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简论

2023-06-15 05:28郭霄凤张国民石慧
西部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实践教学

郭霄凤 张国民 石慧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根本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方式。新时代加强与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个极其重要方面是,必须在实践教学的计划制定、设计以及实施与考核的过程中,明确与把握目的性、引导性、可行性、实效性等基本原则,从而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原则;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7-0093-04

新时代贯彻落实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加强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明确与把握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以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失目标、不走过程,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目的性原则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时代使命,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与教学目的。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思政课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部分与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遵循和发展方向[1]。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全面实施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环节与组成部分,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继续与深化,是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教学方式与必然途径。为此,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目的以及根本任务上相一致的原则。

强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的性原则,就是要明确实践教学在培养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提升实际能力方面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尤其在制定与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时,确保实践教学符合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始终与课堂理论教学在方向、目的、目标上相一致,即引导大学生树立与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大学生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显然,实践教学要始终与思政课程的根本目的与教学大纲保持一致,以免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高校思政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顺畅衔接、密切结合,而且还要使得两者突出各自的侧重点,以其较强的互补性形成良性互动,确保高校思政课方向目的的一致性,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要力求做到,把理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以确定和引导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向;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巩固与深化,以落实理论教学的目的与要求,真正实现深化思想认识与提升实际能力之实效。

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性,也是力求把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一以贯之。总的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目标要求上是一致的,在过程与环节上是相互衔接的,在措施与效果上是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而相辅相成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亦证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那些很难理解的、存有疑惑的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便会迎刃而解,使得学生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实践能力[2]。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校内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开展主题辩论赛,组织话剧歌剧表演、主题演讲、模拟法庭,观看红色电影,分享读书报告,举办主题书画展、红歌快闪、社团活动等;校外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革命纪念馆、改革开放前沿、生态文明建设基地,走进先进人物生活、聆听先进人物故事,参加“青马工程”的研學、新闻事件考察、实践基地锻炼、文化教育服务和农村社区调查活动等。无论实践教学采取何种形式和方式,只要坚持思政课教学目的、目标与要求上始终一致性原则,就能够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3]。

二、指导性原则

高校思政实践课的主体是学生,即学生自主自力地深入社会调查了解,参与实践活动,并在其活动过程中深化认识,扩大眼界,增长才干,丰富阅历,提高觉悟,得到锻炼。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引导学生领会实践课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掌握实践课方式方法的热情,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引导学生确立实践主体的意识,主动地而非被动地、积极地而非消极地、自觉地而非盲目地、热情地而非应付地完成实践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4]。

强调指导性原则,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融入实践,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特别注意防止出现三种错误倾向:一是限制学生去做,即实践课教学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手脚,要求学生照此去做,一切“按部就班”,不许自行自主活动,也就是按照老师安排的路线、方式或套路重复做一遍而已。其导致的结果,就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同捆绑了学生的手脚,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就很难对学生有真情实感的触动、创造能力的提升与来自实际的锻炼,也就很难达到实践课的教学目的。二是代替学生去做。或是害怕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做不好、完不成,甚至害怕出问题,担不起责任;或是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干脆就大包大揽,由教师代替学生包办完成一切事情。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就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已。三是不管学生去做,即教师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当“甩手掌柜”,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同于学生自由活动,放手不问不管,实践过程中学生做了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全然不知。显然这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恰恰是教师主导意识的偏差以及指导性职责与责任心的缺失。

明确与坚持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原则,就是要明确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明确实践课根本目的与独特教学方式实现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教师作为主导,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完成实践项目,发现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同教练一样,指导就是规划、鼓励、引导、示范、关注以及及时的纠偏,使选手充分发挥潜力、大展身手、各显其能、不断成长、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而非亲自上场代替选手。另一方面,不以固定的方式让学生机械地走程序、走过程,而是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把大学生从羁绊和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独立去思考和探索,有足够的时间和广泛的空间去认识、去思考、去研究、去创新,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洞察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热情,感悟党和国家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提升思想境界,铸造优良品德,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做事,不断地提高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理想信念,做新时代有担当、有本领、有骨气、有情怀的大学生,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参与实践、深入实践、融入实践、成长于实践[5]。

三、可行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毕竟不同于课堂理论教学,有其特殊内涵和目标指向,尤其是面临完全不同于校园课堂的社会现实环境与条件,但无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作为一种课程类型,还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均须遵循可行性原则。这就是说,无论是实践课教学地点场所的选择,还是实践教学措施的实施,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要切合实际、可做可行,且行之有效。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重其科学性。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场所、教学保障到考核机制、组织管理体系、长效育人机制等,都要遵循实践课教学的科学性,即符合科学的教学规律,而不是随心所欲、想当然,这是保障高校思政课实践课教学可行性的内在特质与必要条件[6]。为此,要明确地防止毫无目的的实践教学、毫无价值的实践教学、毫无意义的实践教学、毫无内涵的实践教学,以其科学性来保证实践教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途径与方式,不可畏首畏尾、墨守成规,否则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失去其原本意义,偏离目标方向,也体现不出真正的内涵与功能。

