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中的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2023-06-15 10:50魏平西司晓宏杨令平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数字鸿沟城乡一体化数字化转型

魏平西 司晓宏 杨令平

摘   要: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作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在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中发挥关键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转型,对推动城乡学校数字校园一体化建设、优质师资双向合理流动、治理体系一体化建构具有重要价值功能。當前我国城乡学校的“新数字鸿沟”和优质教育资源差距仍较明显,数字资源融合机制建设困难重重,严重阻碍着一体化发展进程。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要加快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与应用技能提升,增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培育和数字化挖掘,提升城乡数字化教育资源治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数字鸿沟

2016年,国务院颁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的工作目标。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相继涌现,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渐成为重要发展方向,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作为实现均等化目标的关键环节,也将面临“怎样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以及“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从数字化转型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价值功能出发,探究在数字化转型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与出路,以期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一、数字化转型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是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和制度壁垒,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发挥城乡学校各自特色与优势,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一种旨在通过综合运用数据信息收集、处理、传递和联结技术,以实现组织性能转变和效率提升的过程。1

在数字化转型中,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SDCI(互联基础架构)等数字化技术与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组织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在城乡学校之间搭建高度互联的数字化系统,充分激活物质、人力、制度文化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潜在价值,满足城乡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因此,数字化转型在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获得性壁垒,整体提高城乡学校一体化办学水平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推动城乡学校数字校园一体化建设。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1 面对城乡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供给和多元教育主体需求的差异性,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校园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及其使用管理,可以有效实现城乡学校物质资源建设、应用系统的一体化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对接师生需求。其次,有利于监控和保障城乡学校教师的双向合理流动。高效推进义务教育师资跨校、跨区域流动,关键在于能够科学预测和动态监控城乡学校的师资数量规模和质量结构需求。由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支撑的区域教师流动数据库系统,可以精准识别城镇和乡村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需求,动态把握优质师资双向流动的实施效果。最后,有助于促进城乡学校治理体系一体化建构。新一代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学校治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渗透性和建构性,能够有效打通城乡教育的时空壁垒,通过智能收集和分析数据、整合碎片化课程资源、辅助转变学习理念和方式、变革学校组织与管理形式,以及构建动态反馈评价系统等举措2,可以充分提升城乡学校治理水平。

二、数字化转型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困境及成因

1.亟待弥合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新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对互联网在可及和使用上的差异。3 映射到义务教育领域,则表现为城乡学校在数字设备接入及师生在数字技术操作能力、数字使用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包括接入鸿沟、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三个层面。4 尽管近年来我国乡村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如2020年,乡村初中每百人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为3.6间,远高于城区和镇区的3.1间和2.8间,逐渐弥合了城乡学校之间的传统数字鸿沟。但紧接着以教学设施设备使用效率和师生数字应用素养为主要表现的“新数字鸿沟”,开始成为横亘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障碍。

第一,亟待提升乡村学校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随着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乡村学校的多媒体电脑、计算机网络教室等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得以充分配置。但与城镇学校相比,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在乡村学校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功能被严重低估,使用率普遍不高。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乡村学校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率均低于40%5,部分学校配备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施处于闲置或无法使用状态。第二,乡村学校师生的数字应用素养相对较低。乡村学校不仅严重缺乏拥有数字技术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专职教师,而且乡村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设备的熟练程度也普遍低于城镇教师。有学者在对湖南省一所镇级中学的调查中发现,占全校教师总人数75%的45岁以上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的只有2.5%6,而且乡村学生在数字知识结构和素养、数据筛选和运用技能、数字化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不如城镇学生。

