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代朝鲜文人洪奭周编纂了多部选本,类型多样,既有诗歌选本、古文选本亦有史学选本,其中有关中国古代诗文的选本尤具特点。考察洪奭周编纂的诗文选本,可探知其编选宗旨、编纂动机、编选特点等信息。洪奭周所编中国古代诗文选本反映出的文学思想与其诗学批评形成互文关系,对构建朝鲜古代文学批评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洪奭周的诗文选本编选也是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鲜活例证。
关键词:朝鲜;洪奭周;诗文选本;诗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23)01-0118-07收稿日期:2022-11-1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CZW038):韩国古典散文与中国文化之关联研究。
作者简介:王成(1980-),男,吉林省松原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中国古代产生了大量诗文选本,选本既是一种文本形态,又是独特而重要的批评样式,其批评形态以“选”为主,而“选”作为一种价值判断行为,使选本具有其他批评样式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张伯伟说:“宋代以后,选本成为中国文学批评中包容性最广、因而也最便于扩大影响的批评方式。如果我们把眼光扩大到整个汉语文学世界,就不难发现,在域外汉文学圈中,影响最大的也是选本。受到中国文学选本的启示,在这些国家中也出现了自身的文选。”①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古代朝鲜也出现了大量各种类型的诗文选本,这些选本大多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作为编选的对象,其中朝鲜朝文人洪奭周编纂的中国古代诗文选本颇具代表性,不仅与其诗学批评思想形成互文关系,更是中朝文学交流的有力见证。
洪奭周(1774-1842),字成伯,号渊泉,朝鲜正祖十九年(1795)进士及第,历官刑曹判书、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奎章阁直阁、左议政等。洪奭周分别于朝鲜纯祖三年(1803)、三十一年(1831)两次受命入清京师,与清朝文人士大夫多有交流。著有《渊泉先生文集》三十三卷,其中卷一为赋、歌操,卷二至卷五为诗歌,卷六至卷三十三为文章、随笔,艺术成就较高。
一、洪奭周撰著相关问题述略
洪奭周别集《渊泉先生文集》卷首载有其外孙韩章锡所作《散书目录》,该目录对洪奭周除别集所载诗歌、古文、随笔外的其他著述情况作了简要说明,主要包括《拟古诗集》(一卷)、《洪氏读书录》(二卷)、《鹤冈散笔》(八卷)、《记里经》(一卷)、《易说》(一卷)、《载载录》(十三卷)、《北行录》(二卷)、《尚书补传》(十卷)、《戴记志疑》(八卷)、《东史世家》(四卷)等,可见洪奭周著述之繁复。下面结合相关文献,对上述著述择其要者作简要阐说。
《拟古诗集》是洪奭周的拟古之作,韩章锡《散书目录》曰:“《拟古诗集》一卷,先生所拟作也。自虞至宋,总而汇之,凡若干首。今佚不传,文集只载序。”②“文集只载序”指的是《渊泉先生文集》所载《拟古诗序》一文,洪奭周在《拟古詩序》中认为历代拟古诗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为拟古诗者多矣。或用其题,或代其人,是托也而非拟也;或专用其意,或时剽其语,是窃也而非拟也。”①无论是“托”还是“窃”,都不是“拟”,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托近乎伪,窃近乎鄙,君子不为也”②,洪奭周认为自己的拟古诗与上述情况不同,“余之拟也,拟其体而已”③。惜此集已散佚不存,无法窥其拟古诗之艺术风貌。
