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塑”到“自塑”:中国国家形象的博弈策略研究

2023-06-15 17:03孔婧
西部学刊 2023年8期

摘要:国家形象是自塑和他塑相博弈的结果。长久以来,中国国家形象在“他塑”的桎梏中呈现,延续着他者眼中刻板印象的反差,在他者话语霸权下被动变化。而在“自塑”过程中,中国国家形象产生了多重映像的偏差和跨文化传播的误差。要改变中国形象呈现的反差、落差、偏差和误差,就要提高中国形象的“自塑”能力,要从“他塑”到“自塑”,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突破“他塑”之围。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国家形象需在“自塑”和“他塑”的合作博弈中寻找共塑途径,在竞争博弈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塑”力量,以“自塑”打破“他塑”,“自塑”改变“他塑”,展现出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他塑;自塑;中国国家形象;博弈策略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8-0013-04

国家形象是在物质本源基础之上,人们经由各种媒介,对某一国家产生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总体感知[1]。国家形象通过媒介呈现,其塑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另一种是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塑造[2]。国家形象的自塑与他塑通过媒介展现着国家间自我与他者的区隔与交融。中国国家形象长期存在自塑与他塑的失衡状态下不断演变。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力量也不断提升,但中国形象他塑为主的局面仍未改变,对外传播过程中“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情况时有发生,原有自塑的良好中国形象极易被他者所打破、翻转,呈现出波动不稳定的状态,自塑力量仍然落于下风。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的发展阶段下,中国需要在自塑和他塑的博弈中寻求有利于正面形象传播的最优策略,在合作中形成他塑和自塑的共塑途径,在竞争中进一步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以自塑改变他塑,自塑打破他塑,构建与国家软硬实力相适应的国家形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一、“他塑”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刻板化

国家形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交织而成的特定存在的意识反映。中国自塑的国家形象更多建立在中国现有社会关系生成的意识基础上,是更为贴近中国的真实形象。而其他国家基于他者中心立场,往往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映射还停留在前现代中国生产方式所印刻的陈旧印象,据此生成的中国国家形象带有消极的思维定势,形象变化远远滞后数年到数十年。

西方的中国形象起点出现在1250年前后,影响最大的两部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和《曼德維尔游记》开启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集体想象。美籍汉学家史景迁曾用“大汗之国”命名自己的书籍以展现西方对中国形象初始的向往和崇拜。1250年前后,西方对中国充满着“乌托邦式”的想象,富庶、文明、进步勾勒出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好形象。周宁认为西方的中国形象史分为两段:1250—1750年和1750年之后。西方丑化中国形象类型从1750年前后开始而且逐渐加强,一直到21世纪初,这一趋势或主流都没有彻底的改变。西方文化在500年美化中国形象之后,已经有250年的丑化历史,这个长长的下落线,或许仍将继续延伸[3]。西方的中国形象在1750年前后出现了演变和断裂,在其后的时间内,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被丑化,西方叙事中普遍性的、稳定的和程式化的特性被继承和延续,成为西方刻板印象的来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不断努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大国外交,打开国门拥抱世界,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经出现了改变。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科技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可。2018年5—8月,皮尤研究中心在25个国家对26112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与过去10年相比,中位数为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更加重要”,16%的受访者认为“同样重要”,只有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不太重要”[4]。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认可的事实,对于中国处于停滞状态的想象已经改变。

二、“自塑”推动的中国国家形象提升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改变了鸦片战争以后积贫积弱的中国形象,确立了塑造中国形象的前提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塑造中国形象的基础是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塑造中国形象的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主政下,中国形象发生第二次变化,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使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国际信誉不断提升。这一时期的国家形象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不断迈向新台阶;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香港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在政治上,树立安定团结、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政治氛围。在发展中的中国形象还需要实现第三次变化,为了使中国国家形象转变拥有坚实的基础,使中国人民真正富起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江泽民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象;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5]56。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新的国家形象战略指导方针,即实现和平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统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相结合,积极塑造和平、发展、合作、和谐的新形象[5]234。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正面临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6]习近平总书记以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四个维度彰显了新时期中国形象在文化、社会、外交、制度层面的大国定位。中国形象的定位也随历史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在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国”一词高频出现,“强”成为了新阶段的关键词和重要特征。在描绘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确定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从文化、教育、人才、体育、科技、制造、质量、网络、交通、海洋十个方面确立了强国目标,对以往中国的大国定位进行了超越,初步勾勒出203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雏形。

三、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博弈策略

中国国家形象在自塑和他塑的动态博弈中呈现出波动不稳定状态,他塑的强势力量挤压了自塑的空间,使自塑的正面形象一再被翻转,“威胁、崩溃”的负面中国言论频频见诸于西方媒体话语中,企图通过塑造中国负面形象以维持现有国际制度霸权。要扭转现有中国国家形象面临的不利因素,必须在国际场域的博弈中,通过合作和竞争策略获取有利于中国国家形象发展的最佳利益。

(一)合作博弈:在共赢发展中寻求自塑和他塑的共塑途径

在国际场域自塑和他塑的博弈过程中,合作博弈往往是使联盟各方都能获得更多收益的共赢方式,以符合全球利益的创新中国价值观的感召力为基础,通过跨文化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价值的认同,通过促进媒介合作促进地区间共赢发展,形成自塑与他塑的共塑途径,打破现有媒介不均衡的态势,推动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在国际范围内的塑造和传播。