究其原因,一方面,乡村学校在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的维护更新上相形见绌。即在以“生均”为标准的教育资源配置下,根据学生数量划拨的公用经费仅能勉强保障乡村学校的正常运转,而对数字教学设施设备的技术维护、软件更新和技能培训则力有不逮。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动机和能力不足。相对于城镇教师能够快速应用新兴的技术工具和手段改进教学方式,乡村教师则囿于惯性思维,不仅主观认为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和教学设备耗时耗力、增加负担,而且较少接受将新型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技能培训机会,从而难以将数字化技术和内容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受家庭环境、网络资源和使用习惯等因素影响,处境不利群体子女花费在探索和发现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和材料上的时间精力较少,而在校外使用网络聊天娱乐的比例却高达90%1,这也是造成城乡学生数字素养和学业成绩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城乡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仍存有较大差距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既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又是义务教育领域中数字化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在数字化转型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关键在于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使其突破城乡二元壁垒,實现双方优势资源互融共生。但长期以来,乡村学校优势资源不足的基本状况始终未能彻底扭转,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乡村学校教学内容的城市化倾向明显。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同质化,而是要充分挖掘城乡学校的优质资源和办学特色,发挥各自所独具的优势。然而,当前乡村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城市生活经验为背景,以城市生活文化价值为取向,而忽视城镇学生和乡村学生在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上的巨大差异。乡村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远离自身的生活经验,导致其难以很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容易滋生焦虑乃至厌学情绪。而乡村教师在组织和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也更多地以城镇学校为参照标准,脱离了乡土社会情境,不利于乡村学生先赋性经验优势的发挥。第二,乡村学校的教育文化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受历史传统、思维范式和行为习惯等因素影响,乡村学校在现代化进程中过于注重校舍建筑、场地设备等硬件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等软件建设,而城市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大量涌进,会使乡村学校教育文化资源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僵化模仿和生搬硬套的片面化现象,缺乏对现代文化资源的本地化转变和本土化吸收。

寻其根源,长期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所形成的城市中心主义是主要诱因。城市中心主义是指“以城市为本位的一整套思想观念的集合,突出表现为国家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安排与资源分配、社会以城市为主体的日常运转、个体形塑了一种以城市化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2 在此影响下,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逐渐形成,城市话语体系逐步在乡村教育发展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乡村教育主体对现代城市文化的盲目迷信和追逐,使其愈发向往和推崇城市教育模式,而忽视了乡村本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遗忘了乡村学校不仅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更承载着乡村社会优秀文化的传播、传承、弥散和辐射等价值功能。与此同时,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城市中心”思维的浸染下,既在文化上缺乏对乡村社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无法完成乡村“局内人”的身份建构,又在行为上想方设法逃离乡村,抑或候鸟式栖身于“乡村”这一地理环境,心灵和未来都已奔赴城镇,难以真正扎根乡村、服务乡村。3

3.城乡义务教育数字资源的融合机制建设困难

资源要素的数字化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数据要素形成过程,数字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大规模应用,使得教育系统中原本无法被采集、识别、分离的资源信息,能够被转化为具备应用和开发潜力的数据要素。4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充分实现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数据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核心在于要建立健全城乡学校数字资源的融合机制,但从现实层面来看,建设过程中存在种种阻碍。

其一,城乡学校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存在障碍。教育资源要经过采集、标注、储存、处理等系列活动,才能被转化为可在不同时空中进行传输应用的数据要素。城乡学校的数据资源要素呈现碎片化、静态化和单一化的特征,学校之间的管理相对独立,不同部门在数据共享、信息即时传播等方面缺乏同步性,缺少纵向历史数据的保护而导致过程化数据流失严重1;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由于数据基础薄弱、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烟囱”林立等问题突出2,难以对城乡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数据进行全过程、全区域、全要素的动态调配与合理使用。其二,城乡学校之间存在较强的数据隔阂和组织壁垒。尽管部分地区借以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机制运行,有效促进了城乡学校线上、线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城镇学校对涉及自身组织利益的优质课程资源不易共享、教师流动“派弱不派优”,以及城乡学校师生间线上、线下交流互动较少等问题,使得共同体机制建设障碍重重。