《洪氏读书录》是洪奭周撰写的读书书目。朝鲜书目主要可分为以《奎章阁书目》为代表的“王室书目”、以册版目录为主的“地方书目”以及以《洪氏读书录》为代表的“私家书目”等类别。④关于《洪氏读书录》,韩章锡《散书目录》指出:“《洪氏读书录》二卷。先生与仲氏沆瀣公对床讲诗,交相劝勉。上自六经诸子,下至九流百家,无不泛滥咀嚼。乃取其已见者与愿见而未及者,则列其目而识其概,如简明目录之例。断以己意,要其博而约也。”⑤《洪氏读书录》是现存三种朝鲜朝时代的私家书目之一,它借鉴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所选书籍进行编排、解题,共著录书籍465种。《渊泉先生文集》载有《洪氏读书录序》,文章交代了编选读书录的动机、过程、目的等。洪奭周意识到中国古籍浩如烟海,“竹素之传,日以滋多”⑥,学习者往往能博览但无暇精研,“读者虽白首,不能及其什一”⑦,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其务博者,往往穷日夜弊精神,唯记诵之为务”⑧。洪奭周六岁开始读书,学习过程中也走了很多弯路,“盖尝有志于博学多闻之事,而不得其要。凡诸子百氏术数之书,以及乎稗官杂记谲诞嵬琐不经之谈,亦时时泛滥出入。而稽古之典,经世之务,顾反有不暇及者”⑨。他因此时时感到悔恨,所以不想有志于学的弟弟洪吉周重蹈覆辙,于是“取凡余之所尝读而有得,与夫所愿读而未及者”⑩,编成书目以供洪吉周学习参考。
《北行录》是洪奭周于清嘉庆八年(朝鲜纯祖三年,1803)以谢恩使书状官身份出使清朝时所作。洪奭周“尝游燕都,登芦沟桥上,周视四达之衢,慨然太息,有周流八极之思”(《书北行录后》),其别集《渊泉先生文集》载有《渡鸭绿江记》《谒清圣祠记》《游盘山少林寺记》《登蓟邱记》等游记,另有诗集《癸亥燕行诗》收录大量关于中国山川景色、风土人情、交游酬唱等诗歌作品。洪奭周《北行录跋》《书北行录后》两篇文章对了解此集有重要的作用。《北行录跋》指出了编纂此集的目的:“抑余之为是录也,匪惟叙其行程而已。读是录者,可以观余之志焉,可以观余之才焉,可以观余之文辞见识焉。”他认为《北行录》不仅仅记录了他游燕都的行迹,还可以起到“观”的作用。
《尚书补传》是洪奭周关于《尚书》的研究著作,主要是对宋代儒学家蔡沈《书集传》的增补、考辨,内容以训诂、义理阐释为主。训诂条目490多则,包括字音、字义、句读等;义理阐释方面,尊崇程朱理学,以朱子学为价值评判标准。韩章熙评价洪奭周“本经术,通训诂,析理必程朱,遣辞必欧苏”。《尚书》内容大多关涉上古圣君、贤臣之事,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洪奭周所处时代正是朝鲜朋党纷争最激烈、最黑暗的时期,他认为君臣、百姓都应该做到“通天地人之道,明先王之仁义,内以治其身,而外以经济天下”,他想通过《尚书补传》向统治者传达有关君臣之道的思想,如他关于《盘庚中》条目的阐说:“天下之事所以不成者,上下之情不交也。上下之情不交者,君民尊卑之绝远也。为下者固患君之不我察,为上者亦未尝不患民之不我孚也。然君不能近民,而使民无远于我不可得也。盘庚使小民悉至于庭,谆谭面诱,无不尽其情者,而后始戒之以‘无胥绝远,其亦知先后也哉。”一个国家,君、民的上下关系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培养良好的君、民关系,才能推进国家各项事宜的健康发展。
《鹤冈散笔》存六卷五百一十四则,涉猎经学、历史、诗文、考证、民俗等内容,“引经订史,悯时病俗”(韩章锡《散书目录》)①,其中关于诗文理论方面的内容值得学界重点关注。试举几例以管中窥豹:“诗之为道,以兴观群怨为贵,虽后世词人之作,亦往往有能感发人者。至律诗之出,而此意遂扫地矣。或谓《三百五篇》皆被之管弦,叶于宫商。有韵之语,何可以无声律哉?是不知本末之言也。诗言志,歌永言,发于志而为诗。有诗而后,永之以为歌,依之以为声,和之以为律。今之为诗者,乃作诗以求合于律,其离于天机之自然也已远矣。”②这段话从诗歌本质角度进行论述,指出当时文坛作诗的各类弊端。再如:“退之之文,碑志四五篇外,率明白易知。唯《进学解》《送穷文》《祭张员外文》,颇有以炼削见奇者。然有韵之作,体制固不同也。至柳子厚则刻意造语,篇篇皆然。欧苏以后,此习一扫,而文气又不免稍弱矣。余尝谓文章有才有气亦有力:才无古今而力则有之,气则可养而力不可强,三代尚矣。”③这段文字对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作了对比分析,颇具识见。
