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新闻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方式和路径

2023-06-15 22:03李庆林石峰
新闻潮 2023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传播

李庆林 石峰

【摘 要】新技术发展正助推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发生巨大改变,技术赋能新闻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存在着被边缘化和指导属性降低甚至失灵的问题。为应对现实挑战,需要突出人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赋能,推动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技术赋能;新闻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路径

当前,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终端平权,助推了新闻消息发布权力下沉,新闻传播活动朝着“机器智能”和“官民混合”的方向发展。如何在技术赋能新闻传播的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导地位,提升其指导效能,是当前需要引起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技术赋能新闻传播引起的传播变化

人工智能写稿、智能推送、AI虚拟主持人等,技术赋能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呈现了全流程改变趋势,过去“采访—写作—把关—分发”的流程模式被重构。

(一)新闻内容生产——机器辅助下的多端多源

专业媒体在依靠新闻记者采写的基础上,应用机器辅助生产甚至替代生产,是新闻生产活动流程性颠覆的代表现象之一。2018年,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的 “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 在世界杯报道中实现了均时50.7秒的短视频制作纪录;2022年,“百度智能云曦灵”数字人平台打造的首个AI手语主播,使人工智能以“类人”的形象与用户面对面接触。辅助服务系统能够在数秒内实现对相关背景材料和数据的搜集,为新闻生产装上了“极速动力”。

智能设备终端的便利化与网络服务效率的提升,为新闻来源提供了新路径。自媒体平台上非专业“平民记者”大量出现,并且由于其发布的内容、时间、语言表达的接近性,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以及新闻评价的利益关切性,极易产生局部爆点效应,成为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近年来一些引发热议的舆论事件,最初的推动者都是自媒体。新闻生产呈现多端多源的特征。

(二)新闻内容传播——“第五媒介”的转向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基本完成了“第五媒介”转型,即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平台所进行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转型[1]。当前的新闻内容分发模式,已经进入软件平台聚合新闻、用户自主搜索关注和人工智能精准推送相结合的时代。新型传播平台依靠其强大的聚集能力,实时将各类主体生产的新闻信息进行聚合,形成新闻大数据库,依靠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新闻信息生产产权确权与新闻信息可溯源。用户可以通过主动或者被动的形式选择相应的应用平台,结合自身喜好进行搜索选择或接受平台推送的新闻信息,传播平台则在“人机互动”过程中,搜集用户的关联属性、网络行为、喜好偏向等画像数据,利用智能匹配技术,为用户精准推送各类新闻内容。“主动搜索+被动接收”的新闻分发模式是传统媒介“第五媒介”转向的主要特征。

(三)新闻内容传播中的再生产——互动加工中的裂变

传统媒介向“第五媒介”转向后,新闻生产活动也产生了互动加工裂变新形态。如人教社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事件,在传统主流媒体集中报道之前,自媒体已经开始爆点传播,并产生了较强的局部效应,引发了网络舆情。主流媒体对相关问题进行关注并报道后,一些门户网站和自媒体又对其进行转发和加工并于客户端上传播。同时,具备社交功能的平台中也有大量网络名人基于新闻内容进行加工与传播,并附以显著的观点,并增加了更多所谓确凿的“新闻证据”,使得该事件变得更为复杂而深入,产生了许多无法验证真假的信息,从而形成“爆点—关注—裂变—多爆点”的新闻内容传播新形态。

这种新形态也离不开智能推送技术平台的推动。如在最初爆点阶段,最先接触的受众会转发该内容进入自身的社交圈,形成小范围在线人际传播,推送系统会根据其热度将其推送至画像接近的受众群体。同时,平台会将关注热点推上热搜,供部分关注热搜受众选择。这就形成了初级的传播,最终形成新闻舆论事件,从而吸引大量专业权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2]。这些报道会伴随着市场化媒体及自媒体的加工、转发让新闻形成裂变,从而形成多爆点,使得受众关注一个事件时,往往感觉到新的信息在不断出现,让人应接不暇。

(四)新闻效果机理——互动仪式链下的群體极化

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理论认为互动仪式链是人与人在同一(物理/虚拟)空间场景下所产生的高度情感链接。这种链接产生的前提主要有四个:一是参与者需要同时聚集在同一场景,且与是否存在互相关注无关;二是设置相应的屏障,排除局外人参与;三是需要有共同的关注对象与活动;四是需要共同分享情感体验[3]。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互动仪式链,如QQ、微博、微信、小红书、腾讯新闻、百度、知乎等。在一些购物软件的直播带货场景或社交功能拓展区块,支付软件的社交区块等场域,以及专门人群使用的软件平台,如音乐(录制)软件、学习软件、家庭助手类软件、票务软件、导航软件、租车软件等使用场景之中,也能观察到大量的互动仪式链现象。人们在其中分享共同关注的新闻信息,互相交流观点。每个互动仪式链的组成是多样的,这些互动仪式链场域是“第五媒介”转向中重要的新闻“爆点空间”。当接触到新闻信息时,人们倾向于将其转发到某个自己较为信任的互动仪式链中,这种转发就会引起共同关注点的变化,经过观点交换与情绪渲染,极易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如铁链女事件产生爆点初期,最初持续关注该事件的抖音账号“我是月嫂”的相关内容被大量转发到各类平台和群组中,逐渐从单个爆点演化为重要舆情,通过互动仪式链的信息转发与讨论同时催生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此时,在智能推送的助推下,同类信息反复出现,产生了极强的“回音壁”效应,进一步加重了极化群体的固化思维。