探其渊源,城镇学校缺乏优质数据资源共享的内生动力,以及城乡教育数据治理水平滞后是主要原因。在长期资源配置“优势累积”效应的作用下,城镇优质学校在单向输出和扶助乡村薄弱学校方面缺乏内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城镇优质学校相比,乡村学校往往在设施设备、课程资源、教育技术、教学技能、治理水平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使得其难以发挥优势,进而在资源共享中呈现被动态势;二是在以往所推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举措中,更多的是城镇优质学校单向援助乡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在数字化资源共享过程中往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和负担,甚至存有降低优质资源储备和竞争力,以及数据泄露的风险,从而不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及配合优质资源要素的融合流动。而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未能在数字校园建设初期制订具体的统一标准和相关规定,导致后期在统筹管理城乡学校数字化资源要素过程中缺乏执行力,数据供给渠道狭窄、采集储存数据技术陈旧、甄选鉴别数据成本提高等问题突出3,严重制约着城乡数据资源的双向自由流动。

三、数字化转型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策略

1.加快推进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与应用技能提升

首先,要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保障。一方面,地方政府要补齐乡村社会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城乡基础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这是重要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发展滞后和财政压力大的区县进行转移支付,设立县域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账户,保障充足稳定的资金定向投入。同时要针对乡村学校建立有区别的资源配置原则,即规模较小学校的标准化原则4,以应对乡村学生高流动性所带来的资源配置失灵问题,保障学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日常维护正常进行。

其次,要优化乡村教师的数字化培训模式。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具有较强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情境性,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现状与诉求的基础上,促进数字技术与乡村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以培养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增设数字化教育培训内容”5;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健全乡村教师线上研修共同体、校际合作共同体、教学实践共同体,以及学校内部教师群体之间的互助学研共同体机制建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数字技能提升。

最后,要創新乡村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方式。缩小城乡教师在数字技术使用上的差距,必须要支持和鼓励乡村教师将新型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融合,使其成为数字化资源课程建设和特色教学模式的主导者和分享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模仿者;要推进教师设计、开发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混合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环境中,让师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体验中提高数字素养,缩小技能鸿沟和使用鸿沟。1

2.大力加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培育和数字化挖掘

首先,面对当前以城市中心为导向的乡村教育发展话语体系,要坚持以积极的社会发展观探索乡村学校特色发展模式。既要通过挖掘乡土特色资源优势,将其资源数据化并与城镇互通共融,充分提高城镇学校的乡土化色彩;同时也要支持乡村学校坚守独立性和个体性,在此基础上主动适应城镇化所带来的开放竞争、鼓励创新、交流合作等现代性观念,提高自身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

其次,要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乡村课程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内容呈现、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的方式创新,基于乡村师生的实际课程教学需求共享相关的优质资源,并逐渐探索符合乡村独特教学状况的本土化模式,最终提高乡村学生参与数字化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获得感。譬如,针对不同区域和学段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学习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切的数字化教材,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提高乡村学生与课程优质资源的认知互动,实现对外部知识经验的解构与本土性知识经验的再建构。

最后,要增强对乡村教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挖掘力度。要传承优质的乡村教育文化资源,就必然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来挖掘蕴含其中的现代教育文化价值。一是要推动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的可再生性、非竞争性、高渗透性以及大数据自身的可复制性、多样性等特点,记录有明显地方文化特色、较高历史传承及人文价值的文化资源2;二是要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教育与乡村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地将乡村优秀文化要素融入课程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使学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乡村文化的价值,提高对本土性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有效提升城乡数字化教育资源治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首先,数字技术是城乡教育资源融合机制建设的基础保证,以技术优化创新一体化共享平台,对促进优质资源要素在县域层面合理流动具有重要作用。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测量和生成城乡学校布局结构、人口分布、课程结构、学生素养等相关数据,保证共享平台数据库中数据的稳定性与流动性,打破城乡学校之间的数据孤岛和壁垒,为县域内城乡师资双向合理流动提供决策依据;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城乡数字化课程内容和知识技能分享平台,在区块链分布式储存、数据库加密处理等技术手段的支撑下,破除校际课程共享的隔阂,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传播成本和数据损耗,保障其对优质课程资源的实时采集、数据转化、动态存储和提取应用。