通过对《拟古诗集》《洪氏读书录》《北行录》《尚书补传》《鹤冈散笔》等著述的考察可以发现,洪奭周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悟,为他的中国诗文选本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洪奭周中国诗文选本编纂的体例、特点
韩章锡《散书目录》也提到洪奭周编辑的多部诗文选本与史学选本,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为阐释方便,兹列《散书目录》相关原文于下。
《永嘉三怡集》三卷
先生与仲氏沆瀣公、季氏海居公诗文合选之书也。皆早年所作,刊行于世。较之全集,乃威凤之片羽、函鼎之一脔也。
《大东文隽》卷数未详
仿《唐宋八大家》例,选我东十二家文:牧隐李公、简易崔公、白沙李公、月沙李公、象村申公、清阴金公、溪谷张公、泽堂李公、眉叟许相、息庵金公、农岩金公、江汉黄公也。今佚不传。沆瀣公所作小题,载《沆瀣集》。
《象艺荟粹》四卷
选古今骈俪最隽者,属仲氏沆瀣公作序。久已刊行。
《福寿双会》二卷
福寿书两本,皆明季人所作。而其意固在劝惩,其指甚浅近,其言多未醇。先生拔其尤者,合以选之,惓惓于福善之理。读之者,可以知所向矣。久已刊行。
《诸子精言》七卷
选诸子文最粹而不背于道者,各有小跋以系之。今佚不传,只存跋三十四篇。
《明文选》二十卷
选皇明文,以甲、乙、丙、丁、戊五集别之,各有小识,属仲氏沆瀣公作序。今佚不传,只存小识六篇。
《三汉名臣录》《前集》十五卷、《后集》十八卷、《续集》二卷
先生十三岁,仿朱子所编《宋名臣录》,遍取诸史及杂出于传记注解者,排纂损益之,以为《三汉名臣录》,越十五年而始成。后亡其一卷,属仲氏沆瀣公补其缺而作序。其凡例及赞跋,先生所自述也。书今佚,只存凡例、赞跋。
《续史略翼笺》二十一卷
因皇考足睡公所纂《明史略》而广之。起洪武,讫于永历,书法一遵左氏春秋,朱子纲目之义。皇明一代之史,最为精核简正,板在岭营,申公锡愚按藩时所刊也。①
我们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韩章锡《散书目录》所提洪奭周编纂的选本略作阐发。《永嘉三怡集》(三卷)、《大东文隽》(卷数未详)是关于朝鲜文人的诗文选本,《永嘉三怡集》是洪奭周与其弟洪吉周(沆瀣公)、洪显周(海居公)三人所作部分诗歌的合集,今已散佚不存。《大东文隽》是一部朝鲜本国作家文章选本,洪奭周仿效《唐宋八大家文钞》凡例,选择朝鲜著名文人李穑(号牧隐)、崔岦(号简易)、李廷龟(号月沙)、申钦(号象村)、金尚宪(号清阴)、张维(号溪谷)、李植(号泽堂)、许穆(号眉叟)、金锡胄(号息庵)、金昌协(号农岩)等人的作品编成《大东文隽》,该书已散佚不传。《象艺荟萃》是一部骈文选集,收录魏晋南北朝骈文28篇、唐代骈文53篇、宋代骈文44篇、明代骈文2篇、清代骈文2篇、朝鮮本国骈文10篇,其中包括庾信《哀江南赋》、王勃《滕王阁序》《益州夫子庙碑》、苏轼《谢贾朝奉启》《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等作品。是书每一卷卷首均有“渊泉子精选,沆瀣子同校,海居参订”字样,表明洪吉周、洪显周都参与了《象艺荟萃》的编选、校订工作。洪奭周《福寿双会序》文章指出《福寿双会》的编纂动机、目的,“世所传福寿书有两本,皆明季人所述也。其意皆劝人为善,其指多切近浅显,尤宜于愚夫愚妇。虽其言时有未醇,要其归有近乎仁人者”②。于是他“为之择而存其尤,合而命之曰《福寿双会》”③。他认为其书可以裨教于世,“不待劝而乐于为善者,上知也。劝之而不肎信,惩之而不知惧者,至愚而自暴者也”④。