其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意其现实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均要符合客观社会现实环境与条件,尽量选择、利用好社会现实条件,这是关系到实践教学是否可行的极其重要的方面。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社会现实条件,依据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进行周密思考和精心设计,以确保实践教学计划、措施等,都能够逐一贯彻执行。否则好高骛远,脱离社会实际,讲的头头是道,听起来很丰满,但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漏洞百出,无法操作,没有办法落实,最终也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毫无意义。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教学措施均应在社会现实条件的允许与可控之中,尤其是与实践教学基地的环境条件与文化特点等要相适应,使之达到主观与客观相适应、校内与校外相配合,确保整个实践教学扎实、顺利、有效开展。

再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意其教学条件。要保证实践教学切合实际,行得通、做得到、能顺利开展,还要重视两个可行的教学条件:一是教学的主观条件,必须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结构、思想心理特点、心理活动、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差异等因素,只有因人因材施教,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是可行的、有效的。同时要考虑师资力量,即教师的数量、知识、能力、教学经验等可行性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因素,以确保现有师资有效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效应,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实践教学计划。二是教学的客观条件,必须考虑到实践教学的设备条件与配备状况以及实践教学经费预算、实践教学领导组织构建、实践教学保障制度、实践教学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等客观因素。只有充分考虑与利用客观条件,才能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四、实效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行合一,从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观察分析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能否产生这一实际成效,是衡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与水平最基本的标准和尺度,为此,坚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原则是其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与目的所在。具体讲,所谓实效性就是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取得了实际的教学成效,突出的是大学生思想认识切合社会实际,能够正确看待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观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进一步提升,意志更加坚定,心理更加成熟,责任更加明确,本领更加高强。

坚持实效性,就要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避免与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摆花架子倾向,即不求实际效果,华而不实、做的是表面样子,只图好看好听,甚至是摆摆样子,拍拍照,就算“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二是走过场倾向,即不问实际效果,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当作走一圈、溜一溜地过场子,场子过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效果如何,就不管不问了。还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单一,教学内容无法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如此很容易使得大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感觉,对实践活动产生厌恶感和排斥感,这样的实践教学是毫无意义的、失败的。可见,无论是摆花架子还是走过场,都是没有把实践课的实效性突显出来,忽视了实践课教学重在实践性、实际性、实效性的目的与要求。

坚持实效性原则,就是把实效性作为检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的基本要求与重要尺度,从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到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从对指导进行评价到对大学生进行考核测评,都要以实效性为标准,尤其是对学生成绩测评方面,要注重现实表现与实际能力的考核与测评,评价依据、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程序都要体现到实效性上面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全程关注、动态掌握学生的实践活动,以乐学为原则,而不以分数论英雄,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方法,避免轻视实践课教学的实效性,以致培养出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高分低能”,理论与实际脱离,思想与现实不符,知识与能力存在偏差[8]。总之,坚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高校思政教师選择好合适的、切合教学内容和符合教学目标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大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去观察社会现实,了解社会事件,接触社会人物,这样更为直观、更为现实的实践教学,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其教育和感染作用是巨大的、无法衡量的。且这样也可以使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情感上产生感染,从而更好地感知社会、开阔眼界、深化认识、得到锻炼,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与实际能力,这正是实践课教学的目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由此可见,实践课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方案设计得妥妥当当;二是实践过程推进得扎扎实实;三是实践措施实施得稳稳妥妥;四是实践主体收获得满满当当。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news.sina.com.cn/c/xl/2018-09-10/doc-ihiycyfw5492904.shtml.

[2]莫茜.抓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1(2).

[3]马帅,陈孝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问题、成因与创新[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6).

[4]董前程.志愿服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诉求、价值与路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

[5]汪新伟.习近平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9.

[6]李战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7]党建网.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EB/OL].

http://www.dangjian.cn/shouye/sixianglilun/dangjianpinglun/

202101/t20210127_5931620.shtml.

[8]王传发.坚持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N].云南日报,2019-05-30(08).

作者简介:郭霄凤(1979—),女,汉族,山西山阴人,晋中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张国民(1955—),男,汉族,山西闻喜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石慧(1985—),女,汉族,山西榆次人,晋中信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实践教学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