二、技术赋能新闻传播背景下舆论引导面临的新挑战

技术赋能新闻传播对新时期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无序化程度加深

首先,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新闻来源的可靠性低。其次,虽然各大媒体的智能机器人都有语义识别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机器语言的公式化,仍然会产生语言组织混乱问题。新闻视频剪辑的机器化虽然效率极高,但是逻辑混乱、粗制滥造、表达不清晰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再次,主动关注某个类型或某个领域的新闻本身就是对新闻内容的人为筛选,一旦出现某些负面新闻被“追捧”,那么被影响个体将主动搜索某事件的“爆料”,推送系统将会捕捉到用户行为,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推送,从而产生负面舆论的“信息茧房”,接收群体在反复的信息刺激中,可能产生负面情绪,进而通过转发和评论的方式在自身所处的互动仪式链中进行发泄式的多重传播。在经过个人意见渲染的新闻成为关注重点后,又会产生叠加效应。最后,市场化媒体、自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除了自身发掘新闻外,还会对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互动性加工转发。在此过程中,部分自媒体为吸引流量聚集粉丝,任意增删新闻内容,甚至不惜曲解、歪曲事实甚至是恶意解读和揣测,引发负面舆情,给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二)舆论引导不能适应舆论发展新形态

虚拟网络世界中,人类以虚拟在场形式存在于各类与自身的喜好相一致的群组中。互动仪式链组建的自由与监管的困难,容易出现谣言传播催生群体极化的问题,形成负面舆情。对于这些舆情,官方常用的应对方式就是通报回应,但往往通报辟谣能力欠佳,容易受到质疑而影响政府公信力。在丰县“铁链女”事件中,官方先后多次就该事件进行通报辟谣,且通报中的内容多强调结果而未摆明证据,未做出针对性的回应,同时对通报的残留风险和长尾效应准备不足,有“一通了之”的固化思维。结果事与愿违,广大网友并未信服,而是对相关通报内容进行反驳和质疑,甚至加速群体极化情绪。

现实中,互动仪式链类型的拓展,为通报辟谣信息发布增加了难度,通报辟谣信息在互动仪式链流转过程中,无数接收者会对该内容进行分析与判断,存在的问题将被发现。同时,仪式链中的个体间交流,会进一步放大通报辟谣信息的漏洞,成为群体反辟谣的关键点[4]。此外,智能技术的推送会加剧反辟谣“证据”的集中和强化,随着同主题的新闻内容被推送到关注者面前,关注者自身发现的“漏洞”将与其他個人或自媒体发现的漏洞进行集中,最终导致通报辟谣信息因“漏洞太多”而走向无效传播。反复的“无效”通报辟谣将会进一步损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官方通报辟谣是政府行政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回应群众关切,展示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网民素质的提升和技术的下沉,已经改变了过去“一通了之”的时代。政府部门在通报辟谣时如果没有基于行动上的落实,没有重点把关内容与事实的关系,责任意识淡薄,不尊重新闻规律,无法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才能把握舆论的主导权。

三、技术赋能新闻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的路径

作为我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共产主义报刊理论,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精髓,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要求,保证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在机器赋能新闻传播的新时代,需要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的实现路径。

(一)突出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赋能

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机器生产、分发与传播所使用的机器语言,也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创造出来的。从实践上来看,机器辅助新闻生产在财经和体育类新闻消息发布方面,体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在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等主观意识较强的新闻内容生产上,机器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应重提人为新闻传播主体的概念,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赋能效用。

在具体操作上,应强化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将机器作为重要辅助工具,强化事前与事后人的把关。事前把关即人工选择报道素材搜集与筛选,对报道内容的来源进行把控。事后把关则是对机器生产的内容进行审核,避免出现为了抢时效而忽略新闻质量的问题。

此外,新闻人才培养方面,在持续推进高校新闻学专业教育的同时,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加入其他相关专业公共主修课程,提供给致力于毕业后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的学生进行选择学习。对自媒体等从业人员设置门槛,应设置相关的学习培训课程,其中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重点内容,课程合格才能进行相关从业行为,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识的自媒体[5]。