其次,要提高城乡学校资源数据的综合治理水平,在统一的规范标准下实现校际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统一的数据传输、识别、储存等运行标准,建立有效的内外数据网络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学校以及学校内部资源的数据整合和协同化治理3;城乡学校则要积极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数据治理过程,借助其专门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对外部技术提升的高敏感性、强适应性,能够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图片、音视频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在统一的范式基础上对比、筛选和分析数据,从而实现多部门、多领域、多场景的数据共享服务。

最后,要加强城乡学校资源数据的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2021年,我国《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安全法》相继颁布实施,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充分参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获取、挖掘、传输、应用学校数据的标准、行为准则和奖惩制度,规范和引导城乡学校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共享。此外,要加大对城乡教育共享数据的安全监管和隐私保护,保障学校师生知识产权和个人利益不受侵害,从而降低师生对优质资源数据安全隐患的担忧。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Value, Dilemma and Approach

WEI Pingxi1, SI Xiaohong1,2, YANG Lingping3

(1. School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710062; 2. Shaan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Xian Shaanxi,710065; 3.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llege,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71006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education services,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equity in education and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upport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ows significant value function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i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the two-way and reasonable flow of excellent teachers, and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 At present, there still exist obvious “new digital divide” and gap between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in China, and there are so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 integration mechanism, both of which seriously hinders the process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e key to break through this dilemma lies in the efforts to 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schools and improve their application skills, enhance the local cultivation and digital mining of high-quality r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governance level and security guarantee ability of urban and rural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compulsory education,urban-rural integration,digital divide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一般项目“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计测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8BTJ0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TS06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魏平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司晓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杨令平,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培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理论研究。

1  Gregory Vial:“Understan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Vol.28, No.2(2019), p.1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载国务院官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最后登录日期:2022年9月26日。

3  刘建,李帛芊:《人工智能助力学校治理现代化:价值、内容与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4期, 第 13-15页。

4  邱泽奇,等:《从数字鸿沟到红利差异——互联网资本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第95页。

5  张辉蓉,等:《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4期,第21页。

6  江宏,江楠,李志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支持困境调查研究——以重庆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13期,第53页。

1  张辉蓉,等:《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4期,第24页。

2  OECD: Student, Computers and Learning: Making the Connection,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5, p.28.

3  文军,沈东:《当代城乡关系的演变逻辑与城市中心主义的兴起——基于国家、社会与个体的三维透视》,《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7期,第76页。

1  赖昀,李伟:《乡村教师队伍治理:政策历程、逻辑及新发展走向》,《教育学术月刊》2022年第4期,第33页。

2  张昕蔚,蒋长流:《数据的要素化过程及其与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融合机制研究》,《上海经济研究》 2021年第3期,第62页。

3  赵磊磊,代蕊华,赵可云:《人工智能场域下智慧校园建设框架及路径》,《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8期,第101页。

4  何振,彭海艳:《人工智能背景下政府数据治理新挑战、新特征与新路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83页。

5  翟雪松,等:《基于中台架构的教育信息化数字治理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第41页。

6  周兴国,江珊:《非权力性资源配置与乡村学校发展困境:一种理论解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144页。

1  戴妍,王奕迪:《以数字化改革助推乡村教育振兴》,《中国社会科学報》,2021年6月28日。

2  关成华,黄荣怀:《面向智能时代:教育、技术与社会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450页。

3  秦秋霞,郭红东,曾亿武:《乡村振兴中的数字赋能及实现途径》,《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28页。

1  陈良雨,陈建:《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7年第2期,第30页。

猜你喜欢
数字鸿沟城乡一体化数字化转型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推进“信息化”消除“数字鸿沟”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数字鸿沟的视角下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失衡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