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3-06-14 12:07张含兵郭传超朱婷婷段鲁勤
关键词:肌酐基线心衰

张含兵 郭传超 张 冉 马 晓 王 萍 朱婷婷 段鲁勤

泰安市中心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山东 泰安 271000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心肌损害、心室重构、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加压素系统失调及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等。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t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针对心力衰竭过程中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可外源性补充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激素,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在改善心功能、治疗心力衰竭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心力衰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但由于各种原因,临床实践中针对高龄心衰患者应用rh-BNP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高龄心衰患者应用rh-BNP的疗效及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1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于泰安市中心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诊治的80 岁及以上的高龄心力衰竭患者93例。

纳入标准:年龄 ≥ 80 岁;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慢性心功能分级Ⅱ ~Ⅳ级;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 1 800 pg/mL。

1.2 方法

根据是否应用rh-BNP,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7 例患者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β 受体阻滞剂、螺内酯、洋地黄等] + rh-BNP以0.007 5 ~ 0.01 µg/(kg·min)持续泵入,3 d 后予以停药;余46 例患者为对照组,因各种原因未应用rh-BNP(原因包括rh-BNP 暂无药、患者及家属拒绝),仅应用常规抗心衰治疗。统计治疗期间患者头痛、症状性低血压、新发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统计临床症状改善状况。统计治疗3 d 后所有患者血清NT-proBNP、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钾、钠、肌酐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

疗效判定:(1)死亡;(2)无效:活动耐量无增加,肺部啰音无减少,浮肿无改善,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功能提升不足1级;(3)有效:患者活动耐量轻度增加,肺部啰音减少,浮肿减轻,心功能提升1级;(4)显著有效:患者活动耐量明显增加,肺部啰音消失,干体质量稳定,无夜间呼吸困难,心功能提升2级。死亡、无效记为0分,有效记为1分,显著有效记为2分。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ˉ±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2 结 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肿瘤、感染、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基础用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组心力衰竭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s,n (%)]

表1 2组心力衰竭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s,n (%)]

注:LVEF为左室射血分数;ACEI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基线资料一般情况年龄/岁男性[n(%)]伴发疾病[n(%)]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肿瘤感染左心功能LVEF/%左心室直径/mm左心房/mm平均住院时间/d基础用药[n(%)]ACEI或ARB 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螺内酯洋地黄观察组(n = 47)85.04 ± 4.82 25(53.19)28(59.57)11(23.40)12(25.53)6(12.77)43(91.48)54.14 ± 8.76 48.74 ± 7.94 44.43 ± 13.69 13.06 ± 6.87 37(66.07)35(62.50)33(58.93)35(62.50)3(5.35)对照组(n = 46)84.09 ± 3.62 23(50.00)23(50.00)5(10.87)16(34.78)3(6.52)42(91.30)53.54 ± 11.61 46.21 ± 8.15 44.18 ± 13.22 10.91 ± 4.52 28(62.22)30(66.67)23(51.11)27(60.00)4(8.89)t/χ2 1.079 0.095 0.86 2.564 0.945 1.037 0.001 0.266 1.416 0.083 1.281 0.161 0.189 0.617 0.066 0.482 P 0.283 0.758 0.354 0.109 0.331 0.504> 0.999 0.791 0.161 0.934 0.078 0.688 0.664 0.432 0.798 0.764

2.2 化验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CRP、肌酐水平等比较,见表2。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T-proBNP、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结合实际考虑有临床意义。治疗前后对照组血清NT-proBNP、CRP、肌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2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比较(± s)

表2 2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化验指标比较(± s)

注:NT-proBNPC为重组人脑利钠肽;CRP为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 < 0.05。

项目NT-proBNPC/(pg/mL)CRP/(mg/L)肌酐/(µmol/L)钾/(mmol/L)钠/(mmol/L)观察组治疗前4 784.89 ± 273 8.57 38.51 ± 53.61 107.65 ± 54.12 4.11 ± 0.66 137.39 ± 5.54治疗后2 825.30 ± 2 578.94a 13.95 ± 14.56a 121.56 ± 89.56 4.23 ± 0.68 138.76 ± 4.79 t 2.342 2.144−0.870−0.842−1.189 P 0.022 0.036 0.387 0.402 0.238对照组治疗前4 163.91 ± 3 014.12 35.45 ± 44.97 101.23 ± 65.90 3.91 ± 0.61 137.11 ± 6.33治疗后4 481.91 ± 2 849.49 39.74 ± 50.29 99.61 ± 53.58 4.39 ± 0.59 139.82 ± 3.04 t−0.407−0.287 0.101−3.217−2.474 P 0.685 0.775 0.919 0.002 0.016

2.3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1 例患者死亡(2.12%),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对照组有1 例患者死亡(2.17%),死亡原因为脑栓塞。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72%,显著有效率为44.68%,无效率为21.2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8%,显著有效率为28.26%,无效率为21.7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0.282,P= 0.778)。