此外,要坚持开展各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主流媒体应定期对所属人员开展培训,依托院校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提升业务水平。自媒体、市场化媒体方面,应依托平台,开辟任务打卡式学习模式,将自媒体从业人员资格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内容学习嵌套,落实持证上岗制度。还可以开辟职业证书考试,将自媒体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体系,考试应重视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内容。

(二)从源头进行布局,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智能系统

智能推送系统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领域的最重要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用户找到想要的新闻信息,降低信息过载;能为站点提高点击与转化率,深入了解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然而智能推送并非真“智能”,其简单化的“兴趣”关联、用户关联、属性关联,容易产生“信息茧房”,进而引起群体极化问题,所以要从源头进行干预。首先,在大学计算机编程类专业教育中加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其次,要对媒体机构、平台、专有软件企业以及第三方软件开发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训,使编程人员在编写基于人口统计学推荐、基于产品推荐、基于协同推荐、基于用户的协同推荐、基于产品的协同过滤推荐过程中始终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识,增强智能推送系统建设的“社会效益导向意识”。如智能系统分发时,调整相关参数,减少高同质化内容的反复推送,引导用户对相关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有效降低“信息茧房”效应。还可以对流入新闻数据库的负面内容进行机器定级,以减少带有极端情绪负面新闻的分发。最后,增加智能推送系统效果数据搜集与反馈,推动推送系统与舆情发生的关联性研究,补充人性化的调试机制,为推送系统的“人性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三)强化平台责任,建立监督机制

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应承担首要主体责任,对所属的互动仪式链空间进行监督,成立专门的部门对自身平台舆论进行一定的分析,并将其作为互动空间建设的依据。应对群组发起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提出硬性要求,强化对个体入群行为提示,入群组前应设置相关内容学习的要求和在线答题的方式,通过方可进入。平台还应定期向群组发起者与成员推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以提高其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对互动仪式链内个体的违规行为进行提醒,通过“学习——恢复”机制进行行为规制。学习的内容应融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容,强化个体的社群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意识。

平台应采取对上传内容进行“机器+人工”的双重审核机制,致力于形成双重权力牵制模式。网信部门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普检+抽检”的模式对平台内容进行监督,及时发现易引发舆情内容并进行处置。

要加强对当前移动互联网空间中的互动仪式链进行研究,发现群体极化与舆论导向偏向的新规律,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平台监管中,有效预防因互动仪式链产生的社会问题。

(四)重视通报辟谣的质量把控

当前,要将对新闻效果的关注放在因互动仪式链空间拓展所带来的群体极化问题上。群体极化等网络舆情出现后,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应迅速采取行动,及时依据行动结果进行公开通报,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其中,相关涉事部門辟谣式回应的质量尤为关键。应选优选强政府通报辟谣部门专门性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

首先,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立即核实相关情况,对于确实存在的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解决。对于没有问题但是易造成群众误解的,应及时搜集相关证据;对于一般问题,在核实后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通报;对于短时间无法解决的问题,采用分步通报的方式,回应群众关切,逐步纾解舆论事件,缩小影响范围。其次,通报内容应有专门人员把关,避免出现临时工作人员担负正式工作人员职责的情况出现。主要内容应遵从新闻传播规律,基于事实撰写,针对问题回应,避免避重就轻。应重点关注核心受众群体的反辟谣行为。反辟谣实际是公众对通报辟谣内容中不合理部分进行的质疑,也是解决新闻舆情的关键核心点。抓住该首要矛盾,就是牵住了通报辟谣“牛鼻子”。最后,通报内容写作的表达应站在群众视角看问题说问题,坚决摒弃“官本位”思维模式,以达与民共情之目的。

四、结语

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过去一些难以想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其对新闻传播领域也必然会造成新的影响和冲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刻板的教条和生硬的指令,其真理性和生命力,正在于它能从实际出发,拥抱科学,回应时代,服务群众。在新的形势面前,既不能听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被边缘化,也不能故步自封,抱着过时的教条不放。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的实现方式和路径,才能确保新闻传播始终坚持在正确的方向。潮

参考文献

[1]冯静.第五媒体在与传统媒体互动中的传播策略调适[J].学习与探索,2016,8:147-152.

[2]宋佳琳,唐英.大数据背景下个性化新闻推送的问题及策略[J].青年记者, 2019,35:27-28.

[3]谢小萍.虚拟场景中互动仪式链的形成:以观看《守护解放西》群体的互动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8(16):121-124.

[4]罗瑶.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回应话语框架及其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框架理论的视角[D].华中农业大学,2021.

[5]李敬雯.扎实推进新闻传播专业思政建设:评《新闻传播专业思政的理论与实践》[J].传媒,2022,17:100.

(编辑:覃世默)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传播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