据洪奭周别集所载《选皇明文小识》(该文由总说文字、《选甲集小识》《选乙集小识》《选丙集小识》《选丁集小识》《选戊集小识》组成)一文可知,《明文选》共分甲、乙、丙、丁、戊五个小集,其中甲集十卷,选录了宋濂、唐顺之、归有光、刘基、方孝孺、王守仁、解缙、杨士奇、李东阳、王慎中等十人的诗文作品,“余自宋景濂以下得十人,以其杰然为一时甲也,故曰甲集。其取宋景濂、唐应德、归煕甫,皆古人之余论也。其以刘伯温配景濂而上之,而尊方希直、王伯安于归唐之右。余窃有取焉尔。若解大绅之轻俊,杨士奇、李宾之之平衍,王道思之支蔓,于余心有未慊焉。虽然,推其所长,亦可以为一时之甲矣,遂总为甲集十卷”(《选甲集小识》)⑤。《明文选》乙集三卷,选录范围:“自弘治、正德以前,皆编为乙集三卷”,洪奭周并未指出乙集具体选了何人。《明文选》丙集三卷,选录了李梦阳、李攀龙的诗文作品,“自北地、济南两李氏者作,而文之变,不可胜言矣。……今为之择其未离者若干篇存之。若夫一时豪杰之士,毅然自树,不受变于俗者,又不可不亟为表章也。合以为丙集三卷。”(《选丙集小识》)⑥《明文选》丁集二卷,选录的标准、范围与甲、乙、丙三集有所不同,“嘉靖以后文士之不能以一家名者,咸附焉。其人是也,其文非也,则不敢取;其人非也,其文是也,则或取焉”(《选丁集小识》)⑦。嘉靖以后文人众多,丁集主要是以文为选择标准,“选文也,非选人也”(《选丁集小识》)⑧。《明文选》戊集二卷选录的是反映明代亡国之音的诗文作品,“呜呼悲夫!自永历以后,天下不复有明矣。……于是乎别为戊集二卷”(《选戊集小识》)⑨。
按韩章锡《散书目录》所述,《诸子精言》(七卷)是洪奭周从先秦两汉诸子中选择“最粹而不背于道”⑩者编选而成,此选本已散佚,仅存跋三十四篇。洪奭周别集载有《诸子精言跋》,该文由二十一篇短文组成,即《管子精言跋》《荀子精言跋》《墨子精言跋》《韩子精言跋》《吕览精言跋》《淮南子精言跋》《商子精言跋》《杨子精言跋》《司马法精言跋》《孙子精言跋》《三略精言跋》《大戴精言跋》《繁露精言跋》《白虎通精言跋》《新序精言跋》《新语精言跋》《盐铁论精言跋》《贾子精言跋》《潜夫论精言跋》《申鉴精言跋》《中论精言跋》组成。由这些短文的标题可知,《诸子精言》包含《管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商鞅、扬雄、《司马法》《孙子兵法》《三略》《大戴礼记》、董仲舒《春秋繁露》、《白虎通》(又称《白虎通义》)、刘向《新序》、陆贾《新语》、桓宽《盐铁论》、贾谊、王符《潜夫论》、荀悦《申鉴》、徐干《中论》。每一部精言“各有小跋以系之”,洪奭周只选录了其中二十一篇跋文入其别集。
除韩章锡《散书目录》提及的诗文选本外,据洪奭周别集所载序文可知,他还编选了《四家文钞》《八家诗钞》两部诗文选本。洪奭周选择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四人“明畅易晓,而不诡于道”(《题四家文钞》)①的文章编成《四家文钞》,他认为四人的文章风格各有特点:“昌黎之文,舂容如洪钟;柳州之文,刻厉如引商;庐陵之文,悠扬如雅瑟;苏子之文,腾遌奔放,如金石丝筦之繁会。其为体不同,其能动人则一也”(《题八家诗钞》)②,四人文章堪称楷模,“韩、柳、欧、苏之文,以轻车骏马,范驰于九轨之衢,如广厦崇宇,杰构造天,而庭庑门廉,秩然有制,其求之易为迹,其陟之易为阶也”③。洪奭周认为“文章之可以动人者,惟诗为尤深”(《题八家诗钞》)④,后世诗歌又以唐诗最为繁盛,唐代诗人近于风雅者大约有八位作家,他们各有特点,“太白放逸而不淫,子美怨诽而不乱,退之直而不倨,乐天近而不俚,王、孟、韦、柳之闲澹,亦风人之遗也”(《题八家诗钞》)⑤,于是他选择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八人诗歌编成《八家诗钞》。《四家文钞》《八家诗钞》的编纂目的都是用来指导其从子祐喆,“授祐喆诵之”“俾小子读之,小子勉之矣”(《题四家文钞》)⑥,并告诫后辈“读是选也,则是选也,亦三百篇已矣”⑦。可惜两部选本均散佚不传,难窥其全貌。