2.4 不良事件发生、血清钾钠前后比较

治疗过程中出现症状性低血压3 例,其中观察组1 例(2.12%),对照组2 例(4.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612 ,P= 0.434)。观察组未观察到与rh-BNP相关的头痛与新发心律失常。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钾、血清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结合临床实际,有临床意义。

3 讨 论

BNP 主要由心室肌分泌,应对心衰过程中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但在心衰失代偿期,血流动力学急剧紊乱,BNP 分泌虽大量增加,依然不足以应对快速恶化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因此,需补充外源性BNP来发挥其纠正心衰的作用。

rh‐BNP是一种生物合成制剂,国外商品名为奈西利肽,于2001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研究证实,rh-BNP在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缓解呼吸困难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1-2]。长久以来,rh-BNP作为一种抗心衰药物,在指南中作为一种扩血管药物来推荐[3-4]。除外扩张血管作用,该药还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对抗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抗利尿激素系统的血管收缩、水钠潴留效应。该药无正性变时、变力作用,不增加心肌耗氧,对大部分舒张性心衰的高龄患者适宜。

BNP 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3-5]。既往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时CR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比,且可以反映治疗效果理想与否[6-7]。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NT-proBNP 与CRP 均明显下降(4 784.89vs. 2 825.30 pg/mL,P= 0.022;38.53vs. 13.95 mg/L,P= 0.036),而对照组未发现上述指标的下降(4 163.91 vs. 4 481.91 pg/mL,P=0.685;35.45vs. 39.74 mg/L,P= 0.775)。同时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T-proBNP、CRP 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825.30vs. 4 481.91pg/mL,P= 0.027;13.95vs. 39.74 mg/L,P= 0.026)。故此认为,rh-BNP治疗高龄心衰是有效的。

但在本研究中rh-BNP较传统抗心衰药物,并未观察到更好的临床症状缓解。考虑与如下原因相关:(1)高龄患者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心功能逆转困难;(2)临床疗效考评指标为活动耐量是否增加、肺部啰音是否减少、浮肿改善与否,主观成分较多。而老年病的特点就是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很大一部分患者基础活动能力下降,自我表达不适或改善的能力下降,且有多数合并肺功能下降[8],而慢性肺疾病患者活动耐量改善困难。上述原因限制了本研究对临床疗效的判定。

本研究中试验组治疗后肌酐水平略上升(107.65vs. 121.56 µmol/L,P= 0.387),同时将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肌酐比较(121.56vs. 99.61µmol/L,P= 0.294),该上升趋势仍然存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h-BNP对肾功能的影响,多年来并无定论[9-11],2005 年发表在循环杂志上的一项Meta 分析显示,奈西利肽明显增加了急性心衰患者肾功能恶化(血肌酐上升44.2 µmol/L)的风险,自此开启了中外学者对rh-BNP 对肾功能影响的争论[12-13]。从药代动力学上讲,机体内BNP 以3 种独立的机制从循环系统中清除(按重要性大小进行排序):(1)通过与细胞表面的清除性受体结合,随后进入细胞内,并被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水解;(2)多肽被血管内皮上的中性内肽酶水解切割;(3)通过肾脏清除(<2%)。故rh-BNP本身不增加肾脏代谢负担,不增加肾功能恶化的风险。且该药可以选择性扩张肾动脉,提高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同时刺激肾小球系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减少内皮素‐1产生,松弛系膜细胞,增加肾小球滤过面积;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减少醛固酮分泌,拮抗血管加压素等,进而抑制抗利尿作用。同时作为该药上市以来最大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ASCEND‐HF 研究结果表明,奈西立肽对死亡率没有影响,与肾功能恶化也没有相关性[14]。文献报道,rh‐BNP 在标准剂量范围内,短期内可以观察到BUN、Cr 呈上升趋势,但rh‐BNP停用数天后再次复查,可观察到上述指标降至基线水平甚至更低[15‐16]。意味着rh‐BNP的远期疗效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BNP可增加心衰生物工程模型肾血流量,给药剂量为0.020µg/(kg⋅min)时效果最强[17]。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应用rh‐BNP 治疗后肌酐略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参照2020年美国临床化学学会发布的急性肾损伤实验室诊断指导建议,当基线血肌酐≥ 90µmol/L 时,血肌酐升高超过1.2 倍基线水平时诊断为急性肾损伤18]。本研究中发现的肌酐上升并未达到急性肾损伤的标准,考虑其并无临床意义。故此认为,rh‐BNP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同时仅为住院治疗期间短期内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结论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肌酐基线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适用于MAUV的变基线定位系统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
血肌酐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肌酐-胱抑素C公式在糖尿病肾病超滤过检出中的作用
技术状态管理——对基线更改的控制