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体育与思政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3-06-15 21:17杜振兴陈立春耿丽娜
西部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民办高校思政

杜振兴 陈立春 耿丽娜

摘要:体育与德育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体育课程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思政教育是体育课程教学的灵魂,思政与体育教学目标趋于一致。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积极探索体育与思政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主要路径:(一)搭建“双育”工作平台,推广“联合备课”模式;(二)深挖体育教学人文意义,打造“双育”融合课堂;(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线上线下融合育人体系;(四)举办校园“双育”学术沙龙,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初步取得成效,进一步增強了协同育人成效,学生定期参与社区实践服务活动的热情和成效明显,在学生的体育精神培养方面发挥了关键助推作用。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8-0104-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着重指出,高校的思政工作开展成效,决定了未来能够为社会输送何种水平、何种素质的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人才,是各大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及方向。为此,四平市在进行综合人才培养时,重点围绕提升体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协同育人的教学探索,专门在《四平市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强调,将体育精神充分与思政理念交叉渗透。这一有益探索,必然对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四平市城市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一、民办高等院校推进体育与思政融合协同育人的内在联系机制

(一)体育课程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毛泽东曾在1917年《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①。当前,体育课程思政覆盖了各级各类学校、各学龄阶段、各个专业学生[1]。体育运动作为人的活动的重要领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本身包含着相应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内涵,并承载传播着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信息,能够成为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思政是体育课程教育的灵魂

青年学生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授课群体,体育课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促进人际交往。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生体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之中,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体育教学工作的推进,绝不可停留于传统的技能训练之上,而是应该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渗透进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各个环节,达成思政与体育精神的有机结合、协同育人的目标,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教育价值。

(三)思政与体育教学目标趋于一致

从本质上来讲,思政教育的目标及核心在于“立德树人”。与思政课程相比,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则可分为五个领域发展目标,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适应社会,本质上也是为社会输送更加优质的全面型人才,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3]。因此,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发展目标以及发展路径一致[4],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需要依赖课程思政这一载体,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彼此融合,共同发展。

二、博达学院体育与思政融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一)搭建“双育”工作平台,推广“联合备课”模式

协同育人模式下,博达学院想要进一步达成体育专业与思政教学的深入融合,就必须充分做好以下教学路径探索工作。

首先,从制度以及组织建设方面着手。要求体育学院与思政部之间进行教学资源以及授课优势方面的交叉互补,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体制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评价体系[5]。为此,博达学院建设了一个新的“双育工作平台”,囊括体育学院和思政部,以平台为基础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教学方案,为后续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推广创造条件。

其次,搭建了与教学需求相匹配的“联合备课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体育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可实现面对面的知识学习和交流,且可以相互为对方在专业领域建设方面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持。教师可以从备课这一环节开始,全面综合本专业的课程特征,促使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课理论知识的交叉与融合[6]。例如,针对部分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体育教学来讲,就可以全面借助“联合备课平台”对课程教学设计进行重构,在体育专业教学内容中充分地融入思政元素,设定更具双育特征的单元教学主题,促使体育技术与德育教学同步推进,最大限度将体育课堂的思政育人作用挖掘出来。

(二)深挖体育教学人文意义,打造“双育”融合课堂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体育专业与思政教学融合,培育综合型体育人才,就必须将体育专业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意义及价值挖掘出来,促使更多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以及专业、德育、道义精神[7]。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新的改革探索,是着眼立德树人目标要求推动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必由之路。在讲授体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融合阐述积极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在塑造品德、人格方面发挥思政功能。全面拓展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领域,形成以课堂为主阵地的育人合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部署。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过分注重对于体育技能以及技术动作的要求和教学,而对于体育理论的指导方面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进而限制了体育课程中德育的意义及作用发挥,无法充分凸显育人价值。面对此种状况,博达学院体育院系从自身着手,将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寻出来。以体育武术课为例,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体育课堂理论教学中去,通过体育武术课教学广泛传播蕴含其中的武德文化、侠义文化和爱国精神;通过体育礼仪、运动规定或是项目竞赛判罚标准阐释,以及课堂活动交流等不同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可以将文化礼仪、规范遵守、勇于承担责任、团结协作等优秀文化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个人的思想道德。

当育人价值及意义已经初步显现后,博达学院还重点就如何真正实现体育技术与思政人文的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将其以往的课外实践与理论阐述进行深度结合,渗透至体育行业与德育培养的融合[8]。教学实践中,教师尝试按照单元设计具体教学计划,其中穿插特色主题,用以帮助学生启发心智,此时课堂也并非体育教师一人指导,而是将思政教师也纳入课堂活动中,探索实践了体育与思政教师双师协同指导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创新线上线下融合育人体系

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当前人才培养发展战略及方向。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水平,实现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优势的进一步融合,彰显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价值,新媒体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9]。因此,博达学院在进行体育专业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育人模式创新时,积极探索将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及不同流程中,不仅可以对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地加以整合,同时在教学课堂的授课形式以及协同育人成效的优化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博达学院应该重点做好如下教学管理工作:

首先,引入新媒体手段,创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协同育人教学过程中,线上教学工作的推进,主要是对多媒体以及各类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开发与应用,由此构造更加系统、高效的教学流程。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之前为学生发送微课短视频,每条短视频分别系统地讲述一名奥运冠军的成功故事、体育电影高光情节、体育运动纪录片等,通过此种微课形式的点滴渗透,促进大学生逐步形成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永不言弃、集体主义等体育精神,并自内心深处认同和形成公平竞争的体育意识。