《三汉名臣录》(共三十四卷)、《续史略翼笺》(共二十一卷)属于史学著作选本。韩章锡《散书目录》指出《三汉名臣录》(前集、后集、续集)已散佚不传。据洪奭周《三汉名臣录跋》交代,他少时阅读朱熹所编《宋名臣言行录》一书,非常钦慕,于是“遍求《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及其杂出于传记注解者,排纂损益之,以为《三汉名臣言行录》”⑧,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工作才最终完成此书,“既又弁之以序、系之以赞、揭之以凡例,越十有五年,书始成而亡其序。又七年,始克缮写为定本,而又亡其一卷。属吾弟宪仲补其缺,而宪仲又为之序,然后书始完”⑨,编纂过程是曲折而艰难的。洪奭周之父洪仁谟(1755-1821,足睡居士)编选《续史略》,洪奭周后又对《续史略》作了增补。洪吉周《续史略翼笺序》云:“渊泉先生,……敬取先君子所撰《续史略》一卷,普搜群书而注之,俾略者备而遗者补,凡十六卷,命之曰《翼笺》。”⑩《续史略翼笺》二十一卷,选自明洪武元年(1368)至永历十六年(1662)近三百年明代历史,其卷一至卷十六,记载洪武至天启年间明帝的史事,除英宗分正统、天顺两卷外,其余均为一卷记录一帝;卷十七、卷十八分别记述崇祯元年至十四年、崇祯十五年至十七年史事;卷十九至卷二十一分别记载弘光、隆武、永历史事,编排体例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细心考量。
三、洪奭周中国诗文选本编纂的意义
洪奭周的中国诗文选本编纂具有较为突出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诗文选本的編纂,体现出洪奭周鲜明的尊周思明思想。前文已述,洪奭周在其父洪仁谟《续史略》的基础上,增补撰写成《续史略翼笺》,该书不仅为朝鲜士子提供了关于明朝历史的蒙学读物,同时也表达出了洪奭周尊周思明的思想。洪奭周《续史略序》曰:“吾东方特海隅一属国耳,而其民尚服皇明之衣冠,士大夫尚书皇明之年号。朝廷之上,尚遵皇明之礼乐典章。至于坛壝以享之,弦歌以诵之,百余年如一日。非皇明之德之盛,何以及此。而我国家礼义之惇,亦可以求有耀于万世矣。然而我国之于皇明,若是其近也,若是其不忘也。而问皇明之事于我国之士,虽号为博雅者,或茫然而不能对,顾反不能如汉唐宋之详。是独非学士大夫之耻哉?今之学者,幼少时必先读江贽通鉴、曾先之史略。通鉴终于五季,史略终于元。夫幼而不习,则长而易忘,宜今人之不能详于皇明也。”(《续史略序》)①洪奭周对当时朝鲜社会不了解、不熟识明朝历史感到不满、沮丧,他认为亟需在朝鲜青少年群体中普及明朝历史,所以对父亲的《续史略》进行了增补。
洪奭周《明文选》不仅体现出其对明文的认知,也是其尊周思明思想的反映。《选甲集小识》指出朝鲜文坛出现了极端现象:“今之为文辞者,大率多尚明文矣。其甚者,往往弃韩、柳、欧、苏不道;而其诋诃之者,又率曰明安得有文。是二者,皆未知明文也。岂惟不知明文哉,固未尝知何者为明文也。”②推崇明文者,往往贬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贬低明文者,通常嗤之以鼻,认为明代无文。洪奭周指出过度推崇或者过度诋毁明文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因为对明文不够了解,明文自有其特色与价值,因此“明文所以不可无选也”。《选戊集小识》不仅道出了编选戊集的体例安排,更是其尊周思明思想的集中体现:“呜呼悲夫!自永历以后,天下不复有明矣。而草茅孤覊之士,循余发抱故衣,悲歌而血泣者,不可以一二数。吾不忍使其胥而系之于夷狄也。然而欲进之,则天下已不复有明矣。于是乎别为戊集二卷。呜呼!读是书而至于丁戊二集者,亦可以慨然于亡国之故矣。”③弘扬明文、保存明文以引起人们对明朝的思念是洪奭周编选《明文选》的目的之一。
其次,中国诗文选本的编纂,拓宽了洪奭周的诗学阐释空间,与其文学批评形成互文关系。洪奭周的诗学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拟古诗序》《玄岩遗稿序》《原诗》(上篇、中篇、下篇)等文中,如《拟古诗序》论述了诗歌的本质问题:“诗者,出乎天者也。絪缊荡轧,风雨时行,浚其精华。流为品物,天之机也。有触其中,恻羞以类,不思不度,蔼然其真,天机之动乎人也。”④《玄岩遗稿序》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问题:“夫文者,言之精也,言者衷之声也。”⑤《原诗》(上篇)阐释了诗、文的关系:“文也者,文其言者也。