,高校劳动教育要始终秉持学生中心和问题导向,切实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让劳动教育既独立开展又综合呈现、既显性实施又隐性存在。高校在系统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和定期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大一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入学适应教育、习惯养成教育之中,让身处陌生环境和远离父母亲人的大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劳动提升自理能力与独立生活信心,通过集体劳动增强对学校、班级、宿舍的归属感;在大二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标追求,让劳与信、劳与学紧密融合;大三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科研教育、学涯生涯规划教育,围绕学生不同的人生目标、奋斗方向和未来规划,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在大四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创业就业教育、感恩奉献教育,让亲身经历过择业求职、即将成为真正劳动者的大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把平凡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做好就是不平凡、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共同绘出了新时代美好生活图景、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力量。概言之,全阶段重视不是劳动教育大于一切,而是专门教育与综合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行。
(三)系统性开展,建立高校一体化劳动教育机制
系统性开展,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贯穿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制度规范、分工明确、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①,探索建立高校一体化劳动教育机制。当前,高校正通过抓“十大育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政工作重要内容,要求在课程育人方面推动“劳育课程”与“课程劳育”协同育人,既科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又通过增加劳动教育内容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和评价体系。在科研育人方面加强工匠精神、科研诚信、科研报国等教育,通過树立正确科研观塑造正确劳动观。在实践育人方面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工厂、公益组织的合作,引导大学生在生产劳动体验、日常生活劳动体验、服务性劳动体验中感受劳动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在文化育人方面强化校园劳动教育物质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建设,如有序摆放展现劳动者风貌风姿的雕塑,悬挂张贴歌颂劳动、劳动者、劳动精神的诗画作品,建设开放“生产劳动体验田”;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宣讲报告活动、表彰展示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在网络育人方面同步推动“劳动与网络相结合教育”和“劳动与网络相分离教育”,前者要求加强数字劳动、受众劳动等劳动新形态教育,后者强调加强大学生勤学笃行教育、现实奋斗教育。在心理育人方面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泄导情绪、悦纳自我、提升自信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参与劳动活动,在劳动中不断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在管理育人方面强化学生宿舍卫生、内务整理的检查督导,严格按照国家、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和评价鉴定。在服务育人方面加强学校后勤等部门职工的素质素养培训,加大优秀后勤职工的表彰奖励和宣传展示力度,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体验岗、勤工助学岗,让大学生在榜样引领、实践锻炼中持续受到教育和引导。在资助育人方面转变“重服务、轻引领,重‘输血、轻‘造血,重参与、轻培养”的传统资助模式,通过以“工”代“赈”、以“创”代“补”、以“订”代“赠”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强精神②。在组织育人方面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劳动教育、劳动精神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题党性教育、理论学习和党团活动,注重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精神的考察培养,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劳动带头精神和榜样示范作用,涵育全体学生的劳动价值追求。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Problems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LIU Guo-quan
(School of Marxism,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Marxism, labor creates people, human society and al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wealth.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ultivat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strengthen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labor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law,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ollow the logical path of“theoretical cognition value recognition conscious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both body and brain”,“developing five education simultaneously”and“cultivating both work and leis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fic approach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labor education should be fully involved, fully valued and integrated.
Key words:Marxist labor values;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 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