其次,在进行线上协同育人融媒体系列课程的创新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手机端或者PC端登录的形式,快速完成线上的知识学习,尤其是在进行协同育人系列课程设计之时,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单元的学习要求规划对应的教学计划,促使每一节体育课程均嵌入不同的思政教育主题[10]。例如,在进行《乒乓外交——爱国主义情怀》这一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时,除了利用微课进行线上教学外,还可借助本校统一为学生配备的智能云端平台,组织学生开展更具趣味性的体育知识竞答活动,敦促更多体育专业学生在线上学习阶段,检查和管理个人学习进度,进一步增强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思政育人的成效。

(四)举办校园“双育”学术沙龙,营造浓郁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对博达学院现有的体育课程思政课堂授课现状进行分析后,可明显发现,体育课专业教师个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普遍比较薄弱,进而导致体育课课堂教学的育人氛围不够深厚,育人价值难以达成,最终的学习成效也受到影响。因此,博达学院在进行体育与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时,主要从下述几方面着手,构建更加务实高效的体育课程育人体系。

其一,全面确认教师自身是否具有与教学需求相匹配的“体育+思政”综合素养。唯有教师群体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满足协同育人需求,对学生体育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成效才更加富有成效,育人价值才更加全面地得以展现。同时,全面探索和总结实施思政元素融合体育教学的最佳教学方案,从而达成“体育+思政”的有机融合[11]。例如,聘请学术专家进行理论宣讲,实现课堂教学与最新学术前沿对接,促使本院的教师综合授课水平得以提升。利用体育教师开展岗位培训、与思政教师结对备课等契机和途径,丰富体育专业教师的德育知识储备,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新理念下的教学胜任力。

其二,基于体育教育专业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学院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和学习交流活动的开展,构建课外体育活动机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对内构筑体育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与社会对接,积极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技能展演等相关活动;学校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基层,以体育发展的角度开展调查研究,将研究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其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课程思政改革举措落实到位。学校党委牵头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制定指导意見、实施方案和推进举措,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谋划中[12]。构建多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评价体系,明确教师思政育人主体地位,对教师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整合体育、政治、文化、教育等多学科教学资源,聘请学术专家开展课程思政学术讲座和教学研讨,发挥专家学者在课程思政改革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反馈,为课程改革建言献策。

三、博达学院体育与思政融合协同育人成效探讨

体育与思政融合协同育人要建立一个融合共构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与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结合、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结合、与健康教育结合;同时,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等。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核心是将体育课程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材料进行发掘,使其能够有效地融入课程的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并对现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调节,基于课程思政理论和开展课程思政的实际情况加强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全方位融合,将中国体育精神等课程政治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多方面、多学科、多角度深度融合体育与思政育人内容,形成体育与思政相融合的跨学科协同育人效应。

首先,增强了校园内协同育人的教学成效。调查数据显示,博达学院2021届体育系毕业生考研通过率达到9%,且由校内优秀党员、教师带队的多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过审核获批立项,实现了本院综合性高端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次,在体育学院党支部大力支持下,博达学院体育院系积极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到市内社区实践服务活动,不仅建立了强大的和谐社区服务团队,同时还为教育政策宣讲以及不同社区网格化疫情防控工作作出贡献,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同和赞赏。

最后,经过本学院全力推广的“体育+思政”融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不仅于校内构造优良思政学习氛围,对于体育人才个体的体育精神培养也发挥了关键助推作用。2021年年中,体育专业学生自发前往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开展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引流更多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形成体育学习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进一步锻炼了个人意志及自信心。由此可见,该院目前所推行的协同育人模式成效明显,值得推广。

结语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作为四平市唯一一家民办本科院校,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实践中,不仅需要紧抓专业课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也必须投放更多精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效和提高专业人才的输送量。基于此背景探索构建的“体育+思政”融合教学育人模式初步取得了成效,不仅依托现有教学平台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各项机制进行了更新优化,同时在教学课程体系更新方面加大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及技术的运用,进一步营造了体育和思政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文化氛围,进一步发扬了体育专业的人文意蕴和核心价值,更好地促进了为社会输送“双高”型体育专业人才目标的达成。

注释:

①《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发表的一篇著名体育论文。1917年,青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他的《体育之研究》。1958年3月人民體育出版社曾以同一署名将此文印成单行本,内部发行。1979年8月,《新体育》第八期再次发表,同年12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又出单行本,署名均改为毛泽东、同时作了校勘,加了新式标点和注释、并附有白话释文。本文引用语句便来自此单行本。

参考文献:

[1]武冬.体育课程思政原理、设计、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6).

[2]崔丽丽,刘冬磊,张志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意蕴、践行方向与保障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6).

[3]刘承军,陈刚.大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探索[J].新丝路:上旬,2020(4).

[4]高晓峰.体育课程思政的历史传承、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6).

[5]张家昊,洪捷.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述评[J].浙江体育科学,2022(4).

[6]任云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20(8).

[7]赵富学,陈蔚,王杰,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4).

[8]柴立森,张锐.价值耦合:体育课程思政的学理内蕴与实践路径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6).

[9]梁丽萍.关于体育网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新思路的探究[J].科幻画报,2020(9).

[10]卫英王.体育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2).

[11]张卓彦.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武术研究,2020(2).

[12]于桂花.“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5).

作者简介:杜振兴(1989—),男,汉族,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陈立春(1983—),男,汉族,吉林扶余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营养、体育健康产业。

耿丽娜(1982—),女,汉族,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民办高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