诗也者,文其声者也。文以远而离,诗以近而尽,固其理然也。是以感人之极致,必于诗求之,上下神祗,于是乎格之。宾主君臣,于是乎和之。移风易俗,于是乎成之。而鼓舞作兴之化,亦于是乎盛焉。被之管弦,动之歌咏,用之百礼,播之八域,斯固人之所不可不知者欤。……今夫文之有诗,犹饮食之有酒也。纪事纂言,文非不足也,而感人者,莫如诗。”⑥洪奭周虽然指出诗、文关系密切,彼此依存,“文之有诗,犹饮食之有酒”⑦,但他始终认为诗歌要比文章更能表达情感,“感人者,莫如诗”⑧。由此可见,洪奭周在这些文章中讨论诗学话题的重点,集中在诗歌、文章的本质以及各自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云:“选录诗文的人,都各人显出一种鉴别去取的眼光,这正是具体的批评之表现。”⑨洪奭周编纂的中国诗文选本拓宽了他的诗学阐释空间。《诸子精言跋》的二十一篇短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现出洪奭周的诗学思想,如深于考辨,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力。洪奭周对于中国古代典籍并非全盘、无条件的接受,而是能够辩证看待。《管子精言跋》肯定了《管子》非夷吾所作的说法:“朱夫子尝言管子书非夷吾自著。今考其书,或说夷吾死后事,又载夷吾见桓公事,自相异同。其非自著,固明矣。”⑩《吕览精言跋》分析《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时指出“吕氏书世称春秋,非也”。他的理由是:“春秋者,记事之称尔。吕氏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其特称览,盖从史迁云。秦汉诸子书,精粗醇疵固不壹,然皆有所深思独得,以自为一家者。唯吕览与鸿烈解,成于宾客,不名一人,故其说杂出于诸家而无所统,其文辞亦支离散漫,而神与气不相属。……书又言韩、魏、赵氏之亡,皆不韦死后事也,岂后人又有所附益欤。”这段话从《吕氏春秋》的编排体例、成书过程、文体风格等方面进行辨析,认为其不能称为“春秋”。洪奭周高度肯定了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其《繁露精言跋》曰:“余尝读其文,似冗而实劲,似駮而实奥。至其析理微密,决非晋、唐以后学者所能及也。”从风格、说理两个角度指出《春秋繁露》的独特意义。《申鉴精言跋》将王符《潜夫论》、荀悦《申鉴》作了对比分析:“其有裨治道,可称述者,唯王符《潜夫论》、荀悦《申鉴》而已。激切痛快,荀不如王;精核简当,王不如荀。王之书直抒胸臆,不暇为文,而荀则颇琢炼模拟,盖欲效杨雄《法言》者。”①审美眼光是比较独到的。
再次,洪奭周的中国诗文选本编纂,不仅折射出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熟悉程度,更透视出中国文化、文学域外影响之深广。洪奭周《洪氏读书录序》指出中国典籍浩瀚,导致带来了诸多问题:“暨世降而文弥胜,为学者浸离其本,而以空言相夸竞,竹素之传,日以滋多,读者虽白首,不能及其什一。其务博者,往往穷日夜弊精神,唯记诵之为务。是以读书愈多而心愈放,闻识益广而德业益荒。”②由于中国典籍众多,学习者即使穷经皓首也未必能学全学透,反而滋生出不良趋向,“读书愈多而心愈放,闻识益广而德业益荒”③。洪奭周自己的学习经历更加突出了中国典籍的浩如烟渺,“余生六岁而知读书,今三十余年矣。盖尝有志于博学多闻之事,而不得其要。凡诸子百氏术数之书,以及乎稗官杂记谲诞嵬琐不经之谈,亦时时泛滥出入。而稽古之典,经世之务,顾反有不暇及者”④。所以他不希望弟弟洪吉周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编写了《洪氏读书录》。该书借鉴中国传统图书分类方法——经、史、子、集四类分类法,共著录书籍465种,其中中国各类典籍402种,而朝鲜本国书籍只有63种。