1.凝聚共识增强价值观的感召力

中国国家形象长久以来在西方现代性他塑的遮蔽下存在主体性缺失,价值观旁落的现象。因而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国家形象建设需要提升中国理念的价值感召力,以引领世界的正义价值传递正面的先进理念,以和平、亲和、现代的文明形象感染国际公众,创新中国价值对外话语表达,考虑中国价值跨文化的主体间性,以自塑形成对他塑的吸引力,使相同文化地区和不同文化地区之间能够脱离差别带来的优越感和自卑感,放弃对他国的恐惧和不信任,不以语言和文明行为的不同来衡量他国的设想、动机、社会行为带来的威胁,而以共同的责任来形成共识,分担风险,需求共赢。

2.跨文化国际合作推动国际认同

全球范围内跨文化的国际合作,往往能推动合作框架内国家公众对合作国家的好感。例如,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周边受益国家对中国的正面评价也会有所提高。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一般都追溯到无政府状态假定,但随着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合作的多样化,全球无政府状态正在向半政府状态转型,跨文化的国际合作发生在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民间主体之间,在多元政治文化和多元文明的背景之下,国际合作对合作双方达成共识和理解有着推动作用,当国际之间的合作不再囿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冲突,呈现出相互扶助的状态。

3.地区间媒介合作促进发展共赢

地区间、国家间媒介合作的形成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区域内国家之间与人民之间的沟通,为自塑和他塑的共塑提供有利的平台和途径。增强媒介合作有利于打破现有媒介的不均衡状态,拉动他塑力量与自塑力量的合流。媒介合作加强政府、媒介机构以及公民的交往,针对不同的合作国家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以共同认可的政治价值和外交互信传递地区间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友好信号,形成自塑与他塑的共塑力量,以推动中国国家形象在区域间的良好形象塑造。

(二)竞争博弈:在多极均衡中提升国家形象的自塑竞争力

在現有的国际环境中,典型的无政府状态仍然存在,为了国家自助和安全利益考虑,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采取竞争可能性不会消失。而在竞争博弈中,各国采取的最优策略就是维持多极权力的均衡,以相互制约、形成均势。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会引发国际环境和世界政治结构的变化,他国采取敌对、冲突和抹黑的舆论策略来对抗中国力量的崛起。因而要在国际环境中扭转负面解读所带来的负面形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国家形象的自塑竞争力以抗衡他塑负面力量的影响。

1.增加“中国制造”的输出渠道

中国制造是中国形象通往世界的一张名片。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5年内,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中国企业正在快速成长为东南亚、欧洲和非洲重要的智能手机制造商,腾讯、网易等企业已成为全球手机游戏市场的绝对领头羊,而阿里、京东等企业通过电商、支付和打车等互联网应用构成了东南亚和南亚的主导力量,使“中国制造”通过商品纽带传播意义和价值。但作为直接输出中国形象的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品却在渠道拓展上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传统主流媒体转型面临困难,在媒介融合中不占优势,想借助短视频势头实现转型,却无法实现商业变现,必须依赖海外搜索、社交媒体、视频巨头提供渠道输出观点和立场,无法最大限度地接触海外公众。此外,国内出版行业版权仍发展存在问题,文化产业发展输出力度不够,文化产品进出口仍处于逆差状态。针对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渠道不足的情况,需要继续扩大“中国制造”产品海外输出的渠道,大力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强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通过渠道输出中国商品,通过商品承载中国价值,进而丰富和增加海外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2.重塑“中国形象”的传播中介

传统“他塑”的中国形象,有些建立在近距离观察和思考中国现实而生成的映象,具有客观性;有些则是基于他者重构形象基础上脱离中国现实的再创造。尽管他者对中国形象的描绘对中国现实具有对照作用,但他者中国不是直接的生产活动交织而成特定存在的意识反应,而是由他人的间接经验(体验、情感、观念、想象)形成的产物。中国形象由建构到传播再到解构,在自我到他者的传播通道中,存在传者对信息的协商性解构和对抗性解构,其中涉及的传者越多,异域公众最终建构的“公众图像”与国家实相吻合度越低。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就需要减少中国形象传播的中间介质,打造一支符合市场需要的国际传播人才,增加真正感受过中国场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者直接通过媒介实时传播,才能减少传播过程中的扭曲走样,真正还原实相中国。

3.探索“中国故事”的叙事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至22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的最佳方式。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7]讲好中国故事,核心在叙事。中国故事的叙事不同于西方“民族—国家”分裂的叙事体系,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基础上的整形性叙事。中国故事的叙事主体不仅应包括传统主流媒体,更应包括民间媒体及自媒体。主流媒体应引导民间媒体、自媒体通过个性鲜明、生动活泼个体中国故事,带来更为多元的受众视角和受众声音,引起他者共鸣,赋予中国故事更真实、强大的说服力。中国故事的叙事也应融入新媒体发展的浪潮,采用多模态场景式叙事快速将观看者拉入叙事场景,引入互动式双向沟通模式,实时沟通以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讲好中国故事,还应针对不同国家特点采取不同叙事策略,把宏大叙事的震撼力和个体叙事的感染力相结合,把个体鲜活故事汇聚成宏大中国精神,支撑起“中国故事”积极叙事模式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继南,何辉.中国形象——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

[2]孙祥飞.中国形象——历史演进及跨文化传播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54-167.

[3]王寅生.中国的西方形象[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5-17.

[4]张昆,张明新.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3.

[5]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5.

作者简介:孔婧(1988—),女,汉族,江苏泰兴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