《洪氏读书录》经部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四书、孝经、小学、乐、总经共10类108种书籍,史部包括别史、野史、稗史、志共4类126种书籍,子部包括儒家、农家、医家、兵家、老家、法家、杂家、数家、天文家、数术家、艺术家、说家、小说、释家、总子共15类176种,集部包括总集、别集共2类53种书籍。如经部“书”下收录《尚书》《尚书大传》《尚书注疏》《东坡书传》《书集传》《书传大全》《禹贡会笺》等著作,“小学”下收录《小学五卷》《尔雅注疏》《方言》《急救篇》《说文解字》《广韵》《音学五书》《康熙字典》等著作。《洪氏读书录》在每一类之前都撰有小序, 交代各类的特点、源流等。各书又有解题,先著录书名、作者、卷数、时代,而后或叙述内容或评论得失。通过上面分析可见,洪奭周对中国古代典籍掌握得广泛而深入,所以他才有能力编纂出各种中国古代诗文选本;同时,也折射出中国文化对朝鲜影响之深远。
洪奭周作为一代选家,其编纂的中国古代诗文选本,是以他的审美眼光进行的遴选,必然会融入他的某些文学见解与主张。洪奭周編纂的中国古代诗文选本,以直观而有效地方式促进了文学观念的传播,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文朝鲜半岛文本化、本土化的重要媒介,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诗文作品的经典化进程,在东亚汉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突出的文化意义。
The Compil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elected Chinese Poems and Texts of Hong Shizhou in Ancient Korea
WANG Cheng
(School of Literatur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The ancient Korean scholar Hong Shizhou compiled various several anthologies,there are anthologies of poetry,ancient texts and historiography,the se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ies of poetry is particularly characteristic.By examining anthologies of poetry compiled by Hong Shizhou,We can find out the purpose,motiv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ilation. The literary thoughts reflected the anthology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compiled by Hong Shizhou form an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with his poetic criticis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ancient Korean literary criticism. At the same time,Hong Shizhous anthologies of poetry is also a vivid example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outside the region.
Key words:the ancient Korean;Hong Shizhou;anthologies of poetry;criticism of poetry
[责